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学校都在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期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所承担的省级课题——“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割,怎样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这种模式在语文学科中如何运用,有何效果,本文便是一己之管见。
关键词: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语文学科;运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6 -01
“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把教师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高考的主要学科,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分切块”,是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切分,化整为零,形成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点,使之成为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网络、知识框架,从而便于学生接受、吸纳,并形成知识体系;“自主探究”,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使自己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分切块是老师的事;自主探究是学生的事。但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归根结底是老师的事。
语文学科因为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情况,客观地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加上语文考试试题的灵活性,答案的多样性,阅卷时判分标准的不确定性,得分的差距相对较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始终高涨不起来。这就迫使我们从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值得借鉴的的范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强力推进“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分块,化整为零
首先,针对江苏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制定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将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本课重难点。然后,对目标进行科学分块,尤其是知识目标,使之成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点,从而达到目标细化的目的。比如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语言表达题——仿写句式,在教学时,可以把它切分成两块,即内容与形式,然后进行分项训练。内容上或相近,或相关,或相反;并注意事理的通达,角度的新颖。形式上注重句式的一致,修辞方法的相同。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形成能力。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当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块之后,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结合我们以前所推行的“先学后教,作业前移,教考一致,小组合作,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原则,采取“设置情境,问题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设置问题时,注意起点,注意坡度,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水到渠成地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必须彻底摒弃“我问你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与老师共同探讨。坚持这样做,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应试能力,也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探究,就是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为主动探求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讨论。学生能说的老师坚决不讲,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例如语文课堂上,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一类的东西,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也可以印发给学生自己阅读。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主动探究的成功喜悦。
三、当堂反馈,训练矫正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阅读量较大,前后知识点之间有时很难形成链带式的关联。但是,不管怎样,检验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看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方法、技巧、能力得到提升与否。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改变一讲到底的习惯,设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训练题,当堂训练反馈教学的效果;出现偏差,及时矫正,以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所得。针对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训练时应将大题化小。即使是篇幅较长的阅读题,也应从一两个角度设置问题,兼顾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应该当堂完成,及时反馈。课后只宜布置阅读、背诵、写作等练习,且量不宜过大。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学生自由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能让学生随意参与,让学生展示自己不能让学生放纵自己。
关键词: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语文学科;运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6 -01
“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把教师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高考的主要学科,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分切块”,是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切分,化整为零,形成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点,使之成为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网络、知识框架,从而便于学生接受、吸纳,并形成知识体系;“自主探究”,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使自己学会学习,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分切块是老师的事;自主探究是学生的事。但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归根结底是老师的事。
语文学科因为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情况,客观地说,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加上语文考试试题的灵活性,答案的多样性,阅卷时判分标准的不确定性,得分的差距相对较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始终高涨不起来。这就迫使我们从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值得借鉴的的范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强力推进“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分块,化整为零
首先,针对江苏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制定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将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本课重难点。然后,对目标进行科学分块,尤其是知识目标,使之成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点,从而达到目标细化的目的。比如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语言表达题——仿写句式,在教学时,可以把它切分成两块,即内容与形式,然后进行分项训练。内容上或相近,或相关,或相反;并注意事理的通达,角度的新颖。形式上注重句式的一致,修辞方法的相同。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形成能力。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当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块之后,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结合我们以前所推行的“先学后教,作业前移,教考一致,小组合作,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原则,采取“设置情境,问题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设置问题时,注意起点,注意坡度,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水到渠成地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必须彻底摒弃“我问你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与老师共同探讨。坚持这样做,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应试能力,也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探究,就是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为主动探求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讨论。学生能说的老师坚决不讲,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例如语文课堂上,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一类的东西,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也可以印发给学生自己阅读。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主动探究的成功喜悦。
三、当堂反馈,训练矫正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阅读量较大,前后知识点之间有时很难形成链带式的关联。但是,不管怎样,检验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看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方法、技巧、能力得到提升与否。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改变一讲到底的习惯,设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训练题,当堂训练反馈教学的效果;出现偏差,及时矫正,以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所得。针对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训练时应将大题化小。即使是篇幅较长的阅读题,也应从一两个角度设置问题,兼顾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应该当堂完成,及时反馈。课后只宜布置阅读、背诵、写作等练习,且量不宜过大。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分切块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学生自由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能让学生随意参与,让学生展示自己不能让学生放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