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楷书书风:字如人生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51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颜真卿在书法史上,不仅是唐代四大楷书家中的佼佼者,而且在政坛上,功勋卓著,为国为民,刚正不阿,最后却死于乱军之手。纵观颜真卿一生楷书碑帖的特点,经历了一个由清新俊雅到厚重老练,在凝重之中又透着圆润的历程。这就像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少年得志,清新潇洒;中年经历了人生坎坷的历练,变得稳重练达又带着点狂放;老年时稳重中又多了一点老气横秋。颜真卿的人生如此,书风亦是如此。
  关键字:颜真卿;楷书书风;字如人生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出生于世家大族,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又是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家学渊源深厚。颜真卿的一生经历童年的颠沛奔波,经历了少年的仕途得志,中年的仕途偃蹇,也经历了老年时期的高官厚禄,最后因劝降慷慨就义,一生轰轰烈烈。可以说一个完整的人生便莫过于此,虽然老年死于非命,但颜真卿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他不仅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大书法家的形象,他俊伟刚正的人格,更是与其书风相得益彰,字如其人,书风如其人生。接下来,笔者将跟随颜公的人生轨迹,选取几幅有代表性的碑帖,以窥颜公书风与人生的关系。
  一、早年书风
  颜真卿早年书风应该定位在四十五岁之前,其书风代表作主要是《唐王琳墓志》和《郭虚已墓志》,这两部传世作品,是颜真卿在人生的道路上历览前人之事,积累人生经验,在书法的道路上学习前人之风,熔铸炼造书风的阶段。
  (一)《唐王琳墓志》
  《唐王琳墓志》书于开元廿九年(741年),时颜公三十三岁,正为壮年。《王琳墓志》书风清秀俊杰,线条匀称明朗,这是颜真卿早年苦练二王、欧阳询、褚遂良等前辈大家的书风所熔铸出来的效果,此时的书风尚处在一种模仿的状态,有二王的潇洒飘逸,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清新秀丽,也有欧体的严谨。显示的正是颜真卿早年苦学苦练的功底。
  (二)《郭虚已墓志》
  以前书法界一致认为《多宝塔碑》是过去发现的颜氏最早的书法作品(写于公元752年),而自从《王琳墓志》和这方墓志被发现之后,证明是撰写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证明为其更早的作品。当时颜真卿四十一岁。《郭虚已墓志》虽然仍是早期俊秀一派书风,但是它已经明显有点靠近颜体的雏形,结体宽大,结果严谨,在线条的布局上不再显得那么匀称,而是显现出一种横细竖粗的对比视觉效果。尤其是在中锋用笔和出笔上,带有一点凌厉,凌厉中又透着稳健。
  (三)《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可以说是颜真卿早年书风与中年书风的一个分界点。是颜体独特特点的形成雏形。《多宝塔碑》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时年四十四岁。《多宝塔碑》整体看上去还是清晰明朗、工整稳健一路的早年书风。在用笔上多了一点狂放、凌厉。在结体上更显严谨,在线条上对比更加明显。显现的是其早年的书生意气,不过依然带有欧体的风范,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临摹的记忆。
  二、中年书风
  颜真卿的中年书风应该是他年龄在四十五到六十五岁之间,这段时间颜真卿自三十三岁再次入仕,四十五岁受人排挤出朝廷,历经安史之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颜真卿已然经历了人生仕途的坎坷,在面对人生上显得更为老练稳重,但这种老练绝不是趋于圆滑,而是在原则问题上依然保有自己的个性,在任御史大夫期间,颜真卿便据理弹劾官员,展现出一种凌然的刚正不阿。这在他的书法风格亦是如斯体现。代表作品就是《李玄靖碑》和《麻姑仙坛记》。
  (一)《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书于乾元二年(759),颜真卿时年五十一岁。此碑显现的书风便是结体相当宽大,用笔老练,结构不再是以前的严谨,而是追求一种奇险,布局的有条有理性。线条开始追求浑厚,用笔相当有力道,整体风格看来凝重中透着一股豪气,依然有早年的凌厉之气。
  (二)《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四月,颜真卿时年六十三岁。此碑相对于《李玄靖碑》来看,凌厉之风更炽。出笔时看似随意,却用笔技法多样,藏露之中意趣不一。这种书风是他中年坎坷中不屈不饶性格的显现,是颜体最高成就迎来前的又一亮点。
  三、老年书风
  颜真卿的老年书风应该定位在六十五至七十七岁。这时的颜真卿已经饱经人世的沧桑,多次致仕,均遭驳回,说明他已经厌倦仕途,渴望平静的生活。其代表作就是广为人知的《颜勤礼碑》,还有就是他的《颜氏家庙碑》。
  (一)《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779年)作,时年颜公七十一岁。此碑被评为是颜体的巅峰之作。它的结体风格显现出独特的颜体风味,线条对比明显,用笔雄浑有力,结体严谨中又有点求险的味道,字体布局独特,如“圣”字繁体字的布局,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弥补了右上角空虚的显实。此碑整体看来气势磅礴,结果特点明显。虽然是颜真卿的力作,但是确是现代书者修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如此看来,最高的境界却是力求简洁,却一笔一划都极具法度。
  (二)《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记载,时年七十二岁。此碑的味道似乎是中年书风和《颜勤礼碑》的完美组合。本来老练稳重的《颜勤礼碑》又遇到了中年的狂发,这种凌厉显得更为内敛,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颜真卿的一生总结来说可谓是跌宕起伏,做过高官,也遭过贬谪,最后却是因为劝降李希烈,被拘留后誓死不与同流而被缢杀。其人生如此,对于其书风也影响颇大。从最初的《唐王琳墓志》、到《颜氏家庙碑》,书风从清秀工整到宽大凌厉,再到晚年的圆润谨严还捎带着一点锋芒,这不仅是颜真卿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每个人从年轻走向老年的心里历程。这就是所谓的字如人生。
  【参考文献】
  [1]朱关田.颜真卿年谱[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2]刘雪.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与其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2(25)
  [3]倪文东.颜真卿书法艺术略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
  [4]西林昭一.颜真卿的字和书法[J].书法艺术,1995(15)
  作者简介:唐述壮(1990-),男(汉族),湖南邵东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先唐文学及古代叙事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在的素质教育烦人今天,人们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是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位音乐老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音乐的审美导向,教育学生学会认识音乐的美,制造音乐的美,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音乐审美;课堂教学;审美导向  审
摘要:埙是我国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古代“八音”分类中埙独占“土”类,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到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发掘改革,使埙这一古乐重获新生。在众多音乐工作者的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状、各种音孔数、各种指法的埙,这对扩大埙的音量、扩展埙的音域、提高埙音乐表现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在近三十年过去的今天,人们对埙的了解日益加深,更多
摘要:音乐在先秦时期有三种明显的作用,首先是划分人的不同等级;其次是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再次是音乐可以教化黎明百姓。音乐的这三种作用直接服务于君王的统治。  关键词:先秦音乐;作用;乐记  音乐在先秦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的的乐论有时候便是指全部的文艺理论。在上古时期,诗歌舞蹈和音乐也经常是不分,它们都被称为“乐”, 《乐记·乐象》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呼吸是音乐的基础,它为音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声乐中的呼吸需要后天的训练,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规律。我们可以讲声乐中的呼吸分为两个过程:吸气和呼气。呼吸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呼吸。声乐中巧妙地运用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能使歌唱者的声音圆润并且饱满,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声音的音色优美,丰富多彩。呼吸技巧在声乐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气息的调节,不同的歌曲需要不同的
在φ139.7 mm套损井内下入φ101.6 mm套管并重新固井,是延长套损井寿命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研究声幅-变密度测井技术评价复杂套管固井质量的方法,在7口井中进行了试验,即在下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在人们审美眼光日益锐利的当今,真切的色彩、真诚的情感,打造出的朴实、率真的作品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能让观者产生心底的共鸣。写实油画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漆画由于其独特的漆性,在写实上的表现尚少。本文将通过对油画和漆画共性的阐述,进一步说明油画写实元素在漆画中的切实运用。  关键词:写实;油画;漆画  一、写实油画与漆画  写实油画主要指的是古典写实绘画,源自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
摘要:表演艺术的作用是社会声乐性的,它是连接声乐作品创作者创作意图与创作对象的桥梁和纽带,它一面肩负着创造性的再现创造者的声乐作品,从而促进和推动声乐创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有通过艺术表演为表演对象的提供审美享受,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的责任。  关键词:声乐表演;声情;真实  翻开人类艺术的发展史,自从声乐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以来,声乐创造者的创作与演唱者的再创作就如同一个工艺流程的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