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处有无限烟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以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介绍了小说的典型环境。它主要是通过丰富、细腻、生动、深刻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已很多,本文谈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细节。
  林黛玉到贾府时,贾宝玉已到庙里还愿去了,故在一开始林黛玉并没有见到贾宝玉。吃过晚饭后,有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此时林黛玉才第一次见到贾宝玉。贾宝玉向贾母请安后,贾母便说“去见你娘来”,而没有安排他和林黛玉见面。
  林黛玉当时就在场,贾母为什么不把她介绍给宝玉,而是先让宝玉去见他的母亲呢?仔细揣摩之后,我们就会为作者这一极富艺术匠心的安排击节赞赏。
  贾府内等级森严,封建等级秩序在这里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即使是在同一阶级内部也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黛玉幼年丧母,别父离家,走进贾府,对贾府来说似乎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如在林黛玉弃舟登岸时,便有贾府打发的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她并没有见到她的两个舅父。去贾赦处时,贾赦推说身体不好,不愿见黛玉;而贾政则根本不在家,去斋戒了。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贾母倒是对黛玉疼爱有加。黛玉刚进入贾母住处时,贾母便迎上来;黛玉正欲拜见时,贾母已把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贾母又是问这,又是问那;又是吩咐这个,又是吩咐那个,安排得非常周密。那么,做事如此仔细周密、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为什么没有安排宝玉见黛玉呢?是她忘了吗?不是,黛玉就在身边,怎么会忘记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封建等级思想在贾母身上的体现。贾母认为宝玉必须先去拜见他的母亲,然后才能见黛玉。依常理,黛玉远道而来,宝玉在拜见贾母的时候完全可以和黛玉寒暄一番,然后再去拜见他的母亲。但是不行,处在贾府这个环境,必须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办事,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便是大逆不道。贾母当然懂得这些,也自然按照“礼节”来办事。我们不禁要问,连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都严格按照等级来做事,那么其他人会怎样呢?在这里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独具匠心的细节为贾府的环境作了进一步的诠释,使我们对贾府的环境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了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贾母的言谈行事都是合乎“礼节”的,她对黛玉的疼爱是有限度的,是以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当然,我们也就可以推测出黛玉在贾府中的命运了。
  我们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是作了精心安排的。王熙凤在贾府和整个小说情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在众人接见黛玉的场面上让她出场,集中揭示她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把她安排在众女眷已和黛玉见过面而且又都在场的情况下出现。作者对宝玉的安排类似对王熙风的安排。既然在贾府里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任何人不得违反,那么宝玉在外出回来后就必须向他的母亲请安。如果先让他和黛玉见面,只能是时间很短,无法让宝玉充分表现。相反,把宝玉和黛玉见面安排在宝玉和母亲见面后,就给宝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才有了宝玉对黛玉的细致观察、送黛玉表字、摔玉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特别是“摔玉”这一细节更是不可缺少,它是由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引起的。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也应该有“通灵宝玉”,可她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了黛玉的美,写出了宝玉的痴。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都集中体现在这“摔玉”上了。试想如果不给宝玉留下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他的性格又怎么能够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宝玉后来所表现出来的令贾府上上下下难以理解的行为了,也就不难理解宝玉和黛玉的生死相恋的爱情了。总之,这种安排人物出场的方式,有利于刻画宝玉的性格,同时也密切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为宝黛爱情创造了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描写,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我们只有认真琢磨,才能真正领会到《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荷叶 母亲》是冰心老人的散文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诗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  全诗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非常典型。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会用到,但是用来又各有其妙。
近些年来,关于高考作文的报道频现于媒体,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考作文为何有争议?在此我们不妨先看几篇高考争议作文,从中或许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2007年江苏省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  同年,上海市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
一、引言  作为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组织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讲授法作为采用多年的常规手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新教材改革后,教材编写者从培养新一代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出发设置了“综合探究”内容,通过倡导学生个人自主研究,小组、集体合作研究等丰富的形式来感悟、实践课本理论。然而,受制于长期的应试思维和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雨为缘起,但是写的是雨后的情与景,激发起特别的心境。  第一句就显示出,雨疏风骤,是昨天夜里的,是回忆中的雨。回忆中的雨比之眼前的雨要更有情趣一些。眼前的只是外部的景观而已,回忆则有内心追思的触动。为什么当时下雨的时候没有感觉,要到早上才努力回忆?是“浓睡”,不清醒。这个“浓”字用得挺好。“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将客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中介与载体。师生双方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如设计得精巧,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主动的活动与探究能获得锻炼、获取经验,进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辩论、即兴演讲、欣赏影音片段……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师
先看下面的例子:  (1)近日,墨西哥电视剧《丑女贝蒂》的中国版《丑女无敌》在湖南卫视完成了第一季的播放,收视率高达1.77%。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该剧在全国22点档节目中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3%。借助第一季的热播势头,《丑女无敌》第二季的拍摄工作已在湖南启动,预计将在明年贺岁档与观众见面。(《知识产权报》2008年11月27日)   这里有“《丑女无敌》第一季”“《丑女无敌》第二季”的说法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小学阶段,学生虽学习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既有名家名作,也有劳动人民
一、我的學习经历  1929年4月26日,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有一把剃头刀,会在赶场①的时候帮别人理发,其余时间在家里种庄稼。新中国成立后,我家被划为一般中农。因为家里很穷,粮食很少,只有几挑谷子。我母亲生了13胎,只活了六个,我是老二,也是读书最多的,除了我和老三,其他人都只读到小学。  我在彭家场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规模很小,条件也很差。刚开始的时候我贪玩,不喜欢读书,经常被
文本探究    《沁园春·长沙》分上下两阕。上阕从不同的视觉角度(远、近、仰、俯),着斑斓绚丽之色彩(红遍、碧透),点面结合,尽态极妍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整幅画面凝重浓烈,充满强劲的搏击力度。雄丽的大自然猛烈地叩击着诗人的心胸,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眼前现出一幅幅难忘的战斗生活的画面,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阕。在下阕中,诗人极力抒写年轻的革命同学一同读书、一同探索,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华之
《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发表了王侠老师的《正确认识文本解读的价值——由“鲁提辖是英雄吗”引发的思考》,对《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刊载的卢派清老师的《鲁提辖是英雄吗?》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卢老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操作出现误差,并且指出这种现象在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带有一定普遍性。   问题的缘起是卢老师在文中介绍的他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设计的“鲁提辖是英雄吗”这样一个问题。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