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小学阶段,学生虽学习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既有名家名作,也有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多为短小生动的故事,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诵读上,在诵读中疏通文意,获取真知,把握人物形象。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建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意识。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及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3.感受古今汉语的不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四、课时分配
  《〈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伤仲永》《诗五首》各2课时,《木兰诗》1课时。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杨红樱)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论语〉六则》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文言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借助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一两个常见的文言词汇。学生通过诵读和积累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探讨文中所说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3.理解课文含义,体会古人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对今人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采用“学生自由谈”的形式,请学生谈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2)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和谚语等,可让学生说说,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导入新课。
  (3)布置学生课前查阅孔子的相关资料,由孔子的教育成就或有关的教育思想导入新课。
  示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弟子有三千余人,其中的许多人成就斐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好吗?
  2.整体感知,深入体会
  (1)指导诵读,初步感知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疏通文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困难的可将遇到的问题标出,以便在学习交流时提出来。
  ②各抒己见:谈谈你今天所读的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③师生共同总结本课重(难)点词句,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制作文言词句卡片。
  ④指名学生读或老师范读课文,在朗读中指导学生初步感知文言句式的节奏。
  (2)分析讨论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①《〈论语〉六则》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
  ②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文中介绍的这些方法和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
  ③文中的一些句子流传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成语或格言警句,请试着找出来。
  3.笔记整理
  指导学生分类做好笔记是文言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积累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理:(1)作家作品;(2)常用文言词语(一到两个);(3)成语、名言警句。
  
  四、拓展延伸
  1.对照《〈论语〉六则》,谈谈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准备如何改进。
  2.“四书”“五经”被称为古代圣贤书的典范,《论语》就是“四书”之一,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看看“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作品,有兴趣的同学还可阅读《论语》的其他章节。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李艾霞)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述其事。《期行》《乘船》两则短文都以诚信为主旨。教学中,可采用个人自读、小组助读、教师指导的形式,使学生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再采用表演、交流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当堂背诵。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子。
  3.培养学生重诺守信的品德。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从诚信小故事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言而有信,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2)可设置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生活情境:如果你和朋友约好某一时间一起去做某件事,可是,时间到了,你的朋友还没有来,你会怎么办?
  2.教学切入点
  (1)可从人物形象切入:两篇短文共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请任选一个做出自己的评价。
  (2)可从主题切入:指导学生找出两篇短文主题上的相似点,分析这两个故事是如何体现主题的。
  (3)可从课文的关键词句切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朗读、复述、质疑、探究
  (1)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扫除读音障碍,争取熟读成诵。
  (2)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
  ①你知道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②“有一人欲依附”中“依附”应如何理解?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
  ③“幸尚宽,何为不可?”一句应如何理解?
  (3)复述故事情节或进行情节改编、表演,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
  (4)质疑、探究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合适吗?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的做法你赞成吗?
  ④“有一人欲依附”,华歆为什么“辄难之”?
  ⑤“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如何评价华歆、王朗的优劣?
  ⑥这两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拓展延伸
  1.片段练习
  (1)“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会怎么样?试发挥想象,描写当时的情景。
  (2)如果你是那个“欲依附”的人,在乘船避难的过程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表现?你会如何评价华歆、王朗?请试着进行描述。
  2.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如“管宁割席”“咏雪”“小时了了”等,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齐俊红)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课文短小易懂,教学时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所述之事,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揣摩精当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课文主题导入。例: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反之,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王安石的《伤仲永》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2)从生活实例提问导入。
  一说到“神童”,大家都会充满好奇和羡慕之情,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神童的故事?(学生发言交流)老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名为方仲永的古代神童。
  2.教学切入点
  (1)从课文标题切入。你如何理解标题中的“伤”字?作者为什么会为方仲永感到哀伤、惋惜?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思考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从而深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从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切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把握课文的主旨:
  A.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B.他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C.他的父亲及周围的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样的反应?
  D.方仲永后来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精当的语言。课文叙事有详有略,既形象生动又精练简洁,如“伤”字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目光短浅、只知谋取眼前利益的父亲形象;“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小组讨论,深入体会课文简洁精当的语言魅力。
  4.学法指导
  (1)自学法。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故事内容,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质疑法。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从“神童”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3)讨论法。说一说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体现了课文怎样的语言特点。
  
  四、拓展延伸
  (1)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由方仲永的故事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的一些感想、受到的一些启示。
  (2)假如方仲永的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如何想?怎样做?请以方仲永的同伴的身份,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方仲永的父亲。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贾 静)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篇幅虽长,但故事性强,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语言之美;还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故事情节叙述中留有很大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丰富,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学习它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体会民歌的特点,体会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从人物形象导入。可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或戏剧片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著名的豫剧唱段的主人公是谁吗?你从她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这个人物还有哪些了解?”
  2.教学切入点
  (1)从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切入。可借助课文插图中的四幅邮票,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故事情节,即“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四个部分,指导学生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主旨。
  (2)从课文叙事内容的详略安排切入。
  3.重难点突破
  通过文中的相关语句讨论木兰形象。例: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可见木兰是一个勤劳、有孝心的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思恋家乡的纯真品质。
  4.学法指导
  (1)诵读法。整节课可以用“读”贯穿始终,指导学生体味民歌的特点。
  (2)讨论探究法,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①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②本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③本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四、拓展延伸
  1.观察课文配图(《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任选一幅进行描写,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注意细节描写。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花木兰的戏剧或动画片等,注意比较改编后的内容与原诗的异同,也可就改编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贾 静)
  
  《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可从创设氛围入手,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教学中,可调整课本的编排顺序,大致按照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人诗(《夜雨寄北》)、归乡诗(《回乡偶书》)、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顺序,按“读—品—背”的步骤进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律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的特点。
  2.理解诗意,品味字里行间传达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3、背诵诗歌,增加文学积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由学生的知识积累导入。
  示例:中国古典诗歌可以说是魅力非凡,不然的话,它的光芒怎么能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照射到今天呢?我们在小学就学了不少古诗,有的同学在幼儿园就开始背古诗了。现在我来做个小小的调查,请同学们说说你都会背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2)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李叔同的《送别》MTV,以直观的手段创设离别的氛围,将学生引入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
  2.诵读感知、品读赏析
  (1)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较阅读。
  ①简介作者、文题。
  ②播放两首诗的配乐朗诵,提示学生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学生自读、指名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品析诗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分析表。可从两首诗选取的景物及景物特点、抒发的感情基调、抒发感情的方式、诗歌体裁等方面比较异同。
  (2)寄人诗《夜雨寄北》的学习。
  古代的交通方式和通讯手段都很落后,一别之后,音讯难通,相会更是遥遥无期。因而古人的离愁别绪比现代人更浓,思念之情也似乎比现代人更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夜雨寄北》,体会一对离人的两地相思之苦。
  ①作者简介、解题、诵读等环节同上。
  ②品读感悟: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它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B.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却两次出现了“巴山夜雨”,是否给人以重复之感?为什么?
  C.“何当”一句体现出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学习归乡诗《回乡偶书》。
  本诗简短易懂,可主要由学生自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儿童的笑问”与“诗人的感慨”的对比中,品味朴实无华的诗句所蕴涵的深沉丰富的情感。
  (4)学习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并提供白居易的赠诗。(略)
  ②在诵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入手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A.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回顾了怎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的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两个典故的使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B.本诗的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它在诗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又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C.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哪些变化?
  (5)总结学习本课的体会并背诵这五首诗。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搜集其他的古代送别诗,摘出其中的名句做成读书卡片,有兴趣的同学还可试着进行“中国古代送别诗”的专题研究。
  2.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扩写,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辅以记叙、抒情。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杨红樱)
其他文献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颇为广大读者青睐,也常被各类教材及相关选本所收录。然而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一些教材及选本对其中一处文字讹误疏于补正,非常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策》原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最终定名为《战国策》。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注文都有
【摘 要】笔者基于项目式学习,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项目式任务,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开展《红岩》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探讨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国革命传统经典作品学习的有效方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寻求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项目式学习 《红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近年来,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简洁、版式灵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审美等综合素养。目前,许多学校都把优质绘本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绘本的教育价值。  就绘本阅读教学来看,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绘本有不同的教学选择;同一绘本因学生的年龄、阅读的目标不同,也有不同的教学选择。笔者试以小学四年级《艺术大魔法》绘本阅读课为例,谈谈教师在绘本
个人简介  尤立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全国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理事、全国阅读与鉴赏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等称号。执教的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四次,有的课还被选入河北省“百节优质课”。多篇文章在《语文教学通讯》《阅读与鉴赏》等刊物发表。主编《河北省普通高中会考说明·语文》《写作集训
《荷叶 母亲》是冰心老人的散文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诗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  全诗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非常典型。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会用到,但是用来又各有其妙。
近些年来,关于高考作文的报道频现于媒体,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考作文为何有争议?在此我们不妨先看几篇高考争议作文,从中或许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2007年江苏省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  同年,上海市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
一、引言  作为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组织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讲授法作为采用多年的常规手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新教材改革后,教材编写者从培养新一代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出发设置了“综合探究”内容,通过倡导学生个人自主研究,小组、集体合作研究等丰富的形式来感悟、实践课本理论。然而,受制于长期的应试思维和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雨为缘起,但是写的是雨后的情与景,激发起特别的心境。  第一句就显示出,雨疏风骤,是昨天夜里的,是回忆中的雨。回忆中的雨比之眼前的雨要更有情趣一些。眼前的只是外部的景观而已,回忆则有内心追思的触动。为什么当时下雨的时候没有感觉,要到早上才努力回忆?是“浓睡”,不清醒。这个“浓”字用得挺好。“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将客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中介与载体。师生双方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如设计得精巧,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主动的活动与探究能获得锻炼、获取经验,进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辩论、即兴演讲、欣赏影音片段……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师
先看下面的例子:  (1)近日,墨西哥电视剧《丑女贝蒂》的中国版《丑女无敌》在湖南卫视完成了第一季的播放,收视率高达1.77%。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该剧在全国22点档节目中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3%。借助第一季的热播势头,《丑女无敌》第二季的拍摄工作已在湖南启动,预计将在明年贺岁档与观众见面。(《知识产权报》2008年11月27日)   这里有“《丑女无敌》第一季”“《丑女无敌》第二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