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于探索中感受数之奥秘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er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之奥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中,经历一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下面结合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中“走进天文馆——认识年、月、日”这节课,紧密结合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探索在生活情境中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感知时间单位


  为了落实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德育纲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探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多少岁的生日?”此问题引出了三个时间单位:年、月、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丰富认识,交流感性经验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差异,而只有真正立足“学”的需要,才能使所有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方法内化,凸显“学”的生成,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领悟、积淀、完善,以提高数感。
  例如,在教学“走进天文馆——认识年、月、日”时,笔者设计了两个日历卡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研究2018到2020年各月份的天数,并进行记录,然后发现探索过程中的规律:除2月份之外,不同年份对应的其他月份的天数是一样的,以此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的方法,说出是通过对比方法得出结论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研究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教师通过拓宽年份样本容量,重点研究2005到2012年二月份的天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会发现一个规律,原来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得出结论。当学生不会用竖式计算时,又为学生提供用计算器计算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了观察、猜想、推理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三、直观操作,深化概念,建立单位表象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以及计算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这样就依托了有层次的任务要求,让学生主动求知,乐于学习。
  例如,在“巧计”环节,教师用多媒体介绍“歌谣记忆法”“拳头记忆法”两种记忆法。通过提问“你出生在几月?你出生的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月、小月的记忆;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能迅速有效地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借助计算器,让学生自己计算3个年份的天数,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2018、2019和2020年全年的天数差一天呢?”,从而初步感悟平年与闰年,进一步思索“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四、沟通关系,拓展应用,促进策略化构建


  依托表格形式将不完全归纳这一基本数学思想贯穿于新知构建中,学生在“找、想、议、听、算”等数学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走进天文馆——认识年、月、日”這节课中,三次表格的呈现,勾勒出了不完全归纳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路径。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还没有学四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师在这里就采用了化大为小的策略,让学生先研究比较小的年份和“4”的关系,然后再研究2018、2019等较大的年份。
  环节一:猜想平年、闰年与4的关系。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转化”的方法,化大为小,先来研究比较小的年份。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0多年前,回到公元5年、6年、7年、8年……借助小的年份用口算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平年、闰年与4的倍数关系。
  环节二:验证“四年一闰”。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一步验证:在不知道2月月历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们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年一闰”。
  环节三:进一步感知整百年份的平年与闰年。通过验证2004年、1800年,学生发现,整百年份是特殊情况,不符合“四年一闰”的规律。于是,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科学道理,解释了“一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规律的由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其他文献
小茉莉成年之后,爸爸告诉过她这样一件事:那年五月末的一天,他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突发新闻,环路上一座立交桥坍塌,压扁了三辆行驶中的汽车,其中有一辆里面是一对母女。那会儿正是妈妈去接她放学的时间,那条路恰好是她们的必经之路,他疯了似的奔向出事地点,不仅忘了打车,连鞋都没顾上穿。他说,那是他最后的良心发现。不过,他又说,良心经常是最狗屁的。  小茉莉直到吃早餐的时候心里还很忐忑,生怕妈妈问
【摘要】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优化,它能使抽象变得可感可知,使枯燥变得有趣生动。适切的多媒体延用,可以让字词教学亮起来;适切的多媒体设疑,可以让关键语句突出来;适切的多媒体穿针,可以将文本重点串起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延用 设疑 穿针  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但是到底该怎么引导孩子,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说清楚的。甚至有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只看重成绩,认为只要达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小学英语而言,不是只做几套试题,取得几次好成绩就叫作“学好了”。英语作为一门让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国外新鲜事物的课程,教给学生们更多的应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方式。我们提出的愉悦课堂的构建概念,正是
【摘要】惠山泥人“彩塑”民间工艺走进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塑型悟美”,传承无锡本土非遗文化,延续无锡民间美术的精神文化,以惠山泥人培育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惠山泥人塑型悟美传统文化美术素养  惠山泥人“彩塑”民间工艺走进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塑型悟美”,传承无锡本土非遗文化,延续无锡民间美术的精神文化,以惠山泥人培育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惠山泥人这个传统手艺文化独有的美学韵味,需要我们精心保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的春天,疫情带给教育太多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落下的功课可以补,但学生们共同经历“抗疫”的民族记忆是不能补的。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开展特殊而豐厚的教育,设计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实现更有价值的自我成长,是每所学校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有效策略实施  我校借助“项目式学习”方式,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开展了“历经风雨懂事,刻录成长记忆”项目式学习,全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以陶为师,发现教师之美,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学校 教育 教师 高尚 精湛 活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都强调教师队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我校以陶为师,发现教师之美,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
一  我阿婆九十二岁那年,上山去挖王药。她显然早有盘算。进山前的那段时间,天天拿着那台粉红色的智能手机看天气预报,看到未来四天全是点点,眉头打结,情绪不好,那段时间雨落个没完没了,老天像要把一辈子的泪赶趟儿泻,有意拖延阿婆的出门计划,阿婆总希望四天后会是晴天,可手机看不到四天以后,她心里急,把无名火发在手机上,冲着它戳手指,唠唠叨叨地数落:“人家上班都是一上一礼拜,你就上四天,懒尸鬼!多报几天会死
【摘要】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小学阶段,适当地让学生去接触简单小古文,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去真正触摸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字,去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古文学习能力:一、通过比较,体会小古文的言简意赅;二、通过表演,体会小古文的形象生动;三、通过诵读,体会小古文的韵律之美;四、通过续写,体会小古文创作的快乐。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识字教学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高年级识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教学的兴趣上。笔者认为需要从预习、重点、串联、延伸四个方面来进行高年级识字教学。  【关键词】识字 预习 重点 串联 延伸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学导教学机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学导操作,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认知。教师精心设计学导教案、创设学导学习情境、优化学导教学程序、创新学导学科训练,都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导课堂 学习体验  语文学科学导课堂构建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设计操作方向,精选学导教案、创设学导情境、优化学导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