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好奇沟通法,帮儿子走出厌学的泥潭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moz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孩子沟通,指责、讨好、讲大道理,这几种方法家长常用但不好用,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这位爸爸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家长们不妨学起来——
  我的孩子曾非常厌学,但在我的干预下,他最后从厌学的泥潭中顺利走了出来,并考上名牌大学。
  有些朋友得知后,询问我能否跟他家的厌学孩子通电话或者语音聊天,让孩子打开心结,爱上学习。我回答:抱歉,我做不到。
  因为对孩子来说,我就是一个陌生人,之前与他没有接触,仅靠一个电话或者语音聊天就化解他的厌学情绪,我想不仅我做不到,任何专家也做不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疗愈孩子的方法分享出来,让更多的家长从中得到启发,自我觉察,改变以前错误的沟通方式。
  我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其实就用了一招——用“好奇”与孩子对话。这个方法,任何家长在生活中都能运用。
  家长常用的几种沟通法,如指责、讨好、讲大道理,都不能真正触动孩子,效果不佳
  在了解用“好奇”与孩子对话前,我们不妨先看几个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案例。
  案例一:张嘴就指责的妈妈
  吃过晚饭,儿子就开始玩手机,到现在已经玩了4小时。妈妈又担心又焦虑:担心的是,儿子的视力会不会因为长时间玩手机而下降;焦虑的是,孩子这么玩下去会不会沉迷游戏、荒废学业。
  看看墙上的钟表,时针已经指向了10点,妈妈忍不住想提醒儿子别玩了。谁知,一张嘴就是责备的口气:“玩这么久,眼睛不要了?赶快关了,不要再玩了!”“嗯,很快就好了。”孩子边打游戏边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继续低着头玩。看儿子无动于衷,妈妈恼了:“咋啦?说了不听!再不停止,我就没收手机了!”说完,朝孩子走去,要没收手机。
  这种家长与孩子沟通,习惯用指责的方式。内心想善意提醒,但外在表现很强硬,经常用命令、否定的句式和孩子说话。
  案例二:总是讨好孩子的妈妈
  儿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本来半小时能做完,结果快两个小时了还没做完。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啥自己的孩子写作业这么难,别人的孩子写作业又快又好?
  但是她心疼孩子,怕说重了,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轻轻提醒孩子:“宝贝儿,时间不早了,别磨叽了,赶紧做作业,好不好?”“妈妈,我想看卡通片。”孩子嘟着嘴撒娇。“乖啦,先做作业,然后再看,好不好?”妈妈极力哄着。其实,妈妈很希望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不用催促,一到家就主动写作业,写完作业再说其他。但是她心疼孩子在学校读书累,于是尽量迁就孩子。可她耐着性子,磨破嘴皮子,孩子还是慢吞吞的,对学习不提劲儿。
  这种家长与孩子沟通,习惯用讨好的方式。虽然内心焦虑,希望孩子改掉毛病,把事情做好,却害怕得罪孩子,不敢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导致孩子不把她的话当回事。
  案例三:喜欢讲大道理的爸爸
  上初中的女儿放学回家,跟妈妈说想买一部智能手机。妈妈有点犹豫,担心孩子有手机后会影响学习。可孩子不听,情绪有点小激动。
  妈妈看爸爸一眼,示意爸爸过来解围。于是,爸爸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上下学由爸爸接送,要手机用处不大,过几年再买更好些。”“不行,我们班同学都有手机了,就我没有。”女兒不甘心,继续争取着。“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用手机会影响学习的。现在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谁给你好工作?”爸爸继续跟女儿讲大道理。
  爸爸的想法是,女儿有手机后,会在学习上分心,导致成绩下降。另外,很多交友软件,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儿来说,也存在难以预知的危险,所以不如过几年等孩子大些再买手机。
  这种家长与孩子沟通,习惯用讲大道理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的话都在理,就是孩子不爱听。
  以上,是很多父母与自家孩子沟通时用到的模式。我之所以把它们写出来,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回应外界的姿态、表达自我的方式都是学习父母的,父母的日常沟通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常用命令与否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害怕父母,与家人渐行渐远;常用讨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不会拥有勇敢、独立的品格,表面跟父母关系不错,但内心孤独,因为他感觉没人真正理解他;总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会觉得委屈,因为大人讲的道理空洞无物,他的要求没得到尊重和重视,他可能会暂时服从,但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关闭心扉,什么也不想跟家长说了。
  我用好奇沟通法与孩子谈心,解决了他的心理障碍。随后,孩子慢慢适应了紧张的学校生活,成绩不断提升,去年如愿考上武汉大学
  上面说了家长常用的几种沟通方式的弊端,下面我就说说我与孩子沟通时运用的方法——用“好奇”与孩子对话。
  我儿子一鸣曾因厌学不愿上学。把他从学校接回家的第二天,我与他有过一次对话。我运用“好奇”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知晓了他不想上学的原因,疏导了他的负面情绪。经过商量,孩子表示愿意在家学习。于是,孩子的妈妈辞去工作,专门在家陪他,并与他共同制订了生活计划,包括运动、在家自学、外出补习、做家务等内容。
  但坚持了没多久,孩子的情绪再次低落,原本制订好的计划不能按时完成。我很着急,于是又跟孩子谈了一次。这次,我同样运用了“好奇”。
  “一鸣啊,爸爸想跟你商量一件事,你现在有空吗?”我先询问孩子是否有时间,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贸然干预。
  “有啊。”孩子回答的声音很小。
  “爸爸想问一下,你和妈妈商量的计划,每天都要做些什么?”我充满好奇地开始了提问。
  “早上6点半起床,洗漱后运动……”孩子开始陈述他和妈妈商量好的每日计划。
  “嗯,听起来不错。可是这几天你好像没按计划去做啊,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继续好奇地提问。
  “嗯,有时候我忘了……”孩子低下了头。
  “那,你觉得因为忘了而导致原计划搁浅,这样好吗?”我开始询问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   “不好。”孩子回应的声音更小了。
  “我听着,你好像有点难过。”我用好奇连接孩子的情绪。
  “嗯,有点……”孩子支支吾吾。
  “一鸣啊,你除了难过,还感到生气、无奈吗?”我继续对孩子的情绪表示好奇。
  “还有点生气……”孩子说。
  “哦,爸爸知道你现在除了难过还有点生气。”我重复了一遍孩子的话,同理他的感受。
  “嗯。”儿子回应。
  “一鸣啊,”我停顿了一下,接着问,“那,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难过与生气的?你愿意难过、生气吗?”我继续用好奇引导孩子表达他的观点。
  “不愿意。”孩子摇头。
  “哦,你不愿意难过、生气,那你准备怎么办呢?”我用好奇的提问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我想从明天开始,认真地按计划做。”孩子说出了他的内心期待。
  “听你这么说,爸爸很高兴。看来,你是愿意为自己负责任的,只是有时候可能做不到。如果你做不到,能告诉爸爸让爸爸帮你吗?”我马上给孩子一个正向的肯定。
  “愿意。”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情绪明显好多了。
  “爸爸这样跟你说话,你的心里会不会觉得舒服些?”我继续用好奇照顾孩子的感受。
  “嗯,舒服些。”孩子看着我,点点头。
  “原来爸爸这样说,你会感觉舒服些,是吗?”我再次重复孩子的话,确认他的感受。
  “是。”孩子的情绪基本恢复正常了。
  “一鸣啊,虽然这几天你没按计划完成任务,但爸爸相信你自己能够处理好,因为爸爸一直认为你是个有担当、肯负责的孩子,你也这样认为吗?”我再次用好奇的提问给孩子正向的肯定。
  “嗯。”孩子坚定地点了点头。
  此后,孩子每天都能按计划行事,有时似乎也不太情愿,但磨蹭一会儿也就去做了。随着每天的重复,他慢慢养成了习惯,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事情,不用交代和督促,一到时间马上去做,而且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
  这样过了一年,孩子重返校园。开始,孩子有点不适应,我还是及时用好奇沟通法与孩子谈心,解决了他的心理障碍。随后,他慢慢适应了紧张的学校生活,成绩不断提升,去年如愿考上了武汉大学。
  好奇是平等的、温暖的,如果我们善用好奇,就能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更亲近,并触动孩子的内心,让他自己慢慢进入更好的状态
  今年春天,一鸣在武大有名的樱花树下拍了一些照片,发给他妈妈。他妈妈发了朋友圈,周围朋友得知我那个辍学的孩子考上了武汉大学都很惊奇,纷纷向我取经。
  我為什么要用“好奇”跟孩子沟通,而不用其他方式呢?因为在实践中,我感觉当大人运用“好奇”与孩子对话时,给孩子的感觉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的,所以孩子愿意说真话,让你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用好奇沟通法还能给双方带来觉知,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大人问孩子话的时候,孩子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通过好奇沟通法,孩子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从而自己做出改变。所以我们不要问孩子:“为什么你自己制订的计划没有完成?”这不是好奇,这是指责。
  我们也不要好奇那么一两句,就开始给孩子讲大道理,比如:“你现在虽然不去学校学习了,但是在家学习也要自觉,也要认真,别落下功课。”也不要急着给孩子建议,比如:“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肯定会帮你的。”如果孩子的内心没有触动,你讲的道理也好、给的建议也罢,都不会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会有负面作用。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感觉“好奇”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工具。充分的好奇带来充分的了解,运用这个工具,我们能很快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看法与感受,看到他的焦虑与无助,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好奇是平等的、温暖的,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好奇”这一沟通利器,就能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孩子更亲近,并真正触动孩子,让他自己滋生出力量,慢慢进入更好的状态。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现在的高中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在父母之下,这或许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心中有错误的执念,又能引经据典,会让父母十分抓狂。小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摊上一个罪犯爸爸,我这辈子算完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秦老师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同学观看电影《银河补习班》。影片讲述了学习成绩不佳又爱惹事的中学生马飞,在刑满释放的爸爸辅导下逆袭成为年级第一的故事。  第二天早自习,全
屡教不改的虐待狂  他是一个5岁男孩,名叫宝宝。他长着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帅哥,但在他的爸爸卢先生看来,宝宝简直是一个杀气腾腾的大魔头。  “我没有冤枉他,我干吗要冤枉一个5岁的孩子?”卢先生没好气地说,“去年暑假,我见小区门口有卖鸡仔的,满满一箩筐,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忍不住买了两只。本来是想让宝宝长长见识,知道鸡蛋孵出的小鸡是什么样子,没想到两天就被他折磨死了。”
近期,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一个公益亲子活动。活动刚开始,我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独自玩耍,臉上非常不开心。小女孩的母亲就在身边,只顾低头看手机,和女儿没有一点互动。  我主动走到小女孩身边,问她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不愿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小女孩开始对我倾诉,为了对她的母亲有所触动,我故意让她当着妈妈的面说。  小女孩今年6岁,到9月将上小学一年级,基本上是由外婆外公一手带大的。她的父母开了一家公司,业务非常
于沐之是个00后的美少女,她的微信公众号“木汁”,现在粉丝量30万左右,出现在她公众号头条的广告要价基本是4万。靠着这个公众号,她的月收入居然高达10万元。2018年,她在网络节目《奇葩大会》中亮相,讲述了自己的逆袭经历,被不少网友关注。  原来,于沐之曾被老师当众斥为“废物”,后来因精神崩溃,还差点从26楼跳下自杀。那么,她又是如何另辟蹊径,实现了大逆转呢?  于沐之是个00后的美少女,她的微信
想变厉害,就找一群厉害的人,跟在他们后面跑,像练习跑步一样。开始可能会很累,但时间长了,就能跟上甚至超过他们,身体也会变得更强壮。  小锋:  是不是很奇怪,我们天天见面,媽妈为何还要写信?因为你已经长大,如果妈妈老对你唠叨说教,你会抗拒,所以妈妈想通过写信的方式,把心里话告诉你。  妈妈爱你,一分钟也不能失去你  11年前你出生的那个夜晚,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晚。你的降临,给全家带来了无限欢
那个被美丽长裙弄哭的小女孩儿  吃过饭,女儿玉儿带着玩土工具,直奔小区一块空地的“玩土场”。  我们到达“玩土场”的时候,那里有个小女孩,3岁左右,穿着流行的汉服长裙,裙摆一直垂到脚踝,很漂亮。  但是有一点,玩起来很不方便。小女孩一蹲下去,裙摆就铺了一地,她不得不笨拙、费劲地掀起裙子塞在腿上;有时踩到了裙摆,站起来时差点被绊倒。小女孩不耐烦地一边玩一边拉裙子,那神情恨不能把裙子拽下来不穿了。  
编者按:  “回流儿童”指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据统计,每年仅北上广深就有约7万名小学毕业生返乡。这些孩子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留守儿童。但与留守儿童相比,“回流儿童”拥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视野相对开阔,无形之中拉大了他们与乡村的距离;同时,他们和父母分离,离开熟悉的同学和玩伴,需要重新适应家乡的生活,在生活和学习上又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回流
每天吃12种以上食物,一周至少吃25种以上食物  对抗外界侵袭,人体有三层防御墙。第一层防御墙是皮肤和身体表面黏膜。它们能够挡住外界大约90%的病毒和细菌。如果病毒不幸进入体内,身体会启动第二层防御墙,通过黏膜分泌黏液以及吞噬细胞,把外界病毒大多消灭掉。当个别病毒进入机体甚至细胞内后,人体会启动第三层防御墙,由细胞内物质产生抗体,通过抗体把病毒去除。  这三道防线的牢固程度决定了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有了自信,孩子才敢于表现自己,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您的孩子是否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大胆地尝试新事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引起重视了。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家斌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爱孩子别讲条件  冯旭姮(8岁女孩的妈妈):我觉得,自信的后盾是实力,没有实力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哪来
在 美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到一个有创意的地方去玩耍和过夜,美国人叫借宿。借宿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家庭组织的,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还可以是其他机构组织的。  大部分时候,借宿是一种父母和孩子主动设计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约定同伴后,回家和父母商量;有时也会是父母感觉孩子寂寞,需要伙伴,和孩子商量后一起决定的。  在整个借宿过程中,家长会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