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走进学生的心灵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生的自私行为,一个老师疾言厉色历数自私的危害,明言谁再自私就惩罚谁。对此,学生无动于衷,一如既往。
  而另一个老师则是语重心长地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的时候,手里总是提着一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原因。他说:“我提灯笼照路,为别人,更是为自己。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讲完故事,全班同学鸦雀无声,若有所思。后来自私的现象真地减少了。
  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说教”方式,道理正确,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难以促使其行为改变。
  第二位老师采用的是“教育叙事”,通过叙事的经历来让学生来反思,可以将德育道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情感融合和心灵体验,远比单纯的说理和粗暴的教化更容易为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所接受。
  笔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将“教育叙事”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在学校创设了一种“常态班会课课型”。它的基本教学流程由四个教育环节组成,即:学生总结、教师评价、故事(案例)讲述和教师引导。
  “教育叙事”是从学生总结的情况中当堂确立一个教育点,随即选择针对性强的、鲜活的故事(案例)进行讲述。当生动的故事从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娓娓道来,学生被吸引,放松防备,放下戒备,不抵触,不反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适时将故事情节中的他人经验与主体联系起来,有效地组织起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使其理解、想象、感动、体悟。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联系实际动其心”。
  比如,在一堂常态班会课上,有这样一个个片段—
  生1:我想表扬××,今天教室里的饮水机没水了,他主动搬了一桶水。(鼓掌)
  生2:我表扬我和×××三个人,昨天晚自习前,孙老师还没有来,我们就主动把摘抄本批改了,还按“特优、优、良、改正”四个等级分了类!(众鼓掌)
  生3:昨天教室里日光灯坏了一个,××到英语老师那里问了电工房电话,打电话叫工人叔叔来修,已经修好了,他是好样的。
  师:今天的总结让我感觉到惊喜,不仅今天,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同学都在主动做事,创造性地做事。我得奖励你们一个故事(生欢呼):
  黎锦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湖南办报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进行仔细地检查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他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也仔细地检查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符的则随手扔掉。后来,这个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就是毛泽东。
  三个抄写员,不同的做事风格,不同的命运。可见,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主动、创造性地做事”。
  这节班会课以后,主动做事的学生越来越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效果尤为突出。像开展“爱心义卖、冬季运动会”等较大型的活动,孩子们都可以自己搞定。
  “常态班会课”中的“教育叙事”可以备课又无法备课。可以备课是指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近期状况,准备故事案例。无法备课是指每一堂课学生的总结内容是无法预知的,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地积累教育智慧,及时选择恰当的故事案例进行有效的“教育叙事”。
  “常态班会课”里的“教育叙事”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选择的“教育叙事”必须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呈现的某些表现作为“教育点”展开,实效性才强;二是要选用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案例)进行“教育叙事”,才能吸引学生;三是故事讲述要声情并茂,要有主题聚焦,或设问启发,或设悬吸引,或提示换位推测,或鼓励质疑发问;四是“故事”呈现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主要有文本、图片、照片、视频、口述生活中案例等几种形式,它们各有优势,可以组合使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说:“在教授修身之法,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应就实际上之种种方面,以阐发其旨趣:或采历史故实,或就近来时事,旁征曲引,以启发学生之心意。”
  可见,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认识到:教育不能依靠命令服从,不能依靠背诵条款,不能依靠教师的依书讲解。教育需要从学生实际和情感需求出发,搜集历史故事,捕捉身边案例,采集时事新闻,将古老的道理,用新鲜的吸引人的方式讲述,用怡情感动心扉的形式引导。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杨艳利
其他文献
2014年,拜耳集团在运营和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公司的销售额和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创下全新的记录。“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我们生命科学业务的持续增长,
据报道,广东东莞漳澎村刘家姐弟三人相继考入北大清华。而制造这一“传奇”的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的教育方式也毫无深奥之理,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之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没有特别的方法,顺其自然。”这话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去帮助人自然成长的过程。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依托人的自然本性,顺应人的自然天性。这是因为,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是符合人的本性,越是能深入到人的心灵与血脉之中,成为
“教育部门是一个神圣的部门,也是一个最可以有所作为的部门。”采访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时,他坦言,担任教育局局长他感到很幸运,因为自己可以在职权范围内为教育做更多的事。
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写字教学。郑州市教育局提出“引导学生规范、端正、准确地书写和运用汉字,逐步提高书法水平和欣赏能力”,为我校国学汉字课程探索点亮了一盏
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素养的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在“责任、细节、创新”六个字上下功夫。  “责任”为先  哲学家说,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目的。离开了道德主体的自我觉醒,一切旨在追求一种道德生活的努力都是徒劳。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平台上,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对于学生,我们
腐植酸,一个高度科学文明的新产业从东方升起。2014年6月5日第43个“世界环境日”·“让腐植酸水溶肥普惠全人类”的主旨报告,通过联合国舞台揭开了人类科学认识腐植酸新产业
如果要评选出最近几年来的社会热词,“创新”应该是其中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来说,创新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创新,每所学校的领导言必谈之、行必趋之。  在创新的大旗下,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或独创,或引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没有创新可言。实际上,把各校教育教学模式比较一下,会发现大同小异。  
施健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党总支书记,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当新一轮课改走过10年光阴的时候,学校德育投入大而收效不佳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学校德育亟须深度变革,如何变革?路在何方呢?笔者以为,立足儿童生活,着力推进校本课程的构建工程、行动策略的提升工程、实施方式的优化工程,实实在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生命之中,真正让德育生动起来,美丽起来,扎实起来。  一、
中国学生在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爱在景点刻字,这是习惯使然。  我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我采访的一所学校。那是一所农村小学,我去的时候,尽管该校已经使用五年了,但校园光亮如新,墙壁上看不到一个脚印。每间教室门口都铺着一片装化肥的编织袋,孩子们进教室前会自觉地在上面使劲跺几脚,把尘土跺掉。我很是惊讶。探究原因,原来当初建校时,乡里副书记跑到省里申请项目,没有脱鞋就进了领导的家,在木地板上留
吴遵民  華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教育政策学入门》《实践终身教育论》《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等。  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出版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有关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由此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亦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我国来看,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那是我国采纳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开端。此后,伴随着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