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重大收获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所公认,王国维于20世纪初写成的《宋元戏曲考》,宣告了现代戏曲史学的诞生。此后几十年间,经过无数学人的辛勤耕耘,昔日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戏曲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据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1980年,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的3卷本《中国戏曲通史》问世。该书在全面总结了王国维以来戏曲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梳理,并从古代戏曲和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入手,对戏曲发展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作为有史以来最为详备的一部戏曲史,它代表了当时戏曲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成为专业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此后10余年间,戏曲研究一度成为显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远远地超过此前的大半个世纪。虽然90年代后这股热潮开始消退,但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正如大潮退去后的海滩上散落着许多色彩斑斓的贝壳有待人们去捡取、收集一样,学术界也迫切需要有一部更新、更完整的戏曲史来集中展示这20年间戏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对20世纪的曲学研究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果然如愿以偿,看到了一部厚厚4巨册、洋洋140万言的《中国戏曲发展史》。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它的作者廖奔先生和刘彦君女士,恰巧正是当年《中国戏典通史》两位主编张庚先生和郭汉城先生的入室弟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自1981年考入张庚、郭汉城先生门下,廖奔先生和刘彦君女士在戏曲研究领域整整跋涉了20个年头。20年来,无论外部世界如何云卷云舒,曲学领域如何潮起潮落,他们始终心无旁鹜、勤耕不辍。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和大量论文,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学界瞩目。此番《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撰写,既是他们对自己20年治学生涯的一番回顾,也是对近一个世纪戏曲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整合。因此使此书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特色。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以往同类著作中或忽略不提,或语焉不详的原始戏剧形态在这里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交感巫仪模仿、图腾拟态、驱傩仿生、宗教祭仪、部族乐舞、饮宴歌舞……许多古代文化现象中包含的戏剧因子被分离出来,并得到充分的体认。而曾经一度被否定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等问题被重新提上桌面细细探究。特殊戏剧样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如傩仪及其戏剧性转化,木偶戏的起源和成熟,目连戏的缘起和发展,皮影戏的产生与繁盛等等,都列专章、专节予以论述。
  被人们称作“中国戏曲形成前的最后一级阶梯”的宋金杂剧,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作者用整整5篇的篇幅,对北宋、南宋、辽、金杂剧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及其舞台特征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并配以大量的实物图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一朝分娩”前在母腹中的长时期躁动。而这种详尽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近20年戏曲文物学、戏曲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尤其得力于作者自己对宋元戏曲文物的大量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使读者对宋金杂剧有了十分翔实和立体的认识,其功甚伟。
  以往学术界对宋元南戏和北杂剧研究较多,而对于明清时期盘根错节的声腔源流知之甚少。近20年来,随着各地戏曲志的纂修,不少地方戏曲声腔剧种的历史渊源得到了澄清,许多历史疑团得到了解答。但迄今为止,尚无一本专著对之进行总结与综合。本书尽可能吸收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方言与地域文化等历史文化因素予以考察,追本求末、条分缕析地阐明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戏曲声腔流变的具体情形及其影响地域,勾勒出一幅较为完善的声腔流变分布图。
  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本书已不满足于那种先对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流水账式的介绍,然后再和其作品作些简单的比附的做法,而是将作品看作作家的心史,看作作家主体精神的外化。于是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作者对古代剧作家内心世界的探究和心路历程的寻绎,看到了对剧作家生存环境与其作品内在精神现象的整体观照。这里有关汉卿的激烈、马致远的慨叹、白朴的怨愤、郑光祖的方正……。以往的同类著作大多只把目光投向一流大家,对二三流作家关注较少,而此书却给了在历史上占有很大比重的二三流作家应有的注意,于是一些名气不一定很大而成就并不低的作家如康海、王九思、徐霖、高濂、张凤翼,和一些虽非出自一流大家之手,却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如《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四声猿》等都列专节予以论述。这就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戏曲史的实际面貌。
  对戏曲艺术特性的重视,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可以,而且只能借助于文字直接作用于读者,而戏曲则必须通过舞台表演诉诸受众。正如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讲,戏剧就是一首可以上演的诗。”“戏剧既不是舞蹈,也不是文学,更不是各种艺术功能的集合物,而是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情感与形式》第十七章)因此,一部戏曲发展史,就不能只是一部戏曲文学史,或作家作品史,而同时还必须是一部剧场艺术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艺人的活动,表演艺术的发展,舞台美术的进步和剧场形式的演变,及其对戏曲创作的重大影响。在评述作家作品时,也同时顾及案头和场上两个方面,而不再仅仅着眼于文学性。这种体例充分照顾到戏曲介于文学与艺术之间的特质,使一部戏曲史不再是平板的陈述,而变得立体可感。而全书为之配发的插图,竟多达三百余幅,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总之,这部在20世纪末叶问世的《中国戏曲发展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完善的一部中国戏曲通史。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以来戏曲史学科的研究成果,为20世纪的戏曲史学做了个很好的总结,又为21世纪该学科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它的出版,是戏曲研究领域在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收获。
  《中国戏曲发展史》(4卷) 廖奔,刘彦君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10 定价:98.00元(精装)
  题图:明万历吴兴臧氏刊《元曲选·魔合罗》插图,选自《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
其他文献
《爱心物语》:讲述了人间博大、无私、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面对它们,读者不可能不感动。  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当今世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重,一天到晚,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整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惟恐完不成任务会被“炒鱿鱼”,赶不上时代步伐会被淘汰出局,加之繁重的家庭负担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女性,既要支撑“半边天”,同男子汉们一样,“足
期刊
我们有幸经历了一次人类历史的千年转折,然而更为有幸的是,我们正同时经历一次世界经济资源的大变迁,人类经济社会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所谓的网络经济时代或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以知识、金融和网络为武器,在世纪之交横空出世,展现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资源和财富转移所带来的革命性巨变。谁掌握了新经济的先机,谁就掌握了资源和财富。同样,新经济正以浓墨重彩重构资本市场。知识、金融、网络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绝妙的结
期刊
黎焕颐,1930年生于贵州遵义河滩清贫的书香文化世家。17岁出走家园,18岁走向革命人生。50年代中期致力于新诗创作,1957年遭遇“风狂雨骤”,被流放到大漠极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新放歌,曾任《文学报》主编,并出版多本诗歌集、随笔选集等,《流放与直言》是作者第二部自传写真。    年入古稀的父亲又要出新书了。作为女儿首次执笔为新书写上一笔。写一写我眼中的父亲。   从小到大,就知道自己有
期刊
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积极策划好选题,努力用优秀的作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被称为目前国内三大工程之一的《中国新文艺大系》已出版了50集60卷,其中1937年至1949年段的摄影等卷将于今年面世,在新闻出版署的关心指导下,我们正在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中国美术、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编纂文革史料集。中国新文艺大系集中地展示了“五四”以来,中
期刊
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期推出描写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情情情散文丛书”。这套丛书包括满族作家舒乙的《我的“第一眼”》,蒙古族作家特·赛音巴雅尔的《蓝宝石金戒指》,藏族作家丹珠昂奔的《遥远的莫斯科》,土家族作家杨盛龙的《杨柳依依》。   在这四部散文集中,作者回顾和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父母、亲朋好友、妻室儿女的真挚感情。从书中细致入微的感情描写和抒发,可以看出作者的故乡风貌、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纠
期刊
毛泽东十分重视西藏工作,对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各方面的建设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和指示,留下了大量的文稿,包括讲话、谈话、电报、书信、批示等。这些文稿对于研究毛泽东关于西藏工作的思想和党对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收集了毛泽东从1949年到1961年关于西藏的工作文件,共101篇。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5定价:15.00元    毛泽东题词与联语纪事    毛泽东
期刊
也许是因为我曾在印钞这个特殊行业里工作过的缘故,在思绪中时常萦绕着一个问题: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又是世界上最早印刷、使用纸币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反映这方面生活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呢?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的印钞工业,与国家同兴衰共命运,在坎坷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它的每个脚印,都蕴藏着生动感人的故事,其中每个杰出的代表人物,都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芒,更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文学创作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可惜的是,在
期刊
法国划时代的艺术大师保罗·高更,是与梵高、塞尚共为“后印象派”的三巨头之一。多年来,人们对他晚年独特的生活和艺术选择无不感到惊奇、神秘,而高更的《生命的热情何在》这本首次登陆中国大陆的高更笔记,向热爱高更艺术的中国人揭示了高更在生命最宝贵的几年中,独自离开繁华的欧洲,来到蛮荒的大溪地,娶了土著女人为妻,在热带田园大溪地的探索、冒险、快乐、感悟,以及他自己心灵与自然的对白,使这本书充满了高更的独特艺
期刊
自元月北京图书订货会闭幕至今,书业不冷不热,处于平静状态。这期间,笔者先后对京、沪、冀三省市图书市场进行调研,同时与东北、华东、华南部分省区书业人士联络交流,得出印象——目前国内图书消费呈如下特点:区域差别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销量、走势悬殊很大,有的书在发达省市销势居高不下,而在欠发达地区死寂一片;相反,发达地区走不动的书,却在落后地区找到知音——俏销不衰。图书结构和品种配给、推广布局不尽合理,
期刊
书影是图书封面的摄影图片,也就是缩微了的图书封面,是一种小型摄影艺术品。它,可供欣赏,可供收藏,可以用做图书插图、编书目,也可以用来做图书广告、编制图书征订单,还可以当做新闻图片来使用。由于书籍装帧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因此,书影是一种集实用与美观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图片。  书影美,美在它的书名。书名的书写美,就像人有一双漂亮的眼睛。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各具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