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书院文化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它对古代和近现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菁课程旨归:开放办学
  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南菁书院,之所以称为“中国名学”,成为清代学术和传统书院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缘于其开放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的课程旨归。后人一般认为校名源自朱熹的“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其实未必完全符合创办人的初衷。依笔者揣摩,南菁以培育如“菁菁者莪”的菁英为办学目标,此语取自《诗经》,体现了企望君子长育人才的喜悦心情,英才之盛犹如一幅萝蒿满地、青绿繁盛的春天胜景。
  清代“清流”黄体芳(1832—1899)是南菁书院的创办人,其教育思想隐约于其为藏书楼撰写的名联之中。此联气势豪迈,胸襟博大,可知瑞安先生并非偏狭之人,汉宋相融,其学识胸怀和教育视野是何等的开放: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文苑,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之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黄以周不仅是南菁書院的创始人之一,还主持书院长达15年之久,更是南菁学术的“灵魂”。对于书院教育资源和课生知识结构,他如此阐释:
  夫学必先之以博文,犹木有枝叶也。学必继之以约礼,犹木有菁华也。今之言学者,空谈玄妙,直以《诗》《书》为糟粕,是欲求菁华而先翦其枝叶,菁华终不可得也。或又孜孜于辞章故训,不复进窥乎大道,是误以枝叶当菁华,又不知枝叶之未可持也。
  显然,多元课程的融合与“先博后约”的课程策略,是南菁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要以枝叶培养菁华,先后培育出曾国藩和左宗棠这样经世致用的菁英。由此,南菁的学术取向和课程旨归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南菁书院,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00)、宋儒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两位先生的木主而祭祀,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实事求是”治学精髓,同时也佐证了南菁书院这种超越南北和“博文约礼”的治学理念。“西学东渐”浪潮中的南菁,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八(1902年1月17日)上呈朝廷学堂课程框架,充分体现了这种办学思想。以树喻之,“礼”是树的精华,而“文”则是树的枝叶。基础教育是普及的,但也服务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民族振兴需要培育菁华,但也决不可剪去枝叶,因为菁华就蕴含在枝叶之中。这无疑就是南菁书院文化中某些能体现的当代教育价值部分。要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长,为满足特殊需要规划、设计和开发个性化课程,理直气壮地切实追求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南菁育人师范:结识名师
  道德文章,为人师表。南菁书院的创办主体为江苏学政,是两江总督管辖的学府,一时名师云集,书院山长和教习都以文化育人为己任,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书院逐步形成了“忠、恕、勤、俭”的院训。清光绪十一年(1885)底,王先谦接任黄体芳为江苏学政。上任伊始,亲自撰写了《劝学琐言》,告诫学子:“为学所以明心,所以养心。人之放心,最难收束,惟读书可以制之。”倡导做人重于学问的道理,他说“经济非可空谈,人苟心术不端,意气不化,虽才美如周公,只足以作恶偾事。能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即绝大经济也。”,还建议学子“当熟览史书,以古为鉴,至当代掌故,尤贵讨究精通,奉为准的,则道学、经济、文章一以贯之矣。”山长和讲习身先垂范,付诸实践。
  身体力行,诲人不倦。黄以周为南菁学子留下了“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训示,“令学者各取其所长,互补其所短”。吴稚晖认为,这是先生“最精警的话,古人从没有这样说过”,他告诉好友“一辈子忘不了这八个字”。黄以周还经常教育诸生做学问不要囿于一种学说,应博采众长,他以为“郑注之义理,时有长于朱子;朱子之训诂,亦有胜于郑君”。南菁名师的德行和学问对于南菁诸生的影响是终生难忘的,造就了近现代一批卓有成就的“国学名师”。翘楚如唐文治,在无锡创办“国学专修学校”时,“惟追先生之训,恒自警惕”,以此时时策勉自己。
  南菁学风遗韵:了解诸生
  晚清至民国,南菁是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圣地,氤氲着自由研习的好学风。胡适曾多次提到南菁书院。1923年12月10日,他在南京东南大学作《书院制史略》的演讲时说,南菁书院“其自修和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治学严谨,勤学成风。南菁诸生平时博览群书,勤于自学,做笔记,写心得。据清代钱崇威回忆,课卷(即大作文)每月一次,由山长命题,三天内交卷。书院还规定课生须写日记,备札记,并需按时交院长检查。其中,札记主要叙说课生的研习感悟,必须上交山长或讲习评阅;而日记则是给自己一个人看的,但也必须定期检查是否完成。即便书院后来改成学堂,仍循此规。吴稚晖当年曾因故漏写数日,院方征收日记时,他不得不补写完整后才上缴。
  南菁诸生做读书笔记各有不同的方法。每人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笔记。有的只是摘录观点及其出处,有的则评述成文。更用心好学者甚至分“看”“读”“杂看”“杂检”和“略看”数种体裁及内容。
  凡看书,首尾读迄曰“看”;复读曰“读”;一书随手揭看,不能详举其目,曰“杂看”某书;并未用心看者,曰“杂检”某书;看一二篇者,曰“略看”某书。
  自主研习,优学为师。南菁“院中有十万卷藏书”,学习环境宽松自由,教学以课生自学为主,山长、讲习指导和解惑为辅。教导诸生为学之法,贵在“静”和“专”,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还必须有“恒”。山长黄以周及其课生吴稚晖如是言之:
  学问必由积累,初无顿悟之方,而积累全在“静”“专”,亦无袭取之道。人有终日读书而掩卷辄忘者,病在不静;有终身读书而白首不名一艺者,病在不专。静则记性强,专则学术成。
  夫学问之道,藏修游息,只需行之有恒,不贵进锐之功。
  上述三字要诀被南菁诸生奉为治学圭臬。他们研究学问刻苦异常,有时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大家终日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潜心探讨,互质疑义,增进学问。“每当春诵夏弦,读书露坐,讨论经史疑义,滔滔辩论,得一新知,相与欢笑以为乐,不炫异而矜奇,惟实事以求是。”因仰慕对方的学行,南菁诸生相互拜师学艺,蔚然成风。如泰兴于璠、松江雷瑨执弟子礼,问学于太仓的唐文治;而唐本人则钦佩于璠讲解经学大旨,“心已器之”,“心折余言”,回执弟子礼。南菁诸生多才多艺,研习经史辞章之余,也常抒发传统文人的雅兴,喜欢以琴棋书画作为消遣。 南菁及其书院志的历史文本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自晚清至今,南菁由书院而学堂,进而发展为高级中学和实验学校,文脉绵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其他文献
连贯主观题“补写句子”一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  要解好补写句子题,首先我们要树立一种“此空必须填此”的信念。这种题考查的其实是非智力因素。做题时要细心,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我们都要看清对所填句子的要求。就像试穿一件新衣服,多扣几粒扣子,就是多找几个比较点。如果所有的扣子扣上后看着都合适,那这件衣服肯定合适。一个句子填上去,如果既对应不了内容上的要求,又不符合结构上的约束,那这个句子肯定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同学要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主题是“中学生与流行语”,为了准备得更充分,他搜集了一些流行语,概括起来有:工匠精神、洪荒之力、新四大发明、佛系青年、积极废人、C位出道、隐形贫困人口、油腻、逆袭、尬聊、杠精。  假如你是这位同学,请你从中选择四五个流行语来撰写这篇演讲稿,帮助同学们正确对待和运用流行语。  要求:选好流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自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习惯于单首诗歌的欣赏,往往忽视了多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因为比较鉴赏并非每年必考。其实,诗歌鉴赏是多维度的,比较鉴赏更是诗歌鉴赏的较高境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掌握了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再来进行单首诗歌的鉴赏,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下面我们即以实例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说。  一  比较鉴赏题的三大特点  1. 衔接教材,深化运用。诗歌比较鉴
一  黄小晋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  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他推开星巴克的门,店里汹涌的人流如同满屏代码,让人两眼发花。  递过滚烫的咖啡,店员小妹用羞涩的眼神扫过黄小晋的鸡窝头。咖啡杯上照例画了一颗小小的心。一个多月以来,他已经收到了三十多颗这样的“心”,还有一个写得颤颤巍巍的电话号码——他从未打过。  对于这样司空见惯的搭讪,黄小晋已经有点免疫了。带着一丝腼腆和歉意,他对着辛苦工作的小妹笑了笑
美漫英雄千千万,战天斗地逞英豪。  从1938年第一位漫画英雄——超人——诞生算起,迄今已有无数美漫英雄在地球和宇宙间殊死征战。他们能上九天揽月,敢下九洋捉鳖,神出鬼没,担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而他们毁天灭地的本钱,自然是那一身在凡人看来惊世骇俗的超能力。这些超能力花样繁多,来源各奇:有像雷神托尔这样来自神话天授的;有像蜘蛛侠、绿巨人这种遭遇意外事故而变异的;有像金刚狼和猫女这种肉身自带的;还有像夜
亲爱的100天后的自己:  展信快乐!  近来如何呀?因疫情影响,现在我还在公安县的奶奶家里,此时的你肯定早已回到校园,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了。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虽然我没有办法坐在教室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但通过网课的方式,我也和大家一起在往前走。在这段日子里,我可以在空余的时候帮家人做家务,自己也会运动一下增强体质,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以學习为重。我相信,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久我们就可以重返校园
经 典 重 现  这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手,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砰砰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
“有的作品需要一步一步地缓慢地展现它的深刻品质,有的作品通过果决的表达快速地抓住读者”“有的作品诗意的语言、对细节不厌其烦的描摹,使作品具有相当的感染力”——以上分别是2009年德国作家赫塔·米勒和2011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话,用来表达我阅读“天地杯”获奖作品的感受是很恰当的。  同学们的笔下,是成人世界里无法体味到的童心、童真、童趣、童理,是成人心灵里无法贮存的纯洁、单一、
一、命题理由:时代背景与现实启迪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在现阶段,科技创新无疑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阿喀琉斯之踵”。引导青年学子关注科技创新、投身家国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李克强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基础研
[经典再现]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