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民文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old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新生,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学。本课题主要阐述在中国文学发展趋于商业化、庸俗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现状中,如何运用并实践移民文学(以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为例)于文学创作,对内改善良莠不齐的中国文学市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对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并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移民文学;绅士文化;武士精神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张颖(1965.10-),男,汉族,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亚欧语系教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
  引言:
  随着19世纪移民潮的兴起,移民文学应运而生。它体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展现的各自文化价值观念,所包含的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极意义对于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的研究,对如何从这种移民文学当中汲取精华以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提高国际文学地位展开一番简略的探讨。
  一、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在移民文学中的文化现象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日益频繁,为移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温床”。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留下其文化痕迹;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国,其武士精神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影响深远,在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冲突中不断发展。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在移民文学的笔下产生不一样的文化思想光芒。以下,我们来逐个分析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的内涵。
  (一)英国“绅士文化”的内涵
  绅士文化主要起源于贵族精神和中间阶层的文化价值。一方面,贵族精神的核心是骑士精神, 这种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崇尚荣誉。另一方面,中间阶层自力更生、积极进取、勤劳奋斗,他们觉得出身卑微的人靠自我奋斗也可以成为绅士。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中间阶层的这些观念逐渐成为绅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绅士文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一方面贵族精神吸取中间阶层的部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中间阶层普遍向社会上层看齐,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融合的文化精神。
  (二)日本“武士精神”的内涵
  日本的武士精神这一名词是从武士道演化而来的。武士道作为日本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日本樱花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象征,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构成日本民族思想上占据重要地位。万峰先生定义所谓“武士道”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第一强调主从关系的所谓“忠节”;第二强调武勇;第三强调崇拜武士刀;第四强调宗教迷信[4]。娄贵书先生在论述中将武士道德目归纳为忠诚、义、勇、礼、诚、名誉、廉洁和勤学这八项[2]。笔者认为可以视武士道为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及哲学,武士基于精神信仰保持其荣誉,并视这种荣誉为至高无上的赞扬。
  (三)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的共同表现
  绅士文化可以说是中世纪西方骑士精神的转化。它同武士精神一样,讲究忠诚、勇敢以及名誉。这两种文化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发展,汲取各阶层的文化价值,为统治阶级服务。两者都为了荣誉而战,这在《唐吉坷德》和电影《最后的武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国文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带来文化和思想上的开放,各种新的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拥有各自的气质、特征与格调[1]。因此,该分析有利于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走向提供良好的参考。
  (一)中国文学发展趋于多元化
  科技的发展,通讯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种新型文学载体相继出现,文学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手机的普遍运用,形成了手机文学。然而,多元化的现状也促使文学创作良莠不齐,没有扎实的文学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的“作家”涌现在文学界,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创作,其文学作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样的作品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我们应该时刻思考如何维护文学创作的良好环境。
  (二)中国文学发展趋于商业化和庸俗化
  文学发展的商业性与庸俗性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也迎来了崭新的篇章。为了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很多文学作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作,文学内容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逐渐呈现出了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发展形态。文学是反映生活、揭露人性、有一定教育和审美的创作,而不是无底线市场化炒作、無原则性吹捧。我们要捍卫文学品质,保持一定的美学敏感度,让文学创作得以健康发展。
  (三)中国文学发展面向全球化
  歌德和马克思对文学全球化早就做出了预言,他们都认为“世界文学”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中国文学受制于上个世纪各种因素,在面向全球化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少有相关作品是直面“世界文学”。但近年来,中国文学和文人都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让中国文学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文学有了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三、移民文学的现象对中国文学的启示
  (一)应用和实践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相对落伍,文化自卑感深深地笼罩在国人的心中,对自身文化缺乏一种认同感,缺乏文化自信,让文学创作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对文化软实力要求的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化的呼吁也越来越高,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也迈入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例如作家刘慈欣《三体》、莫言《蛙》等作品在国际文坛上大放光彩。如果能将中国文学代表性的文化融入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利于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
  绅士文化是强调积极进取、勤劳奋斗的,这与文学作品不断奋斗、积极进取的创作过程不谋而合。创作者只有把本身的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绅士文化和武士精神都比较崇尚荣誉。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件极具荣誉感的事,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价值,也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力量。只有创作者把捍卫文学作品的质量当成自己的毕生追求,努力去捍卫这样一份荣誉,而不是使其成为利益驱动的商业创作,这样,我国文学才能健康发展。
  (二)意义
  文学固然需要有市场,但它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民间。对内而言,借鉴移民文学当中的精华成分有利于我国文学作品质的提升,改变我国文学商业化、庸俗化和文学界良莠不齐的发展状况,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学的良好发展。对外而言,我国文学作品的不断进步有利于我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加深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从而提高我国文学的国际地位。
  结语:
  本次课题以英国“绅士文化”和日本“武士精神”进行引申,分析了中国文学现状及发展前景,小方面而言,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移民文学;大方向来说,引起反思:中国文学将通过何种渠道提高国际地位。由于时间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本次课题并未继续深入研究。若条件允许,研究设想将深入探索中国文学运用与实践移民文学的方式、途径等。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与道路[J].人民政协报,2012(10).
  [2]娄贵书.日本武士道源流考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10年5月.
  [3]舒小昀. 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J].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万峰.日本近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其他文献
摘 要:李贺(790-816),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人,字长吉,世称“诗鬼”。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一生困苦、抑郁,仅做过三年从九品的奉礼郎,因病于二十七岁卒。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观不同,李贺的诗歌是漫长诗歌历史长河中的一大异数,他的二百余首诗,描摹神鬼,追寻时间,构建死亡世界。古人的一些分析往往止于表象,折服于他的意象构建而认为他的诗歌缺乏明确的主题;对于普通读者
(一)  英年何早逝,  三顾报君恩。  南征北战紧,  一扇铭初心。  (二)  英年何早逝,  联吴抗北兵。  舌战群儒力,  借箭有信心。  (三)  英年何早逝,  平南泸水深。  瘴气随波远,  祭魂见民心。  (四)  英年何早逝,  功劳岂三分。  遥记隆中对,  霸业乃真心。  (五)  英年何早逝,  自贬失街亭。  挥泪斩马谡,  刀下有仁心。  (六)  英年何早逝,  托孤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转型(1980-2010)》,项目号:14BZW174。  摘 要: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其细读法、悖论、反讽和语境理论最具特色。本文采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方法,分析莫言《蛙》和《悲惨世界》中两位关键人物荒诞的人生,探讨反讽和悖论叙事对塑造人物的建构作用,进而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国别与时代的文学规律。  关键词:新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一、《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作,这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的书。这本书展现出了村上春树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该书以跑步为线索,想读者们讲述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三个方面:跑步、写作和生活。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有喜怒哀乐
摘 要:诗人小引作为网络诗歌写作的代表,作品并未受到文坛太多的重视,但在网络上他的诗歌却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其中首推被改编成民谣歌曲的《西北偏北》,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文章对该诗歌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解读。通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诗中特定地域意象进行深入挖掘,探索诗人在诗歌中内心历程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诗人对“孤独”这一人类生存状态的独特领悟。  关键词:西北偏北;孤獨;宗教;救赎  作者简介:邱
摘 要: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以擅长描写美国黑人女性而著名。这些女性大多在社会及其家庭的束缚中失去自我,但其中不缺乏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本文以《藩篱》为例,着重分析剧中两个儿子对女主人公罗丝(Rose)的压迫,来体现罗丝思想的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抗的过程,从而体现她思想上的觉醒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藩篱;母亲形象;压迫 
摘 要:本文主要选取了翁达杰两部早期著名诗集《优雅的怪物》,《鼠肉冻》里的代表性诗作,从诗歌本身着手,评析翁达杰是如何构建诗歌与神话的关联的。翁达杰在《岛上的菲罗克忒忒斯》,《帕里斯》,《晚安》等诗歌中重塑了菲洛克忒忒斯,帕里斯,海伦等神话人物形象,展现了翁达杰“缺失的父亲”形象,揭示了英雄,暴力与伤疤之间的深层联结。  关键词:翁达解;优雅的怪物;鼠肉冻;暴力;伤疤;神话  作者简介:庞程(19
摘 要:李白《静夜思》原版中的“床”字含义简单明了,就是指普通“室内睡床”。对唐代社会特点、语言习惯以及李白个人生活和创作习惯的考察,都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熊孺登诗《八月十五夜卧疾》和李白本人诗《夜坐吟》、《别内赴征》,堪称这方面的铁证。两个“明月”版本与原版在诗意上大异其趣,内在逻辑上也迥然有别,这种版本的讹变才是“床”字之争的根源所在。对《静夜思》中“床”字的解读不可一概而论,应区分不同的版本
摘 要:1967年,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观点,该观点不仅在文学理论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还为读者阅读文本提出另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范式。文章首先挖掘“作者之死”观点的意涵并从读者、作者、文本三方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正确合理的阅读方式。文章最后将“作者之死”这一文学理论迁移到阅读之上,得出关于阅读的一些启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文本。  关键词:作者之死;文学理论;阅读  [中
一  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时而急骤时而舒缓,氤氲水汽笼罩着整个翡翠苑,小区似乎成了水乡泽国,别有一番滋味。雨滴在房前屋后纵情跳跃,花草树木在风雨的挟持下犹如醉汉般摇摇晃晃,风声、雨声、流水声叠加混响成了大自然的交响乐。涂清远在书房里泡了一壶茶,一边品茶,一边拿起“全家福”相册,一张一张地翻看了起来……  清逸俊朗的帅哥与眉清目秀的美女春风满面地依偎着,幸福甜蜜扑面而来——时至今日,涂清远对拍摄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