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者之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jia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67年,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提出“作者之死”的观点,该观点不仅在文学理论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还为读者阅读文本提出另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范式。文章首先挖掘“作者之死”观点的意涵并从读者、作者、文本三方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正确合理的阅读方式。文章最后将“作者之死”这一文学理论迁移到阅读之上,得出关于阅读的一些启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文本。
  关键词:作者之死;文学理论;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一.“作者之死”的意涵
  1967年,罗兰巴特发表文章——《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他在该文中指出:“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1]这句话的意涵即为:文本可以脱离其作者,作为独立的语言实体而存在。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即已死去,意在让读者放弃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寻和依赖,以阅读文本为主要方式,依托自己的思想来自由地诠释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作者“死去”,读者才得以诞生。因为文本本身即富含艺术象征等意义载体,这些载体的互动和组合所形成的意义网络,就已足够形成丰富多元的意义系统,无须遵循文本背后的创作意图亦能传达文本的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即是一种意义载体)唯有透过读者,文本所包含的意义才能被发掘出来,此时,文本的价值才得以产生。总而言之:文本的意义并非由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而是由读者的诠释决定。
  二.正确的阅读方式
  文学作品自带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恰好给了读者诠释的空间,也模糊了作者固定的创作意图。基于“作者之死”理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应该采用一种新型的,更为合理的阅读方式。我姑且称之为“复调式阅读”。所谓“复调式阅读”顾名思义,即在作者调出“第一杯酒”——文本之后,读者再次地调和这杯酒,使文本变成自己主动参与,主动创造的“新酒”。“复调式阅读”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阅读文本的时候,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复调式阅读”要求读者阅读时要勘察文本所叙述的内容以及作者所忽略的意涵。在可见的文本事实之外,是否蕴含着深层次的脉络关联,逻辑因果,这都是需要读者通过自我的体悟和自我的诠释才能感受得到的。“复调”是一种专属读者身份的功能,读者一旦阅读,便是使得文学作品成为象征符号并最终复现了读者自己。通过阅读,读者获得精神享受来充实情感,复归人性,在现实世界中暂时性地获得一种精神平衡和情感慰藉。这也能够解释为何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或深或浅地将自己的主体感知映射在文学作品之上。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正是对“复调式阅读”中这种“复现关系”的诠释。“复调式阅读”的益处在于:由作者自己再次调和文本,得出带有自我特色的理解和诠释。虽然这样会使得不同的读者解读同一文本会产生富有争议性的不同结果,甚至是截然相反,激烈对立。有一千个读者或许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文本价值的实现正是依托“复调式阅读”体现在这些不同主体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上的。相反,如果将文本解读机械化,绝对化,甚至将不同主体的独特诠释强行地归结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解释,将会对文本的意义重构和价值再现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作者之死”的启示
  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的目的并非是让读者完全地抛弃作者,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作者的想法和社会身份,被作者所束缚。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不能完全割裂的,只是读者要从作者霸权中解放出来,不完全地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制约,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观察,思考,领悟,诠释。作者是一个幽灵,他是一个缺席的在场人,好的作者会通过文本与读者产生思想上的联系,作者诠释文本获得的感情共通象征着文本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升华。
  我们阅读文本前,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现象值得深思:那就是社会文化对读者的意识渗透,无论读者如何诠释文本,都会不约而同地受制于受教育的语境,意即社会文化与思想的背景,我们可以把文化与思想的背景理解为一双无形的手,读者不可能逃脱社会文化与思想的掌控。就像伊格尔顿所说:“我们的荷马并不是中世纪的荷马,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是他同时代人心目中的莎士比亚”[2]一切文学作品都被阅读它们的社会所改写,而这种改写又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是读者本身很难意识到的。读者所处的时代的价值观念会或多或少地投射到文本上,给读者诠释文本带来误导和障碍。那么,该如何做一个好的读者呢?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曾言:“一切诸经,只不过是敲门砖。”阅读文本最重要的是打开心扉,唤出其中的人来,那个人不是作者,而是真实的,内在的读者自身。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与文本进行对话,文本在多大程度上能与读者发生共鸣与碰撞,或者文本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读者的期待,就得看讀者能走进文本多远,多深。
  参考文献:
  [1][M]法,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载《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2][M]英,伊格尔顿:《莎士比亚与社会》,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马格丽特·米切尔终其一生唯一的作品。小说的重要背景是南北战争,战争前、中、后,斯佳丽对土地的感情由不自知的爱发展到为土地而奋斗再到诗意地生存在这片土地,表现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就像斯佳丽说的那句鼓励自己的话:“不管怎么样,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是斯佳丽留给现代女性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乱世佳
作者简介:黄依曼(2004.5-),女,汉族,广东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学生。  世道礼节,红尘教规  论真与假,对与错  世间之战无分正负  且一啸穿苍穹  何必笑我?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我心如一,生死不忘  阳刚揽阴柔  阴柔不失阳刚  谁论是非?  刀山火海,千刀万剐  狂尽二十载,千万年  何人唾骂皆云烟  纵千百人逆我  又有何妨?  天高海阔,乾坤腾挪  有幸览天下武學道,侠者
摘 要:李贺(790-816),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人,字长吉,世称“诗鬼”。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一生困苦、抑郁,仅做过三年从九品的奉礼郎,因病于二十七岁卒。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观不同,李贺的诗歌是漫长诗歌历史长河中的一大异数,他的二百余首诗,描摹神鬼,追寻时间,构建死亡世界。古人的一些分析往往止于表象,折服于他的意象构建而认为他的诗歌缺乏明确的主题;对于普通读者
(一)  英年何早逝,  三顾报君恩。  南征北战紧,  一扇铭初心。  (二)  英年何早逝,  联吴抗北兵。  舌战群儒力,  借箭有信心。  (三)  英年何早逝,  平南泸水深。  瘴气随波远,  祭魂见民心。  (四)  英年何早逝,  功劳岂三分。  遥记隆中对,  霸业乃真心。  (五)  英年何早逝,  自贬失街亭。  挥泪斩马谡,  刀下有仁心。  (六)  英年何早逝,  托孤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转型(1980-2010)》,项目号:14BZW174。  摘 要: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其细读法、悖论、反讽和语境理论最具特色。本文采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方法,分析莫言《蛙》和《悲惨世界》中两位关键人物荒诞的人生,探讨反讽和悖论叙事对塑造人物的建构作用,进而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国别与时代的文学规律。  关键词:新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一、《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作,这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的书。这本书展现出了村上春树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该书以跑步为线索,想读者们讲述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三个方面:跑步、写作和生活。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有喜怒哀乐
摘 要:诗人小引作为网络诗歌写作的代表,作品并未受到文坛太多的重视,但在网络上他的诗歌却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其中首推被改编成民谣歌曲的《西北偏北》,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文章对该诗歌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解读。通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诗中特定地域意象进行深入挖掘,探索诗人在诗歌中内心历程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诗人对“孤独”这一人类生存状态的独特领悟。  关键词:西北偏北;孤獨;宗教;救赎  作者简介:邱
摘 要: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以擅长描写美国黑人女性而著名。这些女性大多在社会及其家庭的束缚中失去自我,但其中不缺乏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本文以《藩篱》为例,着重分析剧中两个儿子对女主人公罗丝(Rose)的压迫,来体现罗丝思想的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抗的过程,从而体现她思想上的觉醒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藩篱;母亲形象;压迫 
摘 要:本文主要选取了翁达杰两部早期著名诗集《优雅的怪物》,《鼠肉冻》里的代表性诗作,从诗歌本身着手,评析翁达杰是如何构建诗歌与神话的关联的。翁达杰在《岛上的菲罗克忒忒斯》,《帕里斯》,《晚安》等诗歌中重塑了菲洛克忒忒斯,帕里斯,海伦等神话人物形象,展现了翁达杰“缺失的父亲”形象,揭示了英雄,暴力与伤疤之间的深层联结。  关键词:翁达解;优雅的怪物;鼠肉冻;暴力;伤疤;神话  作者简介:庞程(19
摘 要:李白《静夜思》原版中的“床”字含义简单明了,就是指普通“室内睡床”。对唐代社会特点、语言习惯以及李白个人生活和创作习惯的考察,都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熊孺登诗《八月十五夜卧疾》和李白本人诗《夜坐吟》、《别内赴征》,堪称这方面的铁证。两个“明月”版本与原版在诗意上大异其趣,内在逻辑上也迥然有别,这种版本的讹变才是“床”字之争的根源所在。对《静夜思》中“床”字的解读不可一概而论,应区分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