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思想及教师思想的含义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本源于现实生活与斗争的最明朗同时也是最精微的个人提取物。教师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亦称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获取思想,尽可能快地、科学地获取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有益于他们个性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语文教师思想的形成
1.语文教师的思想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把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
2.语文教师的思想源于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不仅要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而且还要传承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起“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念,树立起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三、语文教师思想的个性特征
以前,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重视不够,而且把健康片面化、狭隘化,像感伤、惆怅、畏惧等人们的正常情感一概被排斥,认为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导致了学生写作范围狭小、不真实,即使写自己的真事,也要加以拔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个性被严重束缚了,语文教师思想缺乏个性。
四、语文教师思想的更新及意义
21世纪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将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要想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才,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基础教育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思想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语文教育放在经济全球的大趋势上考虑。就现在来说,语文教师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转变。
1.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尝作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的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序,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这里的“教”与“不复需教”是教学思想的一对矛盾,矛盾的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学,其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时时记起“教材无非是例子”,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授之以渔,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构想。
2.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能力是知识的基础
据调查,学生对听、读、说、写这四种能力的重要性程度的判别,依次是说占49.4%、写占26.3%、读占12%、听占4.8%,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说”和“写”。实际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注重的是阅读,教材以文选为主,以阅读单元来组织编排,测评也以阅读(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为主,阅读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同时还存在篇篇课文都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走一遭的程式,这是过去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而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而得以提高。这种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受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应改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能力是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的各种能力先被培养起来,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更高,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一定更多。
3.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关注不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二度创作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悟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误读”的自由。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何在?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如果教师的教是保姆式的,那么出现这种现象在所难免。这种方式,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宽松、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视野无法开阔。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包容全人类美好向上的东西,讲人类关心的问题,抛弃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只有关注的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至今日,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思想,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改革,主要是观念的革新。我国的教育能否得以深入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转变。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吧。
(责任编辑 韦雄)
一、思想及教师思想的含义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本源于现实生活与斗争的最明朗同时也是最精微的个人提取物。教师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亦称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获取思想,尽可能快地、科学地获取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有益于他们个性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语文教师思想的形成
1.语文教师的思想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把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
2.语文教师的思想源于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不仅要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而且还要传承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起“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念,树立起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三、语文教师思想的个性特征
以前,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重视不够,而且把健康片面化、狭隘化,像感伤、惆怅、畏惧等人们的正常情感一概被排斥,认为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导致了学生写作范围狭小、不真实,即使写自己的真事,也要加以拔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个性被严重束缚了,语文教师思想缺乏个性。
四、语文教师思想的更新及意义
21世纪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将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要想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才,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基础教育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思想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语文教育放在经济全球的大趋势上考虑。就现在来说,语文教师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转变。
1.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尝作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的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序,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这里的“教”与“不复需教”是教学思想的一对矛盾,矛盾的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学,其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时时记起“教材无非是例子”,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授之以渔,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构想。
2.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能力是知识的基础
据调查,学生对听、读、说、写这四种能力的重要性程度的判别,依次是说占49.4%、写占26.3%、读占12%、听占4.8%,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说”和“写”。实际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注重的是阅读,教材以文选为主,以阅读单元来组织编排,测评也以阅读(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为主,阅读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同时还存在篇篇课文都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走一遭的程式,这是过去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而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而得以提高。这种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受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应改变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能力是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的各种能力先被培养起来,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更高,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一定更多。
3.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关注不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二度创作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悟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误读”的自由。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何在?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如果教师的教是保姆式的,那么出现这种现象在所难免。这种方式,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宽松、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视野无法开阔。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包容全人类美好向上的东西,讲人类关心的问题,抛弃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只有关注的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至今日,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思想,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改革,主要是观念的革新。我国的教育能否得以深入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转变。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吧。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