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因鱼雷舱爆炸沉没。12年过去,当年的悲剧已经逐渐淡出大多数人的脑海,绝大多数遇难官兵的遗骸也已入土为安。但在世界各地,十余艘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没能被打捞的沉没核潜艇,不仅给原拥有国带来技术泄密的危险,而且成为世界海洋环境的巨大隐患。
“游”出科幻的“鹦鹉螺”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和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已经提出了潜水舰船的概念,但因为考虑到水下世界会因此变成新的战场,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构想。用于战争的潜艇,则要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方才出现。
不过,从这时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早期的潜艇都是由水兵摇动摇杆或脚蹬踏板来驱动,而人的体能终究有限;等到蒸汽机和内燃机相继用于航海,人们又发现它们在水下因为没有氧气助燃而无法工作。于是,长期以来,由蓄电池驱动的电动机,一直是潜艇在水下唯一的动力来源。只要电池电能耗尽,潜艇就必须浮出水面开动内燃机充电,而此时它也就失去了隐蔽在水下的优势,变得极为脆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战例都表明,反潜的最佳时机,就是抓住敌方潜艇不得不浮上水面充电的那几个小时。
有鉴于此,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946年,美国就开始了将核动力用于潜艇的研究。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核工程专家,拥有海军上校军衔的海曼·里科弗领导了这项意义不亚于曼哈顿计划的国防工程。20世纪40年代末,在荒无人烟的内华达沙漠里,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液体金属冷却式大型核动力装置,作为美国核潜艇使用的核反应堆开始测试。与此同时,里科弗还设计建造了一条成比例缩小的核潜艇,让它经受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攻击的检验。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开始建造。这艘潜艇以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那艘纵横世界海域、性能超群的潜艇命名,显示着核动力技术将科幻变为现实的伟大。1953年6月,“鹦鹉螺”号的核反应堆完成了以应急航速横渡大西洋的苛刻实验,证实了核动力技术的可靠性。半年之后的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建成下水,潜艇终于摆脱了几乎每天都要浮出水面充电的“宿命”。
“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鹦鹉螺”号的研发和建造,还改写了另一个美国人的人生,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十九位总统的吉米·卡特。
1946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卡特,是美国仅有的3位毕业于军校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尤利西斯·格兰特)。20世纪50年代初,在潜艇部队服役的卡特,参加了里科弗组织的“鹦鹉螺”号研发团队的面试。当时,里科弗问起卡特在军校读书时的成绩,卡特回答说:“我名列第五十九,我那一届共有820名学员。”他满以为这样的回答会给里科弗留下成绩优异的印象,不料里科弗厉声问道:“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
在当时,里科弗对下属的严厉和苛刻,在美国海军中非常有名。卡特闻听此问,先是嗫嚅着作了肯定的回答,旋即感觉不妥,又回答说:“我并没有竭尽全力。”
尽管如此,卡特还是通过了这次面试,并参与了“鹦鹉螺”号的研发工作,逐渐成长为核反应堆方面的专家,直到1953年父亲去世,他退役回乡成为农民和化肥商人。但在此后的人生中,面试时里科弗的训诫,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鞭策着他在其他的领域中不断进取,直到1977年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卡特与美国核潜艇研究的这段姻缘,美国将最先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第三艘命名为“吉米·卡特”号。
首开“杀戒”与“相互确保摧毁”
横空出世的“鹦鹉螺”号核潜艇,迅速显示出强大的作战和生存能力。它的水下航行速度远远超过当年所有的常规动力潜艇,而且能连续航行50天(约合3万公里)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北约组织的反潜演习也证实,它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比同时代的常规动力潜艇要强100倍。
由于看到了核潜艇的巨大优势,在美国之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和印度也分别发展了自己的核潜艇。在潜射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相继出现之后,核潜艇也发生了分化,从以鱼雷为主战武器的攻击性核潜艇中,衍生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诞生将近30年之后,核潜艇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第一次应用于实战。英国的“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使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主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迫使阿根廷的另一艘主力舰“5月25日”号航母不敢再出海作战,成为英国锁定马岛战争胜果的关键因素。
而在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两国在海中游弋的核潜艇,成为笼罩在人类头顶的“相互确保摧毁”阴云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平台中,核潜艇的生存能力最为出众,因此它最有可能逃过敌方的第一次核打击。而分导式导弹技术的发明,使每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上尽管只携带20枚左右的导弹,却可以向敌方领土投射100个以上的核弹头,这已足够摧毁大多数大城市和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恐怖平衡中,第三次世界大战才迟迟没有发生。
另一方面,在核潜艇出现后的50多年时间里,因为机械故障、武器事故和敌对国潜艇相互追逐导致碰撞等原因沉没的核潜艇,已有至少18艘。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海洋里的沉艇残骸,有相当一部分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打捞,这意味着为数不少的核燃料和核武器还在海底沉睡着,成为威胁世界海洋环境的巨大隐患。
“游”出科幻的“鹦鹉螺”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和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已经提出了潜水舰船的概念,但因为考虑到水下世界会因此变成新的战场,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构想。用于战争的潜艇,则要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方才出现。
不过,从这时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早期的潜艇都是由水兵摇动摇杆或脚蹬踏板来驱动,而人的体能终究有限;等到蒸汽机和内燃机相继用于航海,人们又发现它们在水下因为没有氧气助燃而无法工作。于是,长期以来,由蓄电池驱动的电动机,一直是潜艇在水下唯一的动力来源。只要电池电能耗尽,潜艇就必须浮出水面开动内燃机充电,而此时它也就失去了隐蔽在水下的优势,变得极为脆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战例都表明,反潜的最佳时机,就是抓住敌方潜艇不得不浮上水面充电的那几个小时。
有鉴于此,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946年,美国就开始了将核动力用于潜艇的研究。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核工程专家,拥有海军上校军衔的海曼·里科弗领导了这项意义不亚于曼哈顿计划的国防工程。20世纪40年代末,在荒无人烟的内华达沙漠里,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液体金属冷却式大型核动力装置,作为美国核潜艇使用的核反应堆开始测试。与此同时,里科弗还设计建造了一条成比例缩小的核潜艇,让它经受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攻击的检验。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开始建造。这艘潜艇以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那艘纵横世界海域、性能超群的潜艇命名,显示着核动力技术将科幻变为现实的伟大。1953年6月,“鹦鹉螺”号的核反应堆完成了以应急航速横渡大西洋的苛刻实验,证实了核动力技术的可靠性。半年之后的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建成下水,潜艇终于摆脱了几乎每天都要浮出水面充电的“宿命”。
“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鹦鹉螺”号的研发和建造,还改写了另一个美国人的人生,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十九位总统的吉米·卡特。
1946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卡特,是美国仅有的3位毕业于军校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尤利西斯·格兰特)。20世纪50年代初,在潜艇部队服役的卡特,参加了里科弗组织的“鹦鹉螺”号研发团队的面试。当时,里科弗问起卡特在军校读书时的成绩,卡特回答说:“我名列第五十九,我那一届共有820名学员。”他满以为这样的回答会给里科弗留下成绩优异的印象,不料里科弗厉声问道:“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
在当时,里科弗对下属的严厉和苛刻,在美国海军中非常有名。卡特闻听此问,先是嗫嚅着作了肯定的回答,旋即感觉不妥,又回答说:“我并没有竭尽全力。”
尽管如此,卡特还是通过了这次面试,并参与了“鹦鹉螺”号的研发工作,逐渐成长为核反应堆方面的专家,直到1953年父亲去世,他退役回乡成为农民和化肥商人。但在此后的人生中,面试时里科弗的训诫,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鞭策着他在其他的领域中不断进取,直到1977年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卡特与美国核潜艇研究的这段姻缘,美国将最先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第三艘命名为“吉米·卡特”号。
首开“杀戒”与“相互确保摧毁”
横空出世的“鹦鹉螺”号核潜艇,迅速显示出强大的作战和生存能力。它的水下航行速度远远超过当年所有的常规动力潜艇,而且能连续航行50天(约合3万公里)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北约组织的反潜演习也证实,它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比同时代的常规动力潜艇要强100倍。
由于看到了核潜艇的巨大优势,在美国之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和印度也分别发展了自己的核潜艇。在潜射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相继出现之后,核潜艇也发生了分化,从以鱼雷为主战武器的攻击性核潜艇中,衍生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诞生将近30年之后,核潜艇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第一次应用于实战。英国的“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使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主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迫使阿根廷的另一艘主力舰“5月25日”号航母不敢再出海作战,成为英国锁定马岛战争胜果的关键因素。
而在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两国在海中游弋的核潜艇,成为笼罩在人类头顶的“相互确保摧毁”阴云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平台中,核潜艇的生存能力最为出众,因此它最有可能逃过敌方的第一次核打击。而分导式导弹技术的发明,使每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上尽管只携带20枚左右的导弹,却可以向敌方领土投射100个以上的核弹头,这已足够摧毁大多数大城市和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恐怖平衡中,第三次世界大战才迟迟没有发生。
另一方面,在核潜艇出现后的50多年时间里,因为机械故障、武器事故和敌对国潜艇相互追逐导致碰撞等原因沉没的核潜艇,已有至少18艘。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海洋里的沉艇残骸,有相当一部分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打捞,这意味着为数不少的核燃料和核武器还在海底沉睡着,成为威胁世界海洋环境的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