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的冰与火之歌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45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因鱼雷舱爆炸沉没。12年过去,当年的悲剧已经逐渐淡出大多数人的脑海,绝大多数遇难官兵的遗骸也已入土为安。但在世界各地,十余艘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没能被打捞的沉没核潜艇,不仅给原拥有国带来技术泄密的危险,而且成为世界海洋环境的巨大隐患。
  “游”出科幻的“鹦鹉螺”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和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已经提出了潜水舰船的概念,但因为考虑到水下世界会因此变成新的战场,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构想。用于战争的潜艇,则要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方才出现。
  不过,从这时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早期的潜艇都是由水兵摇动摇杆或脚蹬踏板来驱动,而人的体能终究有限;等到蒸汽机和内燃机相继用于航海,人们又发现它们在水下因为没有氧气助燃而无法工作。于是,长期以来,由蓄电池驱动的电动机,一直是潜艇在水下唯一的动力来源。只要电池电能耗尽,潜艇就必须浮出水面开动内燃机充电,而此时它也就失去了隐蔽在水下的优势,变得极为脆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战例都表明,反潜的最佳时机,就是抓住敌方潜艇不得不浮上水面充电的那几个小时。
  有鉴于此,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946年,美国就开始了将核动力用于潜艇的研究。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核工程专家,拥有海军上校军衔的海曼·里科弗领导了这项意义不亚于曼哈顿计划的国防工程。20世纪40年代末,在荒无人烟的内华达沙漠里,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液体金属冷却式大型核动力装置,作为美国核潜艇使用的核反应堆开始测试。与此同时,里科弗还设计建造了一条成比例缩小的核潜艇,让它经受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攻击的检验。
  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开始建造。这艘潜艇以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那艘纵横世界海域、性能超群的潜艇命名,显示着核动力技术将科幻变为现实的伟大。1953年6月,“鹦鹉螺”号的核反应堆完成了以应急航速横渡大西洋的苛刻实验,证实了核动力技术的可靠性。半年之后的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建成下水,潜艇终于摆脱了几乎每天都要浮出水面充电的“宿命”。
  “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鹦鹉螺”号的研发和建造,还改写了另一个美国人的人生,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十九位总统的吉米·卡特。
  1946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卡特,是美国仅有的3位毕业于军校的总统之一(另两位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尤利西斯·格兰特)。20世纪50年代初,在潜艇部队服役的卡特,参加了里科弗组织的“鹦鹉螺”号研发团队的面试。当时,里科弗问起卡特在军校读书时的成绩,卡特回答说:“我名列第五十九,我那一届共有820名学员。”他满以为这样的回答会给里科弗留下成绩优异的印象,不料里科弗厉声问道:“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
  在当时,里科弗对下属的严厉和苛刻,在美国海军中非常有名。卡特闻听此问,先是嗫嚅着作了肯定的回答,旋即感觉不妥,又回答说:“我并没有竭尽全力。”
  尽管如此,卡特还是通过了这次面试,并参与了“鹦鹉螺”号的研发工作,逐渐成长为核反应堆方面的专家,直到1953年父亲去世,他退役回乡成为农民和化肥商人。但在此后的人生中,面试时里科弗的训诫,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鞭策着他在其他的领域中不断进取,直到1977年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卡特与美国核潜艇研究的这段姻缘,美国将最先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第三艘命名为“吉米·卡特”号。
  首开“杀戒”与“相互确保摧毁”
  横空出世的“鹦鹉螺”号核潜艇,迅速显示出强大的作战和生存能力。它的水下航行速度远远超过当年所有的常规动力潜艇,而且能连续航行50天(约合3万公里)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北约组织的反潜演习也证实,它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比同时代的常规动力潜艇要强100倍。
  由于看到了核潜艇的巨大优势,在美国之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和印度也分别发展了自己的核潜艇。在潜射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相继出现之后,核潜艇也发生了分化,从以鱼雷为主战武器的攻击性核潜艇中,衍生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诞生将近30年之后,核潜艇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第一次应用于实战。英国的“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使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主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迫使阿根廷的另一艘主力舰“5月25日”号航母不敢再出海作战,成为英国锁定马岛战争胜果的关键因素。
  而在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两国在海中游弋的核潜艇,成为笼罩在人类头顶的“相互确保摧毁”阴云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平台中,核潜艇的生存能力最为出众,因此它最有可能逃过敌方的第一次核打击。而分导式导弹技术的发明,使每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上尽管只携带20枚左右的导弹,却可以向敌方领土投射100个以上的核弹头,这已足够摧毁大多数大城市和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恐怖平衡中,第三次世界大战才迟迟没有发生。
  另一方面,在核潜艇出现后的50多年时间里,因为机械故障、武器事故和敌对国潜艇相互追逐导致碰撞等原因沉没的核潜艇,已有至少18艘。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海洋里的沉艇残骸,有相当一部分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打捞,这意味着为数不少的核燃料和核武器还在海底沉睡着,成为威胁世界海洋环境的巨大隐患。
其他文献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假冒伪劣的盛行导致我国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假冒伪劣无法得到根治,这些年在很多领域一些产品常常是前人栽树,后人摘果。  日前,辽宁沈阳的一些超市、饭店﹑杂货店、理发店、澡堂等各种店铺集体关门歇业,结果造成“满城尽是卷帘门”的“大萧条”局面,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随后在辽宁大连、本溪、鞍山、抚顺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有人说,这主要是运动式打假惹的货。根据沈阳
期刊
台风来袭 如何应对  最近,由于受到第10号台风“达维” 和第11号台风“海葵”的影响,  我国沿海众多地区受到严重的袭击。什么叫台风?如何抵御它呢?  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台风,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  台风的命名  台风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亚太
期刊
对于运动员和观众来说,本届伦敦奥运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激情和喜悦。比赛成绩遭受质疑,技术动作发挥失常,裁判误判……所有这些都给比赛涂上了一抹灰色,失望、难过、沮丧,我们的奥运会为何失去了快乐  虽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近日很确定地宣布,“看了这里(伦敦奥运会)所有的一切,我会说这里举办了非常棒的赛事,我对伦敦奥运会的一切都表示满意”。但是运动员、参赛国、观众想必不这么认为:国籍被弄错、国旗随风飘走、国歌
期刊
既然说的都是情绪,那么人的情绪究竟是怎么来的?  人的大脑存在着一个神奇的“通路”,一路上,打通了各个神经元的把控,那么,你所接受到的感觉信息,最终就变成了喜怒哀乐的体验。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个“通路”几乎是全脑的,不过,其中大脑内侧前额叶以及前扣带回真正起到了“指挥”的作用。  林丹与李宗伟的羽毛球男单比赛打得惊心动魄,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比赛从落后到扳平、从命
期刊
长期食用塑料桶盛装的食用油、酒、醋和酱油等,那些对人体有害、塑料里的乙烯分子分解出来,对人体的肝脏会造成危害。  近日,有媒体报道,长期食用塑料桶盛装食用油、酒、醋和酱油等,那些对人体有害、塑料里的乙烯分子分解出来,对人体肝脏会造成危害。  但是,在记者的印象中,食用油、酒、醋和酱油等大部分都是塑料桶(瓶)盛装。在北京的几家大型超市的食用油货架,记者看到除了橄榄油是用玻璃瓶包装外,几乎所有的食用油
期刊
强劲的对手,紧张的赛程,热情的观众,裁判的判罚,求胜的欲望……赛场上,似乎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使运动员的心理出现变化,进而影响比赛的结果。  负面情绪会堆积起来  像奥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到底对运动员会有怎样的心理影响呢?曾参加奥运会的新加坡前乒乓国手张雪玲告诉记者,观众会对运动员心理有影响。“被观众‘嘘’肯定会沮丧,而观众过于热情有时也未必是好事。比如在一个回合内,突然出现加油声,运动员很容易注意力
期刊
2012年8月7日,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场预赛中,跟腱断裂,撞倒第一个栏,最后单腿跳过终点。民众奥运情绪的宣泄也因此达到了顶点,有为其体育精神动容的,有认为其故伎重演而口诛笔伐的,更有认为体育总局强迫其比赛而严重不满的。当体育竞技有过多复杂的心力投入时,也就变得让人疲惫了。  不明真相的质疑  刘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世界室内锦标赛冠军“四大满贯”包揽于
期刊
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很多遇难者是在等待救援过程中遭遇不幸的。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提高市民个体自救意识。触电、雷击以及溺水淹亡等情况,常常是缺少自救常识、知识。  7月21日,北京遭受特大暴雨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后,天津、太原等北方城市先后出现内涝。我们应如何面对洪水灾害呢?  8月6日,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科协调宣部联合主办的第17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专
期刊
一位25岁的电台女主播健身后回家猝死。人本身处在感冒状态下,免疫力本就已经降低了,此刻再进行运动,只会增加疲劳感,使免疫力进一步减弱,诱发心肌炎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上周,众多网友纷纷在微博哀悼一位25岁的电台女主播。她半个月前得了感冒,7月31日健身完回家后猝死。猝死的悲剧一直都在上演,从今年5月到现在3个月内还有4名从事投行工作的精英猝死,最大年龄只有44岁。白领、精英们的健康再一次触动着大
期刊
变性人中有7%选择了自杀,或又把性别变回去。如今,社会的容忍度更高、人们视野更宽广,已经极大缓解了“变性者”的社会压力,他们需要挑战的还是自我。  最近,美国的怪才导演拉里·沃卓斯基的照片一亮相,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是因为他曾与弟弟一起、成功执导了《黑客帝国》三部曲;轰动的效应是在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他变身为美娇娘之后的模样。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硬汉下定决心舍弃男儿身?更何况,这发生在一个头顶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