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定义为基础学科或者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因此,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本位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契合当下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模式的要求。所谓教学的本位化,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言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回归;人文素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1-01
引言:
在《谈语文教改》一文中,张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兼差过多:提高审美观念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提高思维能力的任务……我们总是让语文肩负太多任务。”观察现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满堂灌”依然是主流,学生依旧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地方的教师甚至打着尊重儿童的幌子,在课堂恣意妄为,看不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者的身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有些地方的教师为全面效应国家号召,让学校呈现出新课改的理念,教师漫无目的做加法,最终导致课堂“浮肿肥胖”,无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因此,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小学基础语文教学的“路”应立足于回归“至简”,此“简”并非恣意妄为或者敷衍了事,其目的在于还语文教学以质朴和本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在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化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围绕语言学习,从语言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做到分工明确、适合学生要求、分清层次等实际要求。
例如教师在进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清晰的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众所周知,《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某一章节。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应该对课文有一个较为透彻的理解,即本篇课文的特色在于细腻而成功的人物刻画,以及生动形象的文字特点。本篇课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学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课文特色,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后再配以课文讲解,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刻画方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最终引发学生对于水浒这一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选取恰当的素材和内容
于教师来讲,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于学生来讲,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是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笔者依据自身经验,认为教材的精心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关键性知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十分必要的。有位老师曾说,语文学习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将经过自己筛选的,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早的成长起来,为社会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把一些特别突出的段落、句子找出来,带领学生关注表达、品味语言、体会语境。如此一来,运用教师精心挑选的素材,让学生品味个中奥妙,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开展合理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在其中的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牢牢把握阅读、思考、练习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练习中体会文章的特色,理解文章的语言,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创造。
例如教师在对《黄鹤楼送别》一文进行教学时,牢牢把握文章情感,即不舍朋友离去的感情。教学中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送别亲友时的感受,让学生对送别的情感有一定理解的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文是一类工具性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日常交流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教师应牢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立足于语文教学本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還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愉耳、悦目、赏心、怡神,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2).
[2]何捷.“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设计例谈[J].中国教师,2012(16).
[3]周虹.论语文自主性阅读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4]欧淑群.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回归;人文素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1-01
引言:
在《谈语文教改》一文中,张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兼差过多:提高审美观念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提高思维能力的任务……我们总是让语文肩负太多任务。”观察现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满堂灌”依然是主流,学生依旧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地方的教师甚至打着尊重儿童的幌子,在课堂恣意妄为,看不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者的身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有些地方的教师为全面效应国家号召,让学校呈现出新课改的理念,教师漫无目的做加法,最终导致课堂“浮肿肥胖”,无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因此,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小学基础语文教学的“路”应立足于回归“至简”,此“简”并非恣意妄为或者敷衍了事,其目的在于还语文教学以质朴和本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在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化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围绕语言学习,从语言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做到分工明确、适合学生要求、分清层次等实际要求。
例如教师在进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清晰的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众所周知,《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某一章节。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应该对课文有一个较为透彻的理解,即本篇课文的特色在于细腻而成功的人物刻画,以及生动形象的文字特点。本篇课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学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课文特色,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后再配以课文讲解,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刻画方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最终引发学生对于水浒这一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选取恰当的素材和内容
于教师来讲,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于学生来讲,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是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笔者依据自身经验,认为教材的精心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关键性知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十分必要的。有位老师曾说,语文学习的真知,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将经过自己筛选的,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早的成长起来,为社会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把一些特别突出的段落、句子找出来,带领学生关注表达、品味语言、体会语境。如此一来,运用教师精心挑选的素材,让学生品味个中奥妙,进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开展合理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在其中的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牢牢把握阅读、思考、练习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练习中体会文章的特色,理解文章的语言,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创造。
例如教师在对《黄鹤楼送别》一文进行教学时,牢牢把握文章情感,即不舍朋友离去的感情。教学中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送别亲友时的感受,让学生对送别的情感有一定理解的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文是一类工具性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日常交流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教师应牢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立足于语文教学本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還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愉耳、悦目、赏心、怡神,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2).
[2]何捷.“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设计例谈[J].中国教师,2012(16).
[3]周虹.论语文自主性阅读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4]欧淑群.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