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读“助、抽、使”等13个生字;观察结构,正确书写“车、得、秧”等8个生字。 2.借助学习单和课后提示,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生活经验,明白“做好事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识记生字,感知内容 1.出示李峤的谜语诗《风》,猜谜引出“风”。 2.引出课题:风妈妈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读“助、抽、使”等13个生字;观察结构,正确书写“车、得、秧”等8个生字。
2.借助学习单和课后提示,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生活经验,明白“做好事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其他文献
能动学习,钟启泉教授在其《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能动学习”最初是北美在上世纪倡导的摆脱教师传统讲解的大学教育的一种学习论,后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思潮。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这个概念提出的,当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时,我们称之为“被动学习”。反之,当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彰显“主体性”“协同性”,能动地参与学习时,我们称之为“能动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竞”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全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对比看图,理解题意 1.出示图片,找相同点。 相信大家读过很多历史故事,请根据图片说出故事的名字。(出示图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对比这两个故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引
崔峦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有一个天然的问题,就是重读轻写。这是不对的。”于是,读写结合成了小学语文教师重点探讨和实践的内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是对读写关系的正名,也为我们寻找读写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所谓的“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是段落的结构
以“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双线主题统领语文教材内容体系,以语文要素贯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看作一个单元阅读和习作的学习重点、目标或学习的核心任务,以此为抓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新的学习需求,站在教材双线主题融合的全局语境视域下,构建单元主题读写活动。这一单元活动,既要立足于教材编排的单元,又要不惟这个单元,要从语文要素的读写关联、认知建构、
2019年秋季,统编本教材全面实施,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无论是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是阅读内容的推荐、方法的指导等,均应坚守儿童立场。然而,现实情况是否如此?近日,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2006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对小学语文界名师课例的点评,它们发表在有关小学语文类的各种刊物上,使我有幸与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相互了解与交流。但是,回头想想,我最初开始这样写作的时候,对评课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理性的认知。说来惭愧,一路写下来,文字背后更多的是自己对语文、对教育、对文本、对课堂的“直觉”与“体悟”,写作的过程很接近弗朗士所说的“灵魂在杰作中的
记得2008年的初夏,陈琴老师应邀来到我校做“经典素读教育”的经验传播,展示了“素读”教学法这种奇特的教学方法。当时的我对于何为“经典素读教学”既陌生又好奇,对陈琴老师展示了她的学生诵读经典时的录像——孩子们摇头晃脑、或吟或唱、怡情娱乐的场景,我始终觉得不可理解。对于陈琴老师说的,孩子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可以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万千言”,我觉得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那一次,我从心底拒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沟、产”等18个二会字,会写“份、坡”等10个四会字,能读准多音字“种、好、干、分”。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4. 学习仿写句子,尝试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 视频激趣,初识葡萄沟 1. 小朋友们,美丽中国地大物博,
连着三年带毕业班,虽然兢兢业业地教学,与学生关系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什么遗憾。翻看前两届学生的照片,猛然发现,竟有几个叫不出名字,更别说是这个学生的曾经了。我心中隐隐地觉着,这也许就是我一直空落落的原因。 今年三月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又开始传递“毕业赠言”了,不过总是悄悄的,深怕老师们“没收”,敢开口请老师留言的成了学生中的“勇士”。学生对老师这份又亲又怕的情感,让我有了一股冲动:从此刻起我要清楚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第四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其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全文用优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生动细致而又诗情画意,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含蓄地借景抒发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赏“潭”——学写法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作者观察小石潭细致入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