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1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和“2+1”学制的广泛推广,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顶岗实习,讲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向实践系统转化,帮助学生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后,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
校企在积极践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顶岗实习改变了以学校和课堂为平台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教学场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导致了原有的德育模式形同虚设。学生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容易产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后果。
1、企业方面认识不足,造成学生实习期间德育工作滞后问题
不少企业没有认真践行顶岗实习要求,而是简单地把“顶岗实习”当做“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还有部分企业,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甚至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切断实习期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希望把学生彻底变成企业人。企业没有意识到在实习期间,学生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即使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工作强度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但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和有过工作经历的员工是有差异的。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错失了许多良好的教育时机,导致学生离开顶岗实习岗位,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造成实习期间学生德育面临弱化问题
有一些学校主观上只考虑经济效益,对实习学生不愿意投入,甚至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签订所谓的“安全保证协议”规避自己的责任。当然,客观上中等职业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受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制,学生实习地点比较分散。同一专业的学生往往安排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安排的岗位也不同。为了便于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许多学校往往根据专业类型对学生集中地实习单位安排常住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分散的则指定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各企业去看望和指导学生。因此,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更多地依赖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的作用被淡化。这一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是实习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学生不熟悉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学生是很常见的现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是放任自流,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因此,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特殊时期,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构建德育新模式。
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新模式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动力。对于德育工作也是一样。只有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机制,焕发中职德育内在生命力,才能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根本出路。因此,针对顶岗实习这一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德育教育为统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首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课堂主渠道,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主题,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强化“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提升实习生职业素质,培养实习生良好的社会公信度。同时,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实习的宣传动员,把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法纪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其次,完善顶岗实习体制,确立实习分管领导——实习点常驻指导老师——实习队长——实习生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在实习期间进行定期德育教育,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生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实习积极性
顶岗实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初次出校门,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从校园轻松的生活、自由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单纯的“小圈子”进入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而且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诸多约束或限制,劳动强度增大,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中会出现难题,出现了工作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心理往往比较紧张,恐惧、焦虑、自负、自卑、忧郁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可能出现,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校指派的常住指导教师就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应围绕着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遇到特殊情况更要及时劝解,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压力,正确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顶岗实习间的德育教育应与企业文化紧密衔接
由于学校德育内容侧重于理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只局限在理论认识层面,缺乏职业实践活动的体验,导致进入职业活动实践后,不少学生出现对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实习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文化的特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通过顶岗实习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查,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文化状态既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又有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深入认识企业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在调查中学习,比在校内课堂上学习更有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除了脑力付出,还有一定的体力付出,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艰苦,这正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品质进行锻炼的大好时机。通过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企业接受的管理不再是学校“爱护式”的管理模式,而必须服从企业的“约束式”的管理,这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企业将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人际关系较校园内丰富复杂得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学生也是个考验。
4、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建立“双导师制”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校企参与的双导师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阶段的德育工作。双导师制,实际上就是给实习学生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学校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要求深入到实习单位,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同吃住,通过座谈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企业;企业导师由实习基地选派思想品质优秀、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实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双导师要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双导师还应当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密切联系,协助做好实习组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操行评定、奖惩处理、解决学生生活问题等,实现顶岗实习过程“教”和“管”的结合,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和“2+1”学制的广泛推广,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顶岗实习,讲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向实践系统转化,帮助学生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后,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
校企在积极践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顶岗实习改变了以学校和课堂为平台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教学场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导致了原有的德育模式形同虚设。学生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容易产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后果。
1、企业方面认识不足,造成学生实习期间德育工作滞后问题
不少企业没有认真践行顶岗实习要求,而是简单地把“顶岗实习”当做“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还有部分企业,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甚至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切断实习期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希望把学生彻底变成企业人。企业没有意识到在实习期间,学生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即使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工作强度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但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和有过工作经历的员工是有差异的。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错失了许多良好的教育时机,导致学生离开顶岗实习岗位,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造成实习期间学生德育面临弱化问题
有一些学校主观上只考虑经济效益,对实习学生不愿意投入,甚至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签订所谓的“安全保证协议”规避自己的责任。当然,客观上中等职业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受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制,学生实习地点比较分散。同一专业的学生往往安排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安排的岗位也不同。为了便于对实习学生的管理,许多学校往往根据专业类型对学生集中地实习单位安排常住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分散的则指定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各企业去看望和指导学生。因此,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更多地依赖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的作用被淡化。这一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是实习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学生不熟悉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学生是很常见的现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是放任自流,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因此,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特殊时期,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构建德育新模式。
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新模式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动力。对于德育工作也是一样。只有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机制,焕发中职德育内在生命力,才能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根本出路。因此,针对顶岗实习这一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德育教育为统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夯实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
首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课堂主渠道,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主题,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强化“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提升实习生职业素质,培养实习生良好的社会公信度。同时,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实习的宣传动员,把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法纪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其次,完善顶岗实习体制,确立实习分管领导——实习点常驻指导老师——实习队长——实习生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在实习期间进行定期德育教育,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生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实习积极性
顶岗实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初次出校门,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从校园轻松的生活、自由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单纯的“小圈子”进入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而且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准职业人或社会人,诸多约束或限制,劳动强度增大,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中会出现难题,出现了工作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心理往往比较紧张,恐惧、焦虑、自负、自卑、忧郁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可能出现,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校指派的常住指导教师就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应围绕着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遇到特殊情况更要及时劝解,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压力,正确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顶岗实习间的德育教育应与企业文化紧密衔接
由于学校德育内容侧重于理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只局限在理论认识层面,缺乏职业实践活动的体验,导致进入职业活动实践后,不少学生出现对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实习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文化的特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通过顶岗实习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查,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文化状态既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又有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深入认识企业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在调查中学习,比在校内课堂上学习更有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除了脑力付出,还有一定的体力付出,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艰苦,这正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品质进行锻炼的大好时机。通过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企业接受的管理不再是学校“爱护式”的管理模式,而必须服从企业的“约束式”的管理,这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企业将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人际关系较校园内丰富复杂得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学生也是个考验。
4、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建立“双导师制”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校企参与的双导师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阶段的德育工作。双导师制,实际上就是给实习学生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学校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要求深入到实习单位,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同吃住,通过座谈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企业;企业导师由实习基地选派思想品质优秀、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实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双导师要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双导师还应当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密切联系,协助做好实习组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操行评定、奖惩处理、解决学生生活问题等,实现顶岗实习过程“教”和“管”的结合,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