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诗歌通感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为修辞格;二是作为认知现象,并认为其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本文旨在分析出其发展历程,并检验诗歌通感的映射方向是否符合乌尔曼得出的规律。
关键词:诗歌通感 修辞格 认知现象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通感,顾名思义是指感官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之间的相互贯通。诗歌是最为抽象的文学作品,然而这些抽象的作品也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作品的价值实现在于其读者。通感就是运用易懂的感官感受去表达复杂的感受,这样既实现了诗歌的美感,也达到了读者的阅读要求;且通过不同感官的相互贯通,诗人能让读者多维度地赏析他的诗作,进而理解他的心境,因此,通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从近十年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通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方面,而在早期,学者则是将其视为一种心理学现象或是一种修辞手段。本文主要从修辞、概念隐喻以及概念整合方面研究通感,进而找出三者是如何逐步发展以及三者在研究诗歌通感方面所做的贡献。
二 诗歌通感
M.H.Abrams的《文学术语词典》对通感的定义如下:
“通感是心理术语,指的是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两种或更多样式的感觉经验。在文学上,这一术语被用于以一种感觉对另一种感觉的描写。”
在西方,早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中便出现通感;而在中国,《礼记》也对通感有所描述。然而,早期的学者们并未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因思维混乱而出现的一种错误。因而,很多著名的诗句还曾一度成为他人的笑柄,如钱钟书在《七缀集》中就举例说到宋祈运用通感而作的经典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曾遭受到李渔的批驳。由于钱钟书在书中谈到了诗歌中丰富的通感现象,这也掀起了中国学者对诗歌通感研究的浪潮。
对诗歌通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将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格,即通感格(钱钟书,1962;张寿康,1980);第二阶段是将通感视为概念隐喻的一种,即通感隐喻(汪少华,2002);第三阶段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通感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伍敬芳,2005)。本文旨在分别运用通感格、概念隐喻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诗歌中的通感现象,以检验它们在研究诗歌通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达到研究三者如何逐步转变以及转变的原因。
三 诗歌通感的研究
诗歌中包含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间接地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看法。由于诗歌中的看似简单的意象需要引起读者多方面的共鸣;因而,诗人大多运用通感以达到其让读者从多方面揣摩其诗歌的目的。上文提及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从听觉到视觉的转移,“闹”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春意盎然,红杏争艳,小鸟盘旋枝头。不难看出,通感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呆板的词句也有了生命的气息。
1 通感格
通感亦称“移觉”,指的是在语言层面上用乙种感器范畴的事物去表达甲种感器范畴的事物。
通感格是指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格。钱钟书在其著名论文《通感》中提出通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研究,以张寿康为代表的学者将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提出建立通感格。从古至今,西方及中国的诗人都在其诗作中广泛运用通感格,以达到对诗歌多维度体验的效果。
西方诗歌中运用通感最为著名的诗句,当属A.Symons的著名诗句:
“柔软的音乐声飘逸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味出极精美的味道,包裹着我让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在这短短的三行诗句中,诗人运用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四种感官感受来描写听觉感受,使得读者们能从多维度去欣赏乐曲。此时的乐曲已不仅仅给大家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给大家带来了其它感官上的盛宴,这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感觉通过诗作中通感格的运用而跃然纸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作《琵琶行》中也有一段描绘音乐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通过用视觉感受对听觉的描写,使得读者能从枯燥无声的语言当中体会到声音的珠圆玉润。
作为一种修辞格,我们不难看出通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诗人当时的感官感受,而对为何会产生如此美妙的感官感受的深层原因并未深究,即未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研究,学者们对通感的研究还处于表层。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通感归纳到概念隐喻的范畴,其称呼也相应地变为了通感隐喻。
2 概念隐喻与诗歌通感隐喻
通感同隐喻有着共同的认知机理即“肉体哲学”,因而通感也被称作“通感隐喻”。隐喻包括两个不同的认知域即始源域以及认知域,隐喻的过程即是两概念域之间的经验匹配过程,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映射,具体表现为:由具体的概念向抽象的概念映射,由熟悉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概念映射。通感是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也就是以某一感官的感受去类比另一感官的感受,诗歌通感隐喻是两个或多个感官间的感觉映射。乌尔曼研究得出通感的规律是感觉移动方向一般呈从较低级向较高级、从较简单到较复杂;因而,他总结出来的通感感官转移次序为:触—温—味—嗅—听—视。从以上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通感和隐喻有着相似的认知机制,然而映射时的参照物不同:隐喻的参照物是过去的经验;而通感的参照物是较低级的感官感受,但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使读者用易懂的概念去了解复杂的概念。因而,学者将通感归纳为隐喻的一种。作为隐喻的特殊类型,诗歌通感隐喻的映射方向是否有规可循?笔者试以实例分析得出结论:
例1: Soft rays of sunshine pour. (Longfellow)
(柔和的阳光倾泻而下。)
在例(1)中,诗人用“Soft rays”,是以触觉描写视觉的感受。在此诗句中,诗人运用“soft”这个词来表达阳光照在身上的轻柔感,继而揭示了诗人在阳光中的轻快心情。此例是以触觉映射到视觉。
例2:Sylvan historian, 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J.Keats)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例(2)中,诗人运用嗅觉和味觉来体现听觉上的感受,他用“flowery”和“sweetly”来形容一个故事,这使得故事不仅仅能在听觉上对读者有所影响,还能让读者闻到香味,尝到甜味。在不知不觉中,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多感官体验的世界,让读者多方位地体验到诗歌的巧妙,此例是以嗅觉、味觉映射到听觉。
例3: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刘驾,《秋夕》)
在例(3)中,诗句中运用“冷”来描写“灯光”,即运用温觉来描写视觉感受;诗人运用灯光的冷来表达内心的凄凉和寂寞,此例是以温觉映射到视觉。
综合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得出诗歌中的通感隐喻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即感官间的映射是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由于低级感官可以较为直接地同事物相接触,因而其形成的概念也较为容易理解,而高级感官难以同事物有直接接触,其形成的概念也就相对较为难理解。从通感的第一个规律我们不难得出其第二个规律,即从可及性较强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概念。
研究认知活动的哲学家们断言,视觉和听觉在促使认知发展方面比起其它的感官要优越得多,以至于可以把这两者称作是“认知的”或“理智的”感官,或者简要地说是“高级”感官。[5]因而,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处的低级感官指的是触觉、温觉、味觉、嗅觉,而高级感官则指的是听觉和视觉。然而,在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特殊的个例:有的是视觉映射到听觉,有的甚至是从高级感官映射到低级器官。例如:
例4:Low lisping of the summer rain. (Longfellow)
(夏雨的低喃。)
例5: O,for a drought of vintage that bath been,/cool’d a long age in deep-delved earth,/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J.Keats)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例(4)是从视觉映射到听觉,例(5)则是从听觉、视觉映射到味觉。由于逆向映射的出现,也给人们对通感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也折射出通感隐喻不但要受规律的制约,还受到诗人当时心理的影响。但通感映射的大致方向还是遵循乌尔曼提出的映射规律,即使少部分的例外只证实了通感的主观性和实时性,也并不能否定乌尔曼的规律。因而,人们在研究这些例外的时候,应将重心放在研究作者的实时心境上,而非否定乌尔曼的规律。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概念隐喻强调的是两个认知域间的映射,而通感并不限定于两域间的映射,有时会牵涉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认知域间的映射,因而运用概念隐喻分析诗歌通感还是很有局限性的;再者,概念隐喻的参照物是过去的身体经验,而通感的参照物是实时的低级感官感受,因而运用概念隐喻分析通感并不能分析出通感的实时动态构建过程。而概念隐喻的这些缺点却正是概念整合的优点所在,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概念整合分析通感的原因所在。
3 概念整合与诗歌通感隐喻
Fauconnier & Turner 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对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中的实时心理机制进行研究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产生新显结构的合成空间。在整合空间中,各个输入空间本无联系的元素通过人们对其的常识性理解产生联系,因而衍生出新显结构也即合成空间的核心,它也是人们理解诗歌通感的关键所在,新显结构展现出概念整合对诗歌通感的强大阐释能力。由于概念整合具有解析特例及其动态构建过程的功能,因而近年来对诗歌通感隐喻的研究更倾向于使用概念整合理论。下面,笔者将分析两例以展示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能力:
例1:Soft rays of sunshine pour. (Longfellow)
(柔和的阳光倾泻而下。)
在例(1)中,输入空间1是丝绸,输入空间2是太阳的光线,类属空间构建的抽象结构为丝绸和光线给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在复合空间承接来自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相关命题:丝绸是柔软的,光线是让人心理愉悦的;而经过合成空间产生的新显结构及柔软如丝绸的光线,则让人心理为之轻快。通过概念整合分析,读者不但不难体会诗人为何如此搭配词语,还能揣摩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例2: Sylvan historian,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J.Keats)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例(2)中存在着三个输入空间,分别是花朵、神话和糖。类属空间构建的抽象结构为花朵;神话和糖给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在复合空间承接来自三个输入空间的相关命题:花朵散发着香味,神话充满了浪漫和甜蜜,糖是甜的。原本看似不相关的三样事物,经过概念整合网络的整合,最终在其新显中得出了三者的相关性,也将三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神话中的浪漫和甜蜜使得它能为人嗅出香味、品出甜味。从而体现出诗人在写作手法上的独特韵味。
四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诗歌通感的研究进程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通感已不再是单纯的修辞格,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其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诗歌通感的认知过程同隐喻有类似之处,因而可以运用概念隐喻对其进行分析。然而,由于诗歌通感现象又有实时性即特殊性,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其的研究将会更为细腻。此外,概念隐喻注重的是通感的共性,而概念整合注重的是通感的个性,因而两者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也是为何两种理论的结合运用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诗歌通感的首选理论。
参考文献:
[1] 林江:《谈“通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 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
[3] Ullmann,S.1957.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Oxford: Basil Blackwell.
[4] 孙妮:《诗歌通感与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空间理论之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 卡罗琳·考斯梅尔,吴琼等译:《味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作者简介:彭清,女,1985—,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关键词:诗歌通感 修辞格 认知现象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通感,顾名思义是指感官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之间的相互贯通。诗歌是最为抽象的文学作品,然而这些抽象的作品也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作品的价值实现在于其读者。通感就是运用易懂的感官感受去表达复杂的感受,这样既实现了诗歌的美感,也达到了读者的阅读要求;且通过不同感官的相互贯通,诗人能让读者多维度地赏析他的诗作,进而理解他的心境,因此,通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从近十年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通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方面,而在早期,学者则是将其视为一种心理学现象或是一种修辞手段。本文主要从修辞、概念隐喻以及概念整合方面研究通感,进而找出三者是如何逐步发展以及三者在研究诗歌通感方面所做的贡献。
二 诗歌通感
M.H.Abrams的《文学术语词典》对通感的定义如下:
“通感是心理术语,指的是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两种或更多样式的感觉经验。在文学上,这一术语被用于以一种感觉对另一种感觉的描写。”
在西方,早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中便出现通感;而在中国,《礼记》也对通感有所描述。然而,早期的学者们并未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因思维混乱而出现的一种错误。因而,很多著名的诗句还曾一度成为他人的笑柄,如钱钟书在《七缀集》中就举例说到宋祈运用通感而作的经典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曾遭受到李渔的批驳。由于钱钟书在书中谈到了诗歌中丰富的通感现象,这也掀起了中国学者对诗歌通感研究的浪潮。
对诗歌通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将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格,即通感格(钱钟书,1962;张寿康,1980);第二阶段是将通感视为概念隐喻的一种,即通感隐喻(汪少华,2002);第三阶段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通感隐喻的动态构建过程(伍敬芳,2005)。本文旨在分别运用通感格、概念隐喻以及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诗歌中的通感现象,以检验它们在研究诗歌通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达到研究三者如何逐步转变以及转变的原因。
三 诗歌通感的研究
诗歌中包含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间接地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看法。由于诗歌中的看似简单的意象需要引起读者多方面的共鸣;因而,诗人大多运用通感以达到其让读者从多方面揣摩其诗歌的目的。上文提及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从听觉到视觉的转移,“闹”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春意盎然,红杏争艳,小鸟盘旋枝头。不难看出,通感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呆板的词句也有了生命的气息。
1 通感格
通感亦称“移觉”,指的是在语言层面上用乙种感器范畴的事物去表达甲种感器范畴的事物。
通感格是指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格。钱钟书在其著名论文《通感》中提出通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研究,以张寿康为代表的学者将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提出建立通感格。从古至今,西方及中国的诗人都在其诗作中广泛运用通感格,以达到对诗歌多维度体验的效果。
西方诗歌中运用通感最为著名的诗句,当属A.Symons的著名诗句:
“柔软的音乐声飘逸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味出极精美的味道,包裹着我让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在这短短的三行诗句中,诗人运用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四种感官感受来描写听觉感受,使得读者们能从多维度去欣赏乐曲。此时的乐曲已不仅仅给大家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给大家带来了其它感官上的盛宴,这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感觉通过诗作中通感格的运用而跃然纸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作《琵琶行》中也有一段描绘音乐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通过用视觉感受对听觉的描写,使得读者能从枯燥无声的语言当中体会到声音的珠圆玉润。
作为一种修辞格,我们不难看出通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诗人当时的感官感受,而对为何会产生如此美妙的感官感受的深层原因并未深究,即未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研究,学者们对通感的研究还处于表层。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通感归纳到概念隐喻的范畴,其称呼也相应地变为了通感隐喻。
2 概念隐喻与诗歌通感隐喻
通感同隐喻有着共同的认知机理即“肉体哲学”,因而通感也被称作“通感隐喻”。隐喻包括两个不同的认知域即始源域以及认知域,隐喻的过程即是两概念域之间的经验匹配过程,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映射,具体表现为:由具体的概念向抽象的概念映射,由熟悉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概念映射。通感是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通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也就是以某一感官的感受去类比另一感官的感受,诗歌通感隐喻是两个或多个感官间的感觉映射。乌尔曼研究得出通感的规律是感觉移动方向一般呈从较低级向较高级、从较简单到较复杂;因而,他总结出来的通感感官转移次序为:触—温—味—嗅—听—视。从以上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通感和隐喻有着相似的认知机制,然而映射时的参照物不同:隐喻的参照物是过去的经验;而通感的参照物是较低级的感官感受,但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使读者用易懂的概念去了解复杂的概念。因而,学者将通感归纳为隐喻的一种。作为隐喻的特殊类型,诗歌通感隐喻的映射方向是否有规可循?笔者试以实例分析得出结论:
例1: Soft rays of sunshine pour. (Longfellow)
(柔和的阳光倾泻而下。)
在例(1)中,诗人用“Soft rays”,是以触觉描写视觉的感受。在此诗句中,诗人运用“soft”这个词来表达阳光照在身上的轻柔感,继而揭示了诗人在阳光中的轻快心情。此例是以触觉映射到视觉。
例2:Sylvan historian, 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J.Keats)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例(2)中,诗人运用嗅觉和味觉来体现听觉上的感受,他用“flowery”和“sweetly”来形容一个故事,这使得故事不仅仅能在听觉上对读者有所影响,还能让读者闻到香味,尝到甜味。在不知不觉中,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多感官体验的世界,让读者多方位地体验到诗歌的巧妙,此例是以嗅觉、味觉映射到听觉。
例3: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刘驾,《秋夕》)
在例(3)中,诗句中运用“冷”来描写“灯光”,即运用温觉来描写视觉感受;诗人运用灯光的冷来表达内心的凄凉和寂寞,此例是以温觉映射到视觉。
综合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得出诗歌中的通感隐喻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即感官间的映射是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由于低级感官可以较为直接地同事物相接触,因而其形成的概念也较为容易理解,而高级感官难以同事物有直接接触,其形成的概念也就相对较为难理解。从通感的第一个规律我们不难得出其第二个规律,即从可及性较强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概念。
研究认知活动的哲学家们断言,视觉和听觉在促使认知发展方面比起其它的感官要优越得多,以至于可以把这两者称作是“认知的”或“理智的”感官,或者简要地说是“高级”感官。[5]因而,我们可以归纳出此处的低级感官指的是触觉、温觉、味觉、嗅觉,而高级感官则指的是听觉和视觉。然而,在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特殊的个例:有的是视觉映射到听觉,有的甚至是从高级感官映射到低级器官。例如:
例4:Low lisping of the summer rain. (Longfellow)
(夏雨的低喃。)
例5: O,for a drought of vintage that bath been,/cool’d a long age in deep-delved earth,/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J.Keats)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例(4)是从视觉映射到听觉,例(5)则是从听觉、视觉映射到味觉。由于逆向映射的出现,也给人们对通感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也折射出通感隐喻不但要受规律的制约,还受到诗人当时心理的影响。但通感映射的大致方向还是遵循乌尔曼提出的映射规律,即使少部分的例外只证实了通感的主观性和实时性,也并不能否定乌尔曼的规律。因而,人们在研究这些例外的时候,应将重心放在研究作者的实时心境上,而非否定乌尔曼的规律。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概念隐喻强调的是两个认知域间的映射,而通感并不限定于两域间的映射,有时会牵涉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认知域间的映射,因而运用概念隐喻分析诗歌通感还是很有局限性的;再者,概念隐喻的参照物是过去的身体经验,而通感的参照物是实时的低级感官感受,因而运用概念隐喻分析通感并不能分析出通感的实时动态构建过程。而概念隐喻的这些缺点却正是概念整合的优点所在,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概念整合分析通感的原因所在。
3 概念整合与诗歌通感隐喻
Fauconnier & Turner 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对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中的实时心理机制进行研究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产生新显结构的合成空间。在整合空间中,各个输入空间本无联系的元素通过人们对其的常识性理解产生联系,因而衍生出新显结构也即合成空间的核心,它也是人们理解诗歌通感的关键所在,新显结构展现出概念整合对诗歌通感的强大阐释能力。由于概念整合具有解析特例及其动态构建过程的功能,因而近年来对诗歌通感隐喻的研究更倾向于使用概念整合理论。下面,笔者将分析两例以展示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能力:
例1:Soft rays of sunshine pour. (Longfellow)
(柔和的阳光倾泻而下。)
在例(1)中,输入空间1是丝绸,输入空间2是太阳的光线,类属空间构建的抽象结构为丝绸和光线给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在复合空间承接来自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相关命题:丝绸是柔软的,光线是让人心理愉悦的;而经过合成空间产生的新显结构及柔软如丝绸的光线,则让人心理为之轻快。通过概念整合分析,读者不但不难体会诗人为何如此搭配词语,还能揣摩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例2: Sylvan historian,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J.Keats)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例(2)中存在着三个输入空间,分别是花朵、神话和糖。类属空间构建的抽象结构为花朵;神话和糖给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在复合空间承接来自三个输入空间的相关命题:花朵散发着香味,神话充满了浪漫和甜蜜,糖是甜的。原本看似不相关的三样事物,经过概念整合网络的整合,最终在其新显中得出了三者的相关性,也将三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神话中的浪漫和甜蜜使得它能为人嗅出香味、品出甜味。从而体现出诗人在写作手法上的独特韵味。
四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诗歌通感的研究进程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通感已不再是单纯的修辞格,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其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诗歌通感的认知过程同隐喻有类似之处,因而可以运用概念隐喻对其进行分析。然而,由于诗歌通感现象又有实时性即特殊性,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其的研究将会更为细腻。此外,概念隐喻注重的是通感的共性,而概念整合注重的是通感的个性,因而两者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也是为何两种理论的结合运用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诗歌通感的首选理论。
参考文献:
[1] 林江:《谈“通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 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
[3] Ullmann,S.1957.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Oxford: Basil Blackwell.
[4] 孙妮:《诗歌通感与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空间理论之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 卡罗琳·考斯梅尔,吴琼等译:《味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作者简介:彭清,女,1985—,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