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抒写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所以,诗歌教学必然有着她独特的一面,她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语言、情趣等方面,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材中每一年级都编入了几首现代诗,选入教材的现代诗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质朴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的气质,使学生今后的生活多一份诗的灵动、诗的惬意,这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异彩纷呈,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神韵,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相比古典诗而言,现代诗似乎容易理解。可是新学期的第一篇诗歌《老师,您好》三种不同类型的教法,让笔者感慨万千:
一、不准添字漏字型,叹想象空间的缺失
办公室里,老师一边改作业,一边侧耳倾听着:
“在昨天和今天之间架起金桥,在……”学生紧靠着办公桌,小心翼翼地背诵着,一个字一个字,毫无节奏感与美感。
“停!到底是‘昨天与今天’还是‘昨天和今天’?”老师停下手里的作业,一本正经地提醒学生。
“嗯……哦,是昨天与今天……”学生思索片刻,战战兢兢地更正道。
老师脸上浮现出轻松的笑容,意味深长地对着学生说:“那继续往下背,注意不要添字漏字呀!”
这样不准添字漏字逼读型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平时背诵课文不得添字漏字,否则,试卷上横线分值都扣光。所以,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失分,真是煞费苦心!但是,现代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有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现代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现代诗教学中,让儿童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能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案例中学生为了不让自己出一个字的差错,拼命回忆脑海里的诗文原样,挤牙膏似的凑读诗歌,何谈感受诗歌的美丽?何谈在诗歌的空间里驰骋自由的想象?
如果能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孩子整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同时体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妙处效果该多好!如《老师,您好》中“浸透”和“蕴含”两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先试着把这两个词语交换位置,把诗句写成“蕴含着教师的心血”、“浸透着教师的辛劳”,引导学生体会“心血”和“浸透”在形象上都与液体有关,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因此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更合适;而看到每一项创造发明,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创造发明者本人的劳动,而忽视了其中也有老师的辛劳,因此这句中用“蕴含”更合适。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背诵时这样关键的词语就不会出现词语颠倒的现象。
二、囫囵吞枣记录型,叹美妙诵读的遗失
一日走进四年级侄女的书房,看到她书桌上的语文书,信手打开看看,被课本里密密麻麻的字吓了一跳:这孩子上课实在太认真了!课题《老师,您好》旁边详细地写着:“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老师上课的知识点全都完整地记录在课文旁边,语言和参考书一样精准到位。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侄女就开始自顾自地介绍起来:“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语文课本都是这样,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必须把诗歌的含义、关键词语的意思记录下来,为了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复习方便。”我蓦然一惊,这样只求记录不求理解的灌输式的学习诗歌,怎么能让孩子去发现诗歌的独特魅力呢?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增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教师在执教时,可以采用诵读的办法,现代诗教学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诵读。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一首诗读“顺溜” 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老师应帮助学生继续诵读,在诵读中要学生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想象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声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起来。在大量反复地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简练汉字的意韵,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教者情感替代型,叹个性感悟的丧失
一位老师执教《老师,您好》时,在理解“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时,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她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一脸茫然。
师:“甘露”就是教师的心血,现在带着这个意思再读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学生自由读。
师:我们现在来举行一场朗读比赛,看谁用自己的朗读把对句子的理解表现出来。
学生单独读,男女生分别读,小组读。
师总结:是呀,老师的事业就是这样的美好,难怪作者看到鲜花幸福地开放时,会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大家一起来祝愿我们的老师。
齐读最后两句。
现代诗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每首诗都创设一个意境,孩子们读诗的同时,也就是在领略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产生不同的感受。老师应该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欣赏这些风景,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甘露”对于“新苗”的重要作用,想象新苗在甘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样子,进而想象学生在教师辛勤、和蔼的教育下快乐成长,在感情朗读和想象迁移中,学生对的“甘露”一词有了真切的理解。
一首诗歌,三种不同的教学类型,引起了笔者的无限感慨。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诗歌短小,精炼,智慧且灵光,是在用惊人的想象力,推动人类的双脚踏上灵魂的幽径。现代诗教学既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不准添字漏字型,叹想象空间的缺失
办公室里,老师一边改作业,一边侧耳倾听着:
“在昨天和今天之间架起金桥,在……”学生紧靠着办公桌,小心翼翼地背诵着,一个字一个字,毫无节奏感与美感。
“停!到底是‘昨天与今天’还是‘昨天和今天’?”老师停下手里的作业,一本正经地提醒学生。
“嗯……哦,是昨天与今天……”学生思索片刻,战战兢兢地更正道。
老师脸上浮现出轻松的笑容,意味深长地对着学生说:“那继续往下背,注意不要添字漏字呀!”
这样不准添字漏字逼读型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平时背诵课文不得添字漏字,否则,试卷上横线分值都扣光。所以,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失分,真是煞费苦心!但是,现代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有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现代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现代诗教学中,让儿童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能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案例中学生为了不让自己出一个字的差错,拼命回忆脑海里的诗文原样,挤牙膏似的凑读诗歌,何谈感受诗歌的美丽?何谈在诗歌的空间里驰骋自由的想象?
如果能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孩子整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同时体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妙处效果该多好!如《老师,您好》中“浸透”和“蕴含”两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先试着把这两个词语交换位置,把诗句写成“蕴含着教师的心血”、“浸透着教师的辛劳”,引导学生体会“心血”和“浸透”在形象上都与液体有关,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因此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更合适;而看到每一项创造发明,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创造发明者本人的劳动,而忽视了其中也有老师的辛劳,因此这句中用“蕴含”更合适。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背诵时这样关键的词语就不会出现词语颠倒的现象。
二、囫囵吞枣记录型,叹美妙诵读的遗失
一日走进四年级侄女的书房,看到她书桌上的语文书,信手打开看看,被课本里密密麻麻的字吓了一跳:这孩子上课实在太认真了!课题《老师,您好》旁边详细地写着:“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老师上课的知识点全都完整地记录在课文旁边,语言和参考书一样精准到位。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侄女就开始自顾自地介绍起来:“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语文课本都是这样,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必须把诗歌的含义、关键词语的意思记录下来,为了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复习方便。”我蓦然一惊,这样只求记录不求理解的灌输式的学习诗歌,怎么能让孩子去发现诗歌的独特魅力呢?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增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教师在执教时,可以采用诵读的办法,现代诗教学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诵读。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一首诗读“顺溜” 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老师应帮助学生继续诵读,在诵读中要学生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想象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声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起来。在大量反复地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简练汉字的意韵,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教者情感替代型,叹个性感悟的丧失
一位老师执教《老师,您好》时,在理解“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时,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她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一脸茫然。
师:“甘露”就是教师的心血,现在带着这个意思再读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学生自由读。
师:我们现在来举行一场朗读比赛,看谁用自己的朗读把对句子的理解表现出来。
学生单独读,男女生分别读,小组读。
师总结:是呀,老师的事业就是这样的美好,难怪作者看到鲜花幸福地开放时,会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大家一起来祝愿我们的老师。
齐读最后两句。
现代诗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每首诗都创设一个意境,孩子们读诗的同时,也就是在领略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产生不同的感受。老师应该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欣赏这些风景,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甘露”对于“新苗”的重要作用,想象新苗在甘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样子,进而想象学生在教师辛勤、和蔼的教育下快乐成长,在感情朗读和想象迁移中,学生对的“甘露”一词有了真切的理解。
一首诗歌,三种不同的教学类型,引起了笔者的无限感慨。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诗歌短小,精炼,智慧且灵光,是在用惊人的想象力,推动人类的双脚踏上灵魂的幽径。现代诗教学既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