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285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中学师生都不陌生,然而对于物理在数学中的应用,一部分年轻教师和高中学生就不太熟悉了.为开阔师生的视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策略、标准及要求,充分认识数理结合、数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本文现以部分国内外数学竞赛题为例,归类说明如下,供高中师生教与学时参考.
  1 解平面几何问题
  [BP(]【例】如图1所示,已知⊙O为△ABC的外接圆,过点A的切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若AF:CF=1:2,AD:DC= :1,求AE:BE:AB(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解】观察以F为支点的杠杆AC,由于AF:CF=1:2,故可在C点挂1N重物,则在A点可挂2N重物,在F可挂1N 2N=3N重物,这时杠杆AC就达到平衡状态.而AD与⊙O相切,所以由切割线定理知: 所以 ,故BC=DC.再观察以C为支点的杠杆BD,由于C为BD的中点,所以C点所受合力为1N,因而B、D点所受分力为 、 .观察以F为支点的杠杆DE,由于D点所受分力为 ,F点所受合力为3N,所以E点所受分力为3N- = .
  观察杠杆AB,由于 从而可知,以E为支点的杠杆AB正好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应用杠杆平衡原理得: 即 因而AE:BE:AB=1:4:5.[BP)]
  例1 (2010年西安市高中数学竞赛题)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弦AB与对称轴QC垂直相交于C,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直线PA、PB分别交对称轴于D、E,求证:CD CE=CQ.
  分析 因为CD=AC·tanα,CE=BC·tanβ=AC·tanβ,CQ=AC·tanθ,故只需证tanα tanβ=tanθ即可.
  解 设物体抛出的初速度是v0,抛射角为θ,物体从被抛出点到落地点的距离即最大水平射程为s(如图3中的AB).设物体被抛出后任一时刻t的位置为P(x,y),连接PA、PB.
  2 解立体几何问题
  例2 (2009年甘肃)已知A、B为平面α外两点,试在α上找一点P,使PA PB最短.
  解 由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和反射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只要求出这个平面就可以求解.设A、B两点在α内的射影为A′,B′,过AA′,BB′作平面β即所求的平面.P点在平面α与β的交[HJ]线l (即A′B′)上(图3).假设另有一点P′不在l上,则在A′B′上取PA′=P′A′,易证P′B′>P″B′,于是:P′A P′B=P″A P′B>P″A P″B.而P″在l上,P是用对称法求得的最佳点,有P″A P″B>PA PB.所以P′A P′B>PA PB.
  3 解平面三角问题
  例3 求sin18°的值.
  解1 如图4,作五个大小都为1的对称共点力[AKF→]0[AKF→]1[AKF→]2[AKF→]3[AKF→]4,其中[AKF→]0在x轴上,每两个相邻的力的夹角都是72°,由力学知识知,此五力的合力为零、此五力在x轴上的分力之和也为零,即
其他文献
“同课异构”课主要指同一课题,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实施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比较研究方式,“同课异构”在近年来的校本教研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课异构”课的开展对于提升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优选意识、教学反思意识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发挥 “同课异构”课的最大功能,使我们通过授课、听评课收获得更多? 下面笔者通过《阿基米德原理》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
高中物理教学是照本宣科还是另辟蹊径,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去感悟物理学科的深奥趣味才是物理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物理教学强调抽象的物理概念,而忽视了其演变的过程,这让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甚至对“补视图、补漏线”一类也能做出来,但深入了解一下,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画的图,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图所表达物体
高中物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时间的应试压力,以及知识点的不断增多、课时的不断减少,让学生们习惯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让学生们的学习依赖性越来越重,学生一味的在寻找解题规律,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对于教师刚讲过的知识当时都能听得懂,但是时间不久就会渐渐生疏起来,这样时间一长,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学
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较浓,对物理的概念、定律掌握较好,但是解题能力较弱,物理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物理材料的方法,阅读速度不够,阅读习惯不好,理解不到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要加强学生物理阅读能力的训练.因为同其他科目的阅读一样,物理阅读过程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对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术语、物理规律、公式图表等内容的感知和认读.在教
悲剧性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剧烈的感染性,深深打动着读者,让读者在感动、痛苦、怜悯、愤恨等极端的情绪体验中,深入地思索、反省,从而净化灵魂,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利
“力与运动”内容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和重点,学好“力与运动”知识是学好中学物理知识的关键.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指出,我们从物体的运动中发现了力.因此物理的“力与运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对物理概念的认知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从听明白物理概念到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还需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思维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完成.  而不少学
进入高三复习后,高三作文教学仍有很多问题。就学生而言,愈加无话可写,作文内容一次比一次空虚、干涩;学生感到时间更加紧张,不敢也不愿拿出时间进行课外读写积累。针对当下
“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以发现这种疑,这就是学生眉宇间显示出的猜测,眼神中流露出的迷惘,表情里跳动着的怀疑.当今的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其中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1教学案例  笔者在《静电现象》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要验证自然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电荷,而且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教师先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研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这样描述: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在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这样描述:将一根较窄的长度约30 cm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绝大部分都伸出来.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