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nel_gdi_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近年来肝脏外科领域的一个技术创新,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剩余肝脏体积迅速增大,使原本因剩余肝脏体积不足而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特别是巨大肝癌)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与传统二步肝切除术如门静脉栓塞、介入化疗栓塞、肝动脉结扎肿瘤降期后切除比较,ALPPS具有剩余肝脏体积增长速度快,两期手术间隔时间短,以及更高的可切除率等优势。但对于术后的长期疗效,尚无充分证据表明ALPPS优于传统二步肝切除术。

其他文献
胆道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且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相对于其他消化道肿瘤,胆道系统的肿瘤研究起步较晚,且胆道系统的跨越范围较广,上至肝脏,下行穿过胰腺进入十二指肠,涉及3个脏器,同时和门静脉、肝动脉等重要脏器紧邻,无论外科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外科治疗尚未解决的几大问题包括:术前如何准确评估、术前是否需要减轻黄疸、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动静脉受累是否需要切除重
目前临床上接受多次手术仍然治疗失败的胆管扩张症病例并不少见。董氏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针对肝内病变进行"量体裁衣"式的积极肝切除术,可以治愈累及肝内胆管的难治性胆管扩张症。由于目前对肝切除的范围、儿童D型胆管扩张症的处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应密切关注扩张胆管切除术后的远期并发症。
淋巴结转移是远端胆管癌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随着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远端胆管癌根治术中,探讨腹腔镜远端胆管癌根治术中淋巴清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系统已于2018年1月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为远端胆管癌淋巴结清扫提供了新的推荐意见。笔者就腹腔镜远端胆管癌淋巴结清扫中区域淋巴结获取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临床意义、淋巴结清扫中"en-block"流程、膜解剖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IC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9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1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为(55±12)岁,年龄范围为30~74岁。收集患者上腹部增强CT检查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检查数据,构建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肝脏3D模型。根据不同模态影像学检查技术
目的探讨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4例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5例,女349例;平均年龄为47岁,年龄范围为19~88岁。604例患者中良性胆囊息肉565例,恶性胆囊息肉39例。观察指标:(1)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2)胆囊息肉直径对胆囊息肉恶变的预测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目的探讨胆道镜探查及影像学检查在胆道残留结石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18例肝胆管结石病术后行胆道镜探查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0例,女318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19~89岁。观察指标:(1)行胆道镜探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胆道残留结石情况。(2)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取石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HICC)患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H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29~81岁。患者术前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案: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单纯活组织检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
目的探讨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对T4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4家医疗中心收治的6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1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1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的T4 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37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35~77岁。64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