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量率关系 深刻认识分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w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分数学习中由于不能厘清量率之间的关系,导致错误发生。在分析学生错误原因的基础上,仅对教材例题中的问题进行改编,并重新执教,学生在练习时犯的类似错误就明显减少。重构后的开放性问题,可帮助学生深刻感悟量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分率形成准确、清晰、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数量;分率;联系
  【案例呈现】
  听一位教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中的《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一道习题:用分数表示徐色部分(如图1),请学生解答。课后,笔者对全班54名学生的解答情况做了统计,有26人填写了正确答案1/4,有19人填写了2/4,还有9人填写了2/8(根据以往的教学观察也发现,较多学生在做这题循证教学采取“四位一体”多元监控的模式,即自我监控、教师监控、家长监控、同学监控。具体表现为导学案回访,它指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回访,订正前置学习中的错题,由教师进行二次批改,通过后在小组微信群里接龙(见图5)。微信群里不仅有学生,也有家长和老师,能实时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
  “一题讲解视频”指的是学生把一道题的解题时出现上述错误)。学生的错误表明,他们对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并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出现这样的问思路、解题过程拍成视频后与同学共享,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它符合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的理念,能让更多学生受益;同时营造了同伴互助互学的氛围,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它也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讲给别人听有利于讲题人自身进步。
  循证教学是凭借证据实施教学,它能弥补传统依据个体经验进行教学实践的偏失。循证教学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它以诊断思维为前提,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路径,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题呢?不妨回看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出示情境图,如图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1: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2。
  师(揭去方巾,如图3):现在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导3/6。
  生3: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4:我认为生2的说法正确,因为每只小猴分得6个桃中的3个,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3/6。
  生5:我觉得生3的说法正确,因为这6个桃还是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的还是这盘桃的1/2。
  师:对!当我们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如果盘里有4个桃、8个桃,你会表示这盘桃的1/2吗?
  教师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解决、集体展示并讲评(过程略)。
  师:比较一下,盘里桃的总个数不一样,每份桃的个数也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都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都能用1/2表示。
  师:是啊!不管盘里有多少个桃,只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
  随后,教师在教材例2及“试一试”的教学中,多次要求学生按照上述句式规范地表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案例分析】
  上述教学过程看似清晰,教师反复强调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为什么很多学生在独立练习时,仍会受到具体数量的干扰而出现问题?可以从教材的编排、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量率关系未厘清
  一、二年级时,学生认识的数都是表示具体数量的自然数。三年级上学期,他们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時初次接触到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教材设计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引入分数,但“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中的两个1/2是不完全一样的,前一个表示的是具体数量,后一个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由表示部分数量的分数过渡到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教材例题这样设计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例题情境中在分苹果和矿泉水这两个物品时,每人分得的结果都是具体数量,学生自然认为分蛋糕得到的结果也是具体数量,所以有不少学生对1/2的认识并没有实现由量到率的转换。由于在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中,表示部分数量的分数与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所以即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停留在表示部分数量的数上,在作业中也表现不出问题。而到了本节课,表示一份数量的数与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在形式上不一致了,学生未能厘清量率之间的关系,在独立练习时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二)回避数量何其难
  量是具体的、可见的,率是抽象的、隐蔽的。量反映物体的多少,率反映不同量之间的倍比关系,量和率既有区别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述教学中,教师认识到一份中的具体数量会给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带来干扰,所以巧妙地设计了从“遮”到“揭”的教学过程,想要避免这种干扰,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多次强化规范表达,以加深学生对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的认识,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经常见到。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部分学生在揭开方巾后,能够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其他学生通过多次强化后,也能按照规范表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但到了独立练习时,仍然有不少学生因为受到一份中具体数量的干扰而出现问题。可见,在认识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时,想要回避具体数量十分困难。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表示具体数量的数是熟悉的,但对于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还是相对陌生的。如果教师直接将分率硬塞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与模仿,不能对分率产生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应引领学生从具体数量走向分率,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具体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区别与聯系,从而将分率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这样学生才能对分率产生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构】
  根据以上分析,对例1的教学进行了重构,并由同一位教师在另一个班重新执教此课。过程如下。
  师出示情境图(如图4),请学生回答。
  把一盘桃平均分绐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
  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缺少条件。
  师:你想补充什么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如果盘里有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
  生:如果盘里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
  生:如果盘里有6个桃,每只小猴分得3个桃。
  ……
  师:刚才大家补充的条件中,桃的个数都是双数,如果盘里桃的个数是单数,该怎么回答呢?
  生:如果盘里有1个桃,每只小猴分得半个桃。
  生:如果盘里有3个桃,每只小猴分得1个半桃。
  生:如果盘里有5个桃,每只小猴分得2个半桃。
  ……
  师:刚才大家通过补充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盘里桃的个数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回答。如果不补充条件,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较长时间等待)
  生:不能,因为如果不告诉我们盘里桃的个数,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多少。
  生:我觉得能。可以这样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
  1盘桃的1/2(如图5)。
  生(疑惑):能这样回答吗?
  生:哦,我明白了!可以这样回答。
  师:你来说说看。
  生:我们可以结合刚才的图来看,如果盘里有1个桃,每只小猴分得的就是这盘桃的1/2,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
  师:如果盘里有2个桃呢?
  生:如果盘里有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1个桃是2个桃的一半,也就是这盘桃的一半,所以每只小猴分得的还是这盘桃的1/2。
  师:如果盘里有3个桃呢?
  ……
  生:哦,确实可以这样回答。
  师:如果盘里有更多的桃,每只小猴分得的还是这盘桃的1/2吗?
  生:不管盘里有多少个桃,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桃的1/2。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这样回答与我们前面的回答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开始,我们想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桃,但因为盘里桃的个数不知道,所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答案是不确定的。但不管哪种回答,每只小猴分得的桃的个数与这盘桃的个数的关系是不变的,都是这盘桃的1/2,这样回答,答案就是确定的。
  生:这样回答概括了我们前面所有的回答。
  ……
  随后,教师按照先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后面的内容。学生独立练习时,笔者再次对上述图1中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全班53名学生,有49人填写了正确答案1/4,有2人填写了2/4,还有2人填写了专。与重构前相比,学生做这道题的正确率高出了很多。
  【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中,执教者没有发生变化,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也没有发生变化,仅仅是改编了例题中的问题,为什么教学效果却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一)问题设计由封闭走向开放
  教材例题中的问题是封闭的,只能用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来回答。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必然会受到具体数量的干扰,此时教师会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牵引到正确答案上来,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陌生的知识。而重构后的问题是开放的,既可以用具体数量来回答,又可以用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来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从最初用具体数量回答逐步过渡到用表示关系的分数回答。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给了学生认识具体数量与分率之间联系的机会。
  (二)知识教学由孤立走向联系
  对于易混的、相互干扰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进行教学,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容易产生认知障碍。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认识到易混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反而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重构前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所以在学生受到具体数量干扰时,教师都是通过规范表达来让学生硬性接受。重构后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在感悟量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并理解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从学生的回答“每只小猴分得的桃的个数与这盘桃的个数的关系是不变的”“这样回答概括了我们前面所有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充分感悟到了量率之间的联系,对表示关系的分数已经理解得比较深刻了。虽然重构后在例1的教学上时间多花了一些,但由于学生对分率的理解比较深刻,后面的学习就进行得十分顺利,不需要教师多次强化规范表达,所以总的教学时间并没有增加,教学效果却比重构前好很多。
  数学中有很多易混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在教学这些知识时,孤立地进行教学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需要正视易混知识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这些知识各自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准确的、清晰的、深刻的认识。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学素材、核心活动设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生长,教师可以通过选好素材、提好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环节展开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评价反思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培养的立足之地,怎样的课堂才能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笔者通过六年级的一节“问题解决”课,谈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简说  在二年级的乘除法教材中,比较忽视“份数”和“每份数”的教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提倡算法多样化,“份数”和“每份数”的区别被渐渐弱化;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依靠具体的表象来支撑,这个抽象的数量关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线教师发现,对“份数”和“每份数”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可为后续解决乘除法问题奠定基础。《鸟儿鸟儿飞进来》是获得了2009年博洛尼
我国语文教育经过60年的历程,教材中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自然也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政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变异与突围,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还远没有成熟,基本上沿用过去的一些感性经验和照搬国外的现成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对于语文教育的内容,至今没有梳理出得到大家公认、形成共识的构成系统来,更不用说其间选择的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的考量。语文到底应该学什么教
有效教学是教育界永恒追求的目标,远至孔子,近至夸美纽斯、加涅,从古至今无研究者不想攻克这个难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不是教师说了算,必须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间断性反馈或学习结果作为评判的依据。因此,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才能合理地选用真正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学案例】  二年级学生做过这样一道推理题:  小林:我比小凡大3岁。  小凡:
【摘 要】数学绘本是低段学生喜爱的数学学习材料。以低段“数学绘本”课程为例,阐述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活动评价等,通过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绘本创作、新书发布等过程,创设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低段 数学绘本 课程开发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学科中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必备的学科观念和学科能力,并
2016年,我执教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几天后一个孩子在班级微课堂上(班级微信群昵称微课堂)发了些图片并和我聊天。    奕:我从网上买到了闵嗣鹤的《格点和面积》,也找到了上面关于格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证明,根本看不懂。  师:看着像天书是吗?因为有很多知识我们还没学到,不过有这本书在,我们就能确信长大后我们的确能证明。n年后谁先知道为什么多边形的面积=内点数 边点数÷2-1,我奖他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指、描等活动,丰富对周长“形”与“数”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通过量、算、画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质疑思辨中,加深对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  3.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变与不变、化曲为直等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
【摘 要】轴对称图形可以看作是图形按某种方式运动的结果,但很多学生看不到其中的运动变化或运动轨迹,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尝试从点的平移中让学生感受其运动变化,并积极沟通轴对称与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促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運动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轴对称;运动;图形  有学生困惑:为什么“轴对称”的知识要放在“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明明就是一个图形,哪来的运动呢?针对这个问题
【摘要】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课程开发理念未能形成共识,课程开发过程缺乏制度保障,课程开发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园本课程的开发需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要重视专家及家长的作用,以获取多方力量的支持;要增加经费投入,以提供物质保障;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以促进园本课程开发工作的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中考高考谈论最多的热点。难就难在:难写好,难提高。什么“想起作文直摇头,看见文题皱眉头,打开本子咬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什么“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青天尚坐飞机上,作文却无捷径行”。 由此可见,不少学生都把写作文视为学习的第一大难事。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惧,老师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教师应当做如下几点,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