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人,后汉安帝元初(114一120)中为校书郎,顺帝时官至侍中。他所著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①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唯一注本。前汉刘向编《楚辞》为十六卷,王逸又附加了自己的《九思》一卷,共十七卷。《章句》对《楚辞》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在诠释词义、阐述作品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以后学者无不以它作为研究《楚辞》的底本。
王逸《章句》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逸注虽不甚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王逸在《章句》中保留了汉代以来的旧说,做到训释有据,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楚辞》提供了方便。
王逸注释词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尔雅》作为根据的。《尔雅》是由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后又递相增补而成的一部训诂专书。《楚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作品,当然也是《尔雅》的搜集对象。因此,《尔雅》中所注释的《楚辞》当中的词语,就是王逸作《章句》的根据。例如:
《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王注(王逸注,以下简称王注):“暴雨为涷雨。”
其中“涷”,被《尔雅·释天》收入,释为“暴雨渭之涷”,王注就是据此而来的。王逸在释词上有许多是采自《尔雅》的,其中有的与《尔雅》完全相同。例如:
《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王注:“衣眦谓之襟。”《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
《招魂》:“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王注:“西南隅谓之奥。”《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
有的与《尔雅》稍有不同,例如:
《大招》:“雾雨淫淫,白皓胶只。”王注:“地气发泄,天气不应曰雾。”《尔雅·释天》:“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九怀·陶壅》:“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王注:“水中可居者为洲,小洲为渚,小渚为沶。”《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
除以《尔雅》为根据外,王逸还广泛地征引古代经典文献,用来作为自已注释的依据。《章句》所引用的典籍达二十五种之多,有的用来引证词义,也有的用来阐明句意等。例如:
《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王注:“龙驾,言云神驾龙也。故《易》曰:‘云从龙。’”
《九叹·怨思》:“执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王注:“棠谿,利剑也。刜,斫也。干将,亦利剑也。利剑宜以为威,诛无状以征不服,今乃用斫蓬蒿、割熟肉,非其宜也。以言使贤者为仆隶之徒,非其宜也。《论语》曰:‘割鸡焉用牛刀。’”
有时不说出书名,直接引用原句。例如:
《九辩》:“计专专之不可化兮。”王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相感兮。”王注:“鹤鸣九皋,闻于天也。”
这两处引文,分别出自《诗经》中的《邶风·柏舟》和《小雅·鹤鸣》。因为《诗经》是当时人们十分熟悉的文学作品,所以直接引用《诗经》句子作为注释语,读者便不难从中理解原文的意思了。
不仅如此,王逸还常常把古书的记载作为根据,将诗句解说清楚。例如:
《天问》:“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王注:“子文,楚令尹也。子文之母,郧公之女,旋穿闾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弃之梦中,有虎乳之,以为神异,乃取收养焉。楚人谓乳为谷,谓虎为於菟,故名斗谷於菟,字子文,长而有贤仁之才也。”
关于楚令尹子文,《左传·宣公四年》有云:“若敖娶于②,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 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 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榖③,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王逸注实即本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逸注“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但王逸对前人旧注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而是有所取舍的。对旧注中的可取之处,王逸就在自己的注文中加以转引和吸收,用“或曰”“一云”等术语,附在注文下面。例如:
《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赩只。”王注:“逴龙,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之貌也。言北方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其土赤色,不生草木,不可过之,必冻杀人也。或曰:逴龙,色逴越也。赩,惧也。言起越寒山,赩然而惧,恐不得过也。”
《招魂》:“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王注:“倚,依也。言欲彷徉东西,无民可依。其野广大,行不可极也。一云:言西方之土,广大遥远,无所臻极。虽欲彷徉,求所依止,不可得也。”
可见,《章句》非一家之言。王逸在《离骚后叙》中说:“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王逸所引“或曰”“一云”等,有些大概就是刘安、刘向、班固、贾逵等人的解说。因此,可以说,王逸《章句》是辩证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说而成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著作是集汉人解说《楚辞》的大成,它反映了汉代《楚辞》研究的面貌。
注释:
①本文所据版本为200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同时参考其它本子。
②这里“”即“郧”,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82页。
③“榖”当为“谷”,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83页。
(葛文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基础部)
王逸《章句》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逸注虽不甚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王逸在《章句》中保留了汉代以来的旧说,做到训释有据,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楚辞》提供了方便。
王逸注释词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尔雅》作为根据的。《尔雅》是由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后又递相增补而成的一部训诂专书。《楚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作品,当然也是《尔雅》的搜集对象。因此,《尔雅》中所注释的《楚辞》当中的词语,就是王逸作《章句》的根据。例如:
《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王注(王逸注,以下简称王注):“暴雨为涷雨。”
其中“涷”,被《尔雅·释天》收入,释为“暴雨渭之涷”,王注就是据此而来的。王逸在释词上有许多是采自《尔雅》的,其中有的与《尔雅》完全相同。例如:
《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王注:“衣眦谓之襟。”《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
《招魂》:“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王注:“西南隅谓之奥。”《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
有的与《尔雅》稍有不同,例如:
《大招》:“雾雨淫淫,白皓胶只。”王注:“地气发泄,天气不应曰雾。”《尔雅·释天》:“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九怀·陶壅》:“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王注:“水中可居者为洲,小洲为渚,小渚为沶。”《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
除以《尔雅》为根据外,王逸还广泛地征引古代经典文献,用来作为自已注释的依据。《章句》所引用的典籍达二十五种之多,有的用来引证词义,也有的用来阐明句意等。例如:
《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王注:“龙驾,言云神驾龙也。故《易》曰:‘云从龙。’”
《九叹·怨思》:“执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王注:“棠谿,利剑也。刜,斫也。干将,亦利剑也。利剑宜以为威,诛无状以征不服,今乃用斫蓬蒿、割熟肉,非其宜也。以言使贤者为仆隶之徒,非其宜也。《论语》曰:‘割鸡焉用牛刀。’”
有时不说出书名,直接引用原句。例如:
《九辩》:“计专专之不可化兮。”王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相感兮。”王注:“鹤鸣九皋,闻于天也。”
这两处引文,分别出自《诗经》中的《邶风·柏舟》和《小雅·鹤鸣》。因为《诗经》是当时人们十分熟悉的文学作品,所以直接引用《诗经》句子作为注释语,读者便不难从中理解原文的意思了。
不仅如此,王逸还常常把古书的记载作为根据,将诗句解说清楚。例如:
《天问》:“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王注:“子文,楚令尹也。子文之母,郧公之女,旋穿闾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弃之梦中,有虎乳之,以为神异,乃取收养焉。楚人谓乳为谷,谓虎为於菟,故名斗谷於菟,字子文,长而有贤仁之才也。”
关于楚令尹子文,《左传·宣公四年》有云:“若敖娶于②,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 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 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榖③,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王逸注实即本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逸注“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但王逸对前人旧注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而是有所取舍的。对旧注中的可取之处,王逸就在自己的注文中加以转引和吸收,用“或曰”“一云”等术语,附在注文下面。例如:
《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赩只。”王注:“逴龙,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之貌也。言北方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其土赤色,不生草木,不可过之,必冻杀人也。或曰:逴龙,色逴越也。赩,惧也。言起越寒山,赩然而惧,恐不得过也。”
《招魂》:“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王注:“倚,依也。言欲彷徉东西,无民可依。其野广大,行不可极也。一云:言西方之土,广大遥远,无所臻极。虽欲彷徉,求所依止,不可得也。”
可见,《章句》非一家之言。王逸在《离骚后叙》中说:“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王逸所引“或曰”“一云”等,有些大概就是刘安、刘向、班固、贾逵等人的解说。因此,可以说,王逸《章句》是辩证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说而成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著作是集汉人解说《楚辞》的大成,它反映了汉代《楚辞》研究的面貌。
注释:
①本文所据版本为200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同时参考其它本子。
②这里“”即“郧”,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82页。
③“榖”当为“谷”,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683页。
(葛文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