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能以牺牲历史基础知识为代价;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和巧设问题情境效率高等方面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产生的问题,希望通过及时撰写历史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效益;教学方法;误区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0 -01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都会在上完一节课后,或和同事交流这节课的感受,或一个人静静的品味得失,而这些通过语言外露、或在自己脑中盘旋的的意识,就是我们教学反思内容的重要来源,。下面就我从撰写教学反思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方面的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以牺牲历史基础知识为代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但是改革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我们的教师则更多的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上用了很多的方法,什么小组讨论法,同学交流展示、辩论赛等等。我记得自己刚刚接触新教材,在进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教学时,处理秦朝推广郡县制这个知识点时,我就组织了学生进行辩论,正方是要实行郡县制,反方要求实行分封制,上课时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结果,一节课就处理了这个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在下一节课进行检查的时候,实行郡县制的目的、主要特点、意义就很少有同学流利的说出来,所以在这节课后,我就对这节课进行的反思,“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老师们如果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势必冲淡对知识目标的要求 。所以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以牺牲历史基础知识为代价。
二、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很多老师上课也用了多媒体,但是实实在在成了电影的放映员,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我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是作了如下的思考:首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目的,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其次,多媒体所用过程中继续关注师生互动。不要因为播发课件而忽略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教师依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点播。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以将原来的人工填鸭变为机器填鸭。
三、巧设问题情境效率高
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时,可以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从而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 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像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除此之外,我认为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效率观的问题.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当然,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充分运用实践智慧,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较好的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效益;教学方法;误区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0 -01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都会在上完一节课后,或和同事交流这节课的感受,或一个人静静的品味得失,而这些通过语言外露、或在自己脑中盘旋的的意识,就是我们教学反思内容的重要来源,。下面就我从撰写教学反思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方面的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以牺牲历史基础知识为代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但是改革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我们的教师则更多的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上用了很多的方法,什么小组讨论法,同学交流展示、辩论赛等等。我记得自己刚刚接触新教材,在进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教学时,处理秦朝推广郡县制这个知识点时,我就组织了学生进行辩论,正方是要实行郡县制,反方要求实行分封制,上课时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结果,一节课就处理了这个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在下一节课进行检查的时候,实行郡县制的目的、主要特点、意义就很少有同学流利的说出来,所以在这节课后,我就对这节课进行的反思,“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老师们如果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势必冲淡对知识目标的要求 。所以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以牺牲历史基础知识为代价。
二、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很多老师上课也用了多媒体,但是实实在在成了电影的放映员,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我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是作了如下的思考:首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目的,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其次,多媒体所用过程中继续关注师生互动。不要因为播发课件而忽略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教师依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点播。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以将原来的人工填鸭变为机器填鸭。
三、巧设问题情境效率高
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时,可以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从而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 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像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除此之外,我认为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效率观的问题.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当然,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充分运用实践智慧,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较好的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