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想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从多角度看待,评价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协作学习;多元化
中国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2 -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极不适应,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多元智能理论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了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将起导向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果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做指导,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摈弃传统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的智能差异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多元智能强调个性化教学,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而且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智力及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差异。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更不能以静止、僵化的片面思维来给学生定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应以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
3.人人都能成功。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因此教育不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
(二)应用扬长补短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1.坚持情感诱导,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情境。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但不少教育者亦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功能在不断完善,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鼓励性的语言、情感性的诱导也逐渐被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变换方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赞美,给予最大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永远处于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2.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学习环境。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要点,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具有各种智能,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发展程度不同,有好有差。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则学生在这一种智能的发展上会得到提升。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这就为多元智能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把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融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
3.开展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协作学习,则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会积极地对话、商讨问题,共享各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启发、激励的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
(三)树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观
打破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般只限于课堂上,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而且一个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仅凭课堂上的接触是无法全方面地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心理品质的。因此,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同学之间相处最多,了解更加的深刻。如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则评价会更真实有效,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多,“以成绩论英雄”、“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合,我们应关注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期开始时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命名为“成长历程”。以后学生每次在实践中的作品、心得及自我评价都保存在“成长历程”文件夹下,并标注出每个作品的完成日期。这样,文件夹的内容就可以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打破传统的管与被管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自信心和思维方式,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教师应从以前的“指挥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多元智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的误区
(1)各种智能培养同时出现在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进行语言智能的训练,又进行逻辑—数学智能的训练;既搞空间智能训练,又搞身体运动智能的训练;既训练音乐智能,又训练人际智能;既开发内省智能,又开发自然智能等等。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智能的训练犹如蜻蜓点水。其实,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不要求每节课都必须同时进行八种智能的训练,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智能类型有选择的应用和训练。
(2)基础知识、学科特点被忽视
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能会存在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在基础知识尚没有被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就匆忙让学生进行“多元智能”训练,结果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扔了,学科的特点也丢了。最终还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时,绝不能抛弃以往课堂教学的优点——重视“双基”教学,不然也只是智能开发的表面化。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的挑战,教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纷繁复杂的教学表象中,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逐渐悟得中学教学的真谛,只有以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为指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才可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从而使新课程改革走入健康、科学的轨道。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协作学习;多元化
中国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2 -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极不适应,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多元智能理论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了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将起导向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果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做指导,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摈弃传统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的智能差异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多元智能强调个性化教学,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而且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智力及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差异。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更不能以静止、僵化的片面思维来给学生定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应以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
3.人人都能成功。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人人都是可育之才。因此教育不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
(二)应用扬长补短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
1.坚持情感诱导,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情境。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但不少教育者亦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功能在不断完善,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鼓励性的语言、情感性的诱导也逐渐被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变换方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赞美,给予最大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永远处于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2.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学习环境。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要点,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具有各种智能,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发展程度不同,有好有差。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则学生在这一种智能的发展上会得到提升。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这就为多元智能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把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融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
3.开展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协作学习,则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会积极地对话、商讨问题,共享各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启发、激励的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
(三)树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观
打破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般只限于课堂上,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而且一个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仅凭课堂上的接触是无法全方面地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心理品质的。因此,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同学之间相处最多,了解更加的深刻。如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则评价会更真实有效,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多元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多,“以成绩论英雄”、“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合,我们应关注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期开始时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命名为“成长历程”。以后学生每次在实践中的作品、心得及自我评价都保存在“成长历程”文件夹下,并标注出每个作品的完成日期。这样,文件夹的内容就可以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打破传统的管与被管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自信心和思维方式,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教师应从以前的“指挥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多元智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的误区
(1)各种智能培养同时出现在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进行语言智能的训练,又进行逻辑—数学智能的训练;既搞空间智能训练,又搞身体运动智能的训练;既训练音乐智能,又训练人际智能;既开发内省智能,又开发自然智能等等。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智能的训练犹如蜻蜓点水。其实,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不要求每节课都必须同时进行八种智能的训练,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智能类型有选择的应用和训练。
(2)基础知识、学科特点被忽视
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能会存在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在基础知识尚没有被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就匆忙让学生进行“多元智能”训练,结果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扔了,学科的特点也丢了。最终还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时,绝不能抛弃以往课堂教学的优点——重视“双基”教学,不然也只是智能开发的表面化。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的挑战,教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纷繁复杂的教学表象中,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逐渐悟得中学教学的真谛,只有以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为指导,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才可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从而使新课程改革走入健康、科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