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愁”文学可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当代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头脑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数理化习题,生活单调,缺乏感情生活,积极的精神思考活动很少。但年轻人的青春成长的烦恼,与“愁”文学相合,我们就让“愁”文学的情感因素悄悄进入他们的头脑,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愁”的世界不单调,表现“愁”的形式丰富多彩。对“愁”文学的分析和探索,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教材中表现“愁”的内容有许多类:一类是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念奴娇》中苏轼面对滔滔东逝的江水,想到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而自己被贬黜,“早生华发”,怀才不遇之情顿生。《永遇乐》中辛弃疾在京口想到了自己的心中英雄——刘裕、孙权“气吞万里如虎”,而自己却备受猜忌,国家危难,个人命运,内心的不平一时涌上心头。姜夔年仅21岁,看到扬州被金兵劫掠后的凄凉情景,痛惜国家衰败,忧伤国家前途的愁绪,充盈了《扬州慢》全词。一类是抒写个人不幸的命运和悲苦。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煜是南唐后主,在宋兵大兵压境时被迫投降,面对被软禁不自由的生活,内心对逝去的荣华富贵极其怀念,内心极其痛苦,不由得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李清照丧夫之后,在“乍暖还寒时节”,面对“满地黄花堆积”的情景,发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表达了她晚年的孤独和凄苦。第三类是恋人的别离和相思。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与爱人离别之愁,这种愁思无法排遣,只有借酒消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后更是愁肠百结。第四类是羁旅之思。晏殊《蝶恋花》就是此类作品。第五类是感慨人生短促的悲伤。王羲之《兰亭集序》就表达了这种悲情。学生对“愁”的分析思考,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很容易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二、“愁”文学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愁”虽然是人的众多情感之一,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西方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毫无疑问,“愁”是情感高峰体验的内容之一,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对他们个性发展、完美人格形成有着极大的益处。比如学生学习主旨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的作品,就能深刻地了解作家的理想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激发他们豪情壮志,从而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我在教学生《念奴娇》时,他们会很仰慕周瑜,想与他一样建功立业;他们也很同情苏轼的遭遇,他们的情感也很复杂。即使是学习感慨人生短暂的作品,也使他们觉得青春时光的可贵,从而倍加珍惜美好时光。
  三、“愁”文学还能调整学生的心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现代生活中,中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随着生理成熟,也有着多重心理因素困扰。他们渴望优异成绩,可现实困难重重,有些学生心灰意冷,感情抑郁;有些则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可现实不尽如人意。他们有的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有的则清规戒律,自我封闭。处于顺境中的学生不能理解别人的烦恼;处于逆境中的学生则自怨自艾。他们的情感迫切需要疏导。“愁”文学凭借独特思想情感和审美艺术价值在调整学生心理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学习《雨霖铃》,学生除了要了解男女恋人分别的痛苦,更应感受到爱情是一生坚贞的承诺,游戏不得。读《声声慢》,他们除了要体会到李清照孤独无助的痛苦,更要激发对别人的关爱。读《西厢记》,他们从崔莺莺和张珙的悲欢离合中,要感受到“他们”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的伟大。
  “愁”文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因为我们能够从别人“愁”中,感到自己的幸福,激发对他人不幸的悲悯,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愁”亦无价。
  
  单位:江苏新沂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回归常识——诗歌面对灾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回归常识,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民族传统,但席卷全球的病毒让我们回归常识。正如本年度上海金玉兰花奖获得者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的新作《我该怎么想》写道:“因为我们只有一所房子,一个地球/全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里/它从天而降/从可见和不可见的四面八方/但——这是我们的唯一世界。”诗人们丢掉所有的技巧,他们的天赋让他们
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并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一、以“读”带动感性阅读    所谓感性阅
刘伯温墓  我相信前世一定来过  与你失之交臂  现在,我们带着酒,带着诗  近在咫尺。只是望了一眼  隔着一品字山丘,隔着九支  小山脉,隔着石圃山  并高于山  作为一个外乡人  见到你的一刹那,有些悸动  乱世的开国元勋  元明鼎革之际的新文风  直到今日,还归隐在石圃山  无论我如何靠近,我们之间  隔着一壶酒和几个朝代  你有红色的正气  我们也有  刘英日夜与你  遥遥相望  那模糊的
1   一個幽灵飞了   你永远别想“飞”   一个幽灵飞了   树叶苍白,两肺沦陷   一个幽灵飞了   万物艰于呼吸,大地失血   2   一个幽灵的飞   是一种看不见飞的飞   它不发烧,无明显症状,看不见   它可以在人体中找平衡   在平衡中自我复制   它伪阴性潜伏   它耐寒冷   它可以制造更多的蛋白酶和转化酶   它攻陷一切,无抗体……   它拿走人的生命   它多头   它诡
雨水节气  争奇斗艳,春季  先桃柳  雨水节气,是带了礼物来的  雨点叮咚叮咚落到屋檐  一批新的宝宝  探出头来,枝头绿了  倔强的小草们从缝隙间  冒出尖尖的脑袋  鸭子成群在水面划行  无忧无虑地欢乐着  另类家禽好羡慕呀  在屋后喧闹  倍感亲切  声声清脆的啼鸣  屋前的时光温暖过我  坐在大树下乘凉  心里毫无杂念  一栋栋木屋守望嫁出去的女儿  一个个故事  产生过,随后也会有  
越过阴柔,  绕过粉黛,  有个女孩叫郭赛。    高挑姣好,  慧中秀外,  这位女生是郭赛。  郭赛啊,郭赛!    拼搏书山,苦渡题海,  应试难夺诗之爱;  郭赛啊,郭赛!  穿过黑色,走过无奈,  心中犹有缪斯在。    编辑案头,浪卷潮来,  有一朵雪浪花,长开不败,  那就是郭赛;  白桦林里,莺飞草长,  有一株可造材,挺秀天外,  那就是郭赛。    站,就站在巨人肩上,  潜,
读闫今的诗作,我首先惊叹于这位年轻的写作者,在经验、感觉和想象层面的独特性与言说的自由。她的诗极具个人意识,在“经验”之层面很有现代性。她的感觉与语言之间,似乎缺乏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规或约定,感觉直接呈现为“象”(似乎不是可以去捉摸的“意象”,也许“语象”更准确),无任何过渡,让人突兀又让人惊喜。比如《栖乌》:“午夜钟声仅用于‘当一一’敲击我的脑壳。散去/猛虎若干。不能完全,高温和两具高温,像浮云般
艾草在南菜园子的篱笆外面  在忘忧草的地界边上  长着香椿,因为它们是野生的  鞋子上就要沾着露水  你随着,这一路走来  脚底下就快要一滑一滑的  “嘎吱,嘎吱吱”  会在心里来回  盘旋的响,北风吹向北方  蒸汽机上驮来的人  刚刚熄灭黄昏,又燃起  大块大块的影子  除去难得的那个春日  下午,一些缭绕  的烟,那短暂的光线  像是一路去往叢山深处的  溪河,单向度的鱼群  追溯它,如薄雾之
之一  从梦里被驱除出境,不得不走在  道路上。早晨你撒出去网,  收获我身体里的悬崖。码头上繁忙,  到处搬运自己身体,白雪皑皑。  云山雾罩。呼吸两场雾霾。  从脸盆里无数次听到——翻滚的海浪。  撒出去身体,收获无数张网。  黑果实低垂着,从世界这棵树上无法采摘。  远景中你张开双手,徒劳地触摸  这头大象。我们瞎了,  身体照出自己迷失的面孔。破碎而闪烁的自我。  一直溺水、呛水,沙滩上几
河滩上,每株花草都通人性  如果你不相信  完全可以到河滩上看一看  即使它们现在枯萎了  花草的姿势都会让你动容  它们顺着河流的方向  或者朝拜着河流的远方  当然,多数还是向往着河对岸的  也有不少倒向了田野和村庄  其实,花草们活着的时候  会开花的,都使劲开花  能展叶的,尽情伸展  从不管人們喜欢还是不喜欢  别看河水一年不比一年  河滩上的花草却一点也不马虎  它们让河水不感到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