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三个环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并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一、以“读”带动感性阅读
  
  所谓感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内容、情感、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赏析,以达到感性认识。感性阅读要求必须读懂文本,吃透文本,这是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层面的阅读呢?我认为最好、最简洁、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读”,可能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有些陈旧,但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这种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因此,应该把“读”贯穿于整个散文教学中,“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探知散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用默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内容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这正揭示了阅读文章应首先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散文的内容虽看起来有些散乱,但高超的散文作家都会运用一条或几条线索把这些散乱的内容串连起来,写成一篇完美的散文。故在默读时一定先找出文中的线索,然后就能领悟到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以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为线索。理出线索后,顺藤摸瓜就会读出文本的内容美。
  2、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情感美。
  情感是发自内心的。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说道,“大凡物不得平而鸣者”,这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可能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进行的。可见,在教学时,如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的吻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目标。因此,在把握散文内容基础上,多朗读,便可走进散文的情感世界,走入作家的内心深处。如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通过描写王圆箓低价卖文物、外国人抢劫敦煌文物及中国官员不保护等情况,处处流露出了愤恨、痛苦、惋惜等感情。这就必须要让学生抓住关键段落或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老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多朗读,学生才会读出散文的浓厚情感,才会享受到精神的愉悦,才能领悟到散文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才会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用品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形式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全面地道出了散文形式美的内涵。对于散文的形式美,可以采取师生一起品读。而形式美中最主要的还是散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会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散文作品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光芒。由此可见,品读散文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是必要的。如《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和月色这两段中的语言,运用大量的修饰语及形象化的动词,不但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使文中朦胧的意境顿生。这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以“思”深入理性阅读
  
  仅读不思,阅读永远只停留在表层,永远读不出新意来,所以在感性阅读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并能引导学生解决疑问。这些都需要思索、探究、讨论、整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才能深入到阅读的深层次,即理性阅读。这层次的阅读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篇中有两处景物,一处是第五自然段中的“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下一溜阴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处是第七自然段中“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刻,……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这就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的。其实这两处景物都给了作者某种生活的启示,第一处给作者以生和死的启示,而第二处给作者以人该怎样活的启示。总之,通过思索、探究,让学生的阅读深入到理性层面,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研讨能力,又为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写”激发创新阅读
  
  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阅读,学生不但获得精神上愉悦的享受,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但如果不及时巩固、升华,就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小论文、读后感、评论、随笔等。这“写”的过程中就是对文章一种创新的阅读。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后,有的同学模仿他的写作思路写了《孝感的冬天》,写得幽默风趣,很有个性。又如余秋雨的《道士塔》,有的同学根据文章中莫高窟的不幸遭遇,写出一篇绝美的散文《洞窟的泪》,颇有余老的风格;有的同学根据外国人抢劫中国文物的丑恶行径,则写了一篇通过记者招待会来揭露他们丑恶行径的散文,语言犀利,构思新颖。在教学之余,阅读学生的创作,我总会被学生的创新而拍案叫绝,欣喜若狂。让写作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吧!
  笔者认为,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散文教学总离不开“读”“思”“写”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使散文教学一步比一步深入,一环紧扣一环,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单位:湖北襄樊市第二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像爱那样来了又去  甚至,背影模糊  那是商家的一次营销  所有的,与情无关  少年人年轻人  把七夕当作了一次机会  而我都忘记了这个名字  情太短太苦太悲伤  明天是七夕  我将應邀参加两场诗会  我是一个旁观者  听诗人们歌唱爱情  致母亲  母亲  其实我有好多话要与你说  比如青春,比如生命  还有生活中的点滴  其实,我们应该有很多时间  与你和父亲相聚  但是  我们总是觉得很忙  
论孤独  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在活着时多是孤独、寂寞的:荷尔德林、杜甫、狄金森、凡高……而正是在孤独、寂寞中,他们才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才完成了他们自己。  每个优秀的、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心中,都有一片孤独之地,那是他的心灵、精神的安居、安适之地,也是他们的优秀和伟大作品的生发和生成之地。所以,他会异常谨慎且固执地守护着心中的那片孤独之地,尽力不让任何外物打扰和侵扰到它。  清醒的詩人和艺术家都会努
蓝图  那是怎样的一张蓝图  凝聚着改革和发展的希冀  从无数温热的掌心经过  最终,落在了合宁高速公路上  1986年10月  它的名字叫合肥至南京汽車专用公路  人们大胆播下路的种子  在江稚大地上开花  结果  光荣与梦想  一支满弓射出的箭  正以夸父逐日的精神追索  逝去的时光  我无法设想  那样的年代如何浇筑一条  通向远方的康庄大道  辽阔的秋夜  汗水被有序地摊铺在路基上  压路
唐政  唐政,诗人,评论家。曾在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后辞职经商。在《星星诗刊》《诗潮》《作家》《诗歌报月刊》《草堂》《青年文学》等发表诗歌、评论及其他文字。  阳光行动  远处的山峦亮了,  高楼亮了,  近处的树木  淌满了金色的汁液。  当阳光落在  我翻开的书本上,  从第一行文字开始,  便注定了它们,  在一个老去的故事中流亡。  如果阳光  还要继续穿透玻璃隔层,  一只懒猫  和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个性交往、情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非指导是相对于明示指导的一种教学主导形式。在非指导中,教师并不命令学生,也不直接要求学生,不替学生做主,而是暗示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做主。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在“前台”做主的却是学生。可以说这是不教之教。因
如果可以荣归  我愿荣归三江之滨  做思贤窖的一只野鹤  每天率领着我的群星  从西江巡游到北江  天气好时  飞去乌蒙山  赣南或者粤北  在三江汇聚之地  一遍又一遍冲泡  城市衍生的焦虑和忧郁  让它们转世为凤凰樹  看三江之滨  枝条上开满花朵  野草  野草再次进入祠堂  铁锁挡不住葳蕤  雕梁画栋的屋檐  传来虫儿诵经的呓语  我是途经祠堂的飞鸟  短暂的调试一下音节  又仓促振翅飞离
访客  对驻足的春风  风信子在阳台,兴奋得发颤  一只歇脚的麻雀  更沉迷凭栏远眺  这是二月的下午。阳光  细数对山的草木  新绿与枯叶,更替,轮回  山脚下的采石场  采石场旁的菜地。竹林  往上,成片,成片  开采后的伤痕  再多的春风也吹不绿了  只有云雀,山雀的召唤声,按捺不住  忽近,又远  这只麻雀,我的访客  似乎充耳不闻  仿佛繁华是更久远的往事  隔着玻璃门  它没动,我也没
此刻,我已是一缕青烟,和雍布拉康探讨人生的七步  每年的七月,我都将披上乌云  在耗牛粪与青草間赤脚行走  遥望那卷半开的卷轴,泅开朵朵白雪  举起双手向天  雪拥抱雪,石头拥抱石头,雅拉香波拥抱蓝天  就像飞沙托举的形象  灵魂与灵魂在瞬间相遇并膨胀  因为本身的血脉相连  生命、土地、河流,都要用  脚步去丈量,死亡就死在路上  干枯的树叶下有一缕潮湿  沙子里有水  浑浊的雅砻河水流入眼睛 
它不粗不细,不高不矮,二十年来依旧  我们爬上去摘红枣,红枣摘光了  我们爬上去捣鸟窝,鸟窝捣空了  我们爬上去挑夕阳,夕阳越升越高  我们抱着它去亲  风不让我们抱得太紧,时间拽走了我们  老屋被推倒的时候  二哥打来电话说  那棵老树也跟着走了  它在远处的山头上立成了一株孤影  淮河  我常坐在岸边的石凳上  夕阳就在我对面  仿佛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一点点从我眼前抽离了光芒  每隔几分钟
回归常识——诗歌面对灾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回归常识,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民族传统,但席卷全球的病毒让我们回归常识。正如本年度上海金玉兰花奖获得者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的新作《我该怎么想》写道:“因为我们只有一所房子,一个地球/全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里/它从天而降/从可见和不可见的四面八方/但——这是我们的唯一世界。”诗人们丢掉所有的技巧,他们的天赋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