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进行思维训练,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教学,使思维训练过程和语文教学过程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只有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多年来,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不断研究,加强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一般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没有感知过,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参与,那都是无法顺利理解的,即使教师反复解释说明,学生读得再熟,也难以形成准确的表象。怎么办呢?只能从具体的形象事物出发,逐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黄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黄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黄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黄老师看得很认真!”“黄老师看得很专心!”“黄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既遵循了思维发展规律,强化了词语的训练,又发展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要考虑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如,教学《桥》一课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一句话时,有些老师直接说出这句话表达了老汉的不徇私情。多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
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
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一步一步概括出了“不徇私情”精神,学生不仅掌握句意,而且掌握了思维的方法。
三、创设思维发展的情境
创设思维的情境,主要在于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氛围。
一要创设问题情境。任何思维都是从問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出精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要创设活动情境。感情的东西越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顺利越活跃。另一方面,在感性活动中,又必须让思维积极的参加进去,以提高活动的效果。如,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捞铁牛》一课之前,先在水中放一个盆,再往盆了放石快,然后再把石快拿出,让学生观察水盆的水的沉浮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学《捞铁牛》,学生对“船舱了装满泥沙”、“向上托的浮力”等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并深刻理解了文中“装上沙”“铲上沙”“上浮”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要留给思维的时间。教师接二连三地提问题,学生匆匆忙忙地回答,表面看来,重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实则没有让学生很好地思维,再是教师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教师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学生答:可以分为三段。学生为什么分为三段?他是怎样思维的,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也未必思维得在理。因此,教师要舍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摆出来,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合不合逻辑,能否辨证地看问题,这时,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开阔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切记给学生定筐筐设套套,要想尽千方百计把学生思路扩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还要强调灵活性,这条思路行不通,学生换另一条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问题的含义。学生理解角度广,运用面就必须阔,语言文字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现象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而本质的东西是要经过反复思维,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它。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满足于知道“写什么”,而不求明白“为什么写”和“怎样写”。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深入钻研的品质,如,有的教师教《金色的鱼钩》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老班长不满四十岁,为什么就背有点驼,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了呢?”这一问促使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认真思考,透过表面文字,抓住了本质。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不可顾此失彼。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一、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一般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没有感知过,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参与,那都是无法顺利理解的,即使教师反复解释说明,学生读得再熟,也难以形成准确的表象。怎么办呢?只能从具体的形象事物出发,逐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黄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黄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黄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黄老师看得很认真!”“黄老师看得很专心!”“黄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既遵循了思维发展规律,强化了词语的训练,又发展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要考虑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如,教学《桥》一课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一句话时,有些老师直接说出这句话表达了老汉的不徇私情。多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
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
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一步一步概括出了“不徇私情”精神,学生不仅掌握句意,而且掌握了思维的方法。
三、创设思维发展的情境
创设思维的情境,主要在于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氛围。
一要创设问题情境。任何思维都是从問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出精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要创设活动情境。感情的东西越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顺利越活跃。另一方面,在感性活动中,又必须让思维积极的参加进去,以提高活动的效果。如,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捞铁牛》一课之前,先在水中放一个盆,再往盆了放石快,然后再把石快拿出,让学生观察水盆的水的沉浮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学《捞铁牛》,学生对“船舱了装满泥沙”、“向上托的浮力”等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并深刻理解了文中“装上沙”“铲上沙”“上浮”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要留给思维的时间。教师接二连三地提问题,学生匆匆忙忙地回答,表面看来,重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实则没有让学生很好地思维,再是教师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教师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学生答:可以分为三段。学生为什么分为三段?他是怎样思维的,教师心中无数,学生也未必思维得在理。因此,教师要舍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摆出来,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合不合逻辑,能否辨证地看问题,这时,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开阔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切记给学生定筐筐设套套,要想尽千方百计把学生思路扩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还要强调灵活性,这条思路行不通,学生换另一条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问题的含义。学生理解角度广,运用面就必须阔,语言文字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现象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而本质的东西是要经过反复思维,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它。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满足于知道“写什么”,而不求明白“为什么写”和“怎样写”。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深入钻研的品质,如,有的教师教《金色的鱼钩》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老班长不满四十岁,为什么就背有点驼,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了呢?”这一问促使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认真思考,透过表面文字,抓住了本质。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不可顾此失彼。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