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策略运行促成小学英语阅读质量提升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这门学科的有效学习需要学生学会掌握单词的方法,能够自主地丰富词汇量;更需要他们能够在实践运用中提升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的意识和效果;也就是需要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英语阅读方法、能力和素养的指导和培养。改变英语阅读教学方式,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兴趣、提升动力的阅读教学策略。绘本阅读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的一种方式,有效运行可促成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绘本及绘本阅读的认识
  绘本是图文结合的一种阅读文本。其特点是有大量形象、丰富且适合欣赏的图片以及比较简短、有趣的小故事组成;这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我们很多学校使用的适合各年级的系列绘本《跟上兔子》,就是采用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图的欣赏和文的阅读中积累、巩固词汇,获得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语言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一定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就绘本而言,我们一般的认识是学生课外学习材料,是丰富和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渠道。其实,现在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就小学英语教材而言,很多内容都是图文结合的,也就是说具有绘本特点。因为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的,他们对怎么读绘本,怎么学习绘本,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的教学策略运行中,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英语阅读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绘本式教学
  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教学不只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丰富,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和方法的形成,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成学生素养的提升。
  1.指导绘本阅读的常规方法
  绘本阅读看上去很简单,就是通过图文对照,在图片直观中感受知识,在文字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并在比照中进行深刻体悟,获得文字、文本隐藏的道理和情感。如在《逃家小兔》的绘本学习中,我们一般是先让学生看图片,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然后,对照文本,通过文本的阅读,积累英语词汇、语法,还要注重运用,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改写,用“If you become …”和“I will become …and I will … for you”进行想象写话。在这样的绘本阅读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体悟。
  这是绘本阅读的常规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绘本,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生成绘本,或者和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绘本。
  2.明确目标,精心选择绘本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推进绘本阅读教学策略,合适的绘本选择很重要。如在My family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看图片中父母、祖辈的形象,并与生活中的家长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说”的兴趣。这一图文的阅读主要是简单的问话,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改编为小故事,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热情;在丰富词汇、增强想象中促成阅读教学的开展。当然,My family这样的学习内容是比较浅显和基础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是比较有难度的阅读,除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找一些与之有关的绘本图片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興趣和训练能力。如在五年级下册的Birthdays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生日视频或者图片,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生日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生日或者见过的生日场景。并将课本阅读中所学的一些单词、词组和句式运用到课堂交流活动中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同学之间互动。如此,他们的阅读效果就会更好,单元学习质量就会更佳。
  当然,我们的绘本选择还要注意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和年龄特点,低年级多选简单的、以图片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而高年级则关注英文绘本,多去认识、识记一些单词和语法,提高阅读吸纳能力,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以期提升内外结合的价值。
  三、注重效率,适时推进绘本学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绘本教学策略,主体上应该是以教材为主,补充为辅,要注意绘本阅读运行的效率和时机。What can you do?阅读学习中,可让学生先观察教材上的图片,学习物品的单词;然后,在掌握party、can、school、follow等词汇和What can you do?问答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在巩固的环节,可就一些dance party图片进行阅读,让学生小组合作,想象生成对话,促成知识的巩固与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在绘本阅读策略推进中,我们还注意促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阅读方式的推进,如在My school bag的学习中唱“Books
其他文献
一  这是一个姓水的民族。  像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民族一样,他被叫作了水家,仿佛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大大小小的家庭,水是他的大名,是他的符号,也是他的修辞。  我出生在他们中间,一直长至十四岁,看惯了他们的服饰,却听不懂他们的水话,学不会他们的水歌。我曾经离他们是如此近,一次次地与他们相逢在路上和场间,并肩看露天电影,坐在同一间教室朝夕相处。我们呼吸同样的空气,晒着同样的太阳,头顶同样的星空,我却走不进
对季栋梁,我一般都称呼老季。一是他比我年长些,叫老季是对他的尊重;二是我们算半个老乡,叫老季也算亲切。老季的故乡有好几个,甘肃出生,宁夏同心长大,在灵武工作多年,现在又居银川。大概连他自己也分不清哪里才是他的故乡。他算是名人,几个地方都在争。他也不表态,简历上一会儿甘肃,一会儿同心,一会儿银川的,随性填写,大概也是把几个地方都照顾到的意思。见了几个地方的人,也不厚不薄,都叫老乡,还能用当地方言交谈
【摘 要】 在人们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水平与小学教育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可以与小学协同开发数学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这种活动,能够让院校和小学的教育水平都获得提高。  【关键词】 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育;课程  师范院校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了解更多教学的情况,在研究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而小学在开展教育的时候,需要师范院校给予理论指导。于是师范院校与小学可以通过协同开发数学教育实践课程来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發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每个人的切身行动。目前,幼儿园作为环保主题教育的主体之一,其环保教育意识缺失,在课程的讲授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显不足。因此,本文就幼儿园阶段开展种植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种植活动中的环保教育以及环保意识培养渗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幼儿园;种植活动;情感渗透  环境问题不断敲响人类生存危机的警钟,保护环境的重要
第一次跟卢一萍有深度交流是在鸭绿江边的丹东。那天我们白天在鸭绿江边的中朝友谊大桥之下刚刚握过手,晚上又同居一室,聊天的话题就驳杂了一些,当然核心问题还是文学,进入共同领域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跟现在的山东作协副主席刘玉栋先生是上海市首届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我跟玉栋又是很好的朋友,谈到玉栋的文品和人品我们取得了高度一致,至此我已按捺不住,随手拨通了玉栋的手机,后来手机就传递到了一萍手上,记得那天
一头瑞金,一头陕北  你用手和嗓门随便拽拽或喊喊  雪山、草地、赤水、铁锁链  千山万水都动弹  有人说雪山是雪坟、草滩是草坟  河水是水坟  這话说得不假  里面确实埋着人  埋着炊事员,埋着首长,埋着马,埋着冲锋号  你认为他们真死了  他们是冬眠的小麦  他们是落地的松子  在你爬到山腰抬头时  他已在红旗上给你加油鼓劲  那些人和那些人的灵魂是耧仓里的种子  是耧铃的一个声音  一到春天就
【摘 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音乐与情感和谐相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提升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情感的渗透,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感渗透;策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难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要借助于丰富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
第一次见到建东兄是2002年。唐山市文联搞活动,邀请了《长城》杂志的几个编辑来,给当地的业余作者指导作品。那时我刚在《收获》上读到了他的《全家福》,心里佩服得很,听说他要来,很是兴奋。见了面,只见他清清瘦瘦,说话不紧不慢,像是南方作家。吃饭的时候也不怎么喝酒,喝点酒就脸红。我倒是喝了不少,拉着他絮絮叨叨起来。我本是场面上容易胆怯的人,之所以放得开,肯定是酒精的缘故。我跟他聊了什么?具体想不起来了,
沂蒙安魂曲  雨下了一夜  已淋不湿他  某某,某某某  墓碑上  有些名字开始模糊  他曾经在我们中间  他应该是个好人  不知道活得好不好  在生前  他可能胆小  他或许晕血  他甚至恐高  现在他不怕人评说  活着的功过  只是踩死一只蚂蚁  他肯定也有过爱情  和战友们一起  埋骨青山  他没有恨  眼睛闭上的时候  他宽恕了这个世界  孟良崮  这里死过许多人  这里让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短篇小说:  高原二题,《解放军文艺》1997,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等待马蹄声响起,《飞天》2007.7  帕米尔情歌,《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幼狼,《西部·华语文学》2007.8  夏巴孜归来,《中国作家》2008.1,《小说选刊》2008.1,收入《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选》及中国当代作家文库(英文版)  边关三题,《绿洲》2009.8  快枪手黑胡子,《上海文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