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高考中文理科必考的科目之一,同时它也是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关键性科目,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高中数学教学都极为重视.数学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关键则取决于师生间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成效,为使教学互动成效最大化,就必须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一、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1.平等交流,互促共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才能产生亲和融洽的关系,学生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同步交流,培养师生朋友式的教与学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判断命题“若a,b为异面直线,则经过a至少有一个平面与直线b平行”的真假性.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立体几何思维,很容易分辨不清.教师就通过对已学知识的介绍及实物模拟进行说明.一学生即刻提出,“若a为一个平面,b是平面a外的一条直线,则经过b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平面a垂直”命题是真还是假?我肯定他问得好,接着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说明了问题的本质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融洽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激情渲染,保证热情数学教学内容通常是枯燥、单一的公式、定理、公理等,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感官疲劳,引起消极怠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以高昂饱满的激情开始每一节课,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在讲解数列时,可以从国际象棋的发明谈起,从自然界动物、植物的生活、繁殖规律——斐波那契数列谈起,在引发好奇心的前提下适时提出数列的相关内容.另外,针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讲,尽量采取激励政策,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课堂上和谐、活跃、有序、竞争的教学气氛.
二、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容量是保证
1. 整体把握,细化落实在学期开始,教师就必须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全过程,并将教学任务和进程细化到月、周、日,保证课堂容量的适中.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不间断的作业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然后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与本班学生实际学情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课堂容量,难度低的可适当拓展容量,难度高的可适度取舍,亦可难易相互搭配调和,使得课堂教学时有起伏,充满挑战与激情.
2. 分层兼顾,灵活调整每个班级约有五十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课堂接受能力都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教师一节课的容量不可能兼顾全班所有学生,为
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现象的产生,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隐形分组,以中间百分之七十这一层次学生为课堂容量安排的主要依据,兼顾上、下两层次特殊教学需求.在实际落实中,课堂容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灵活调整.
三、 科学实施衔接式教学是关键
1.初中、高中数学特点
初中数学特点:量少时间充足,初中学科少,数学又是重点科目,分到的课时自然比较多,而且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对较少,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充足的时间巩固;题目雷同,频繁出现,初中数学由于知识点少,考试练习题型相对有限,对固定题型的不断练习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熟练度.
高中数学特点:量多时间缺乏,高中教学科目大量增加,而且每一科目都是重点,所以每科课时按需分配下来就相对较少,加上高中数学知识量大、难度高,给师生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知识点多,结合面广,新课改后数学知识点增加很多,而且难度加大,如幂函数、算法初步、统计案例、对称与群、矩阵等.另外,高中考试题型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师生就很难抓住题型,如函数与数列结合、圆锥曲线与数列结合、立体几何与向量结合,函数与导数结合等,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透彻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实现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改良途径
第一,新旧衔接,承上启下.高一学生受初中知识结构体系的影响,无法顺利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为此,高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讲授新知识前注意复习相关旧知识,利用知识迁移,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如讲“集合”时可以复习初中学习的“点的轨迹”;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可先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等.
第二,鼓励超前,激发创新.敢于超前是创造的前提,是成功的阶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各有不同,为使学生更好地凸显自我、展现自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超前探究学习,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促进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和教师指导下,积极进行超前探究学习.如在复习三角形面积的正弦定理表达式S=absinC时,一学生突然提出:“三棱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它的两个相邻侧面的面积与这两个面的夹角的乘积求得?”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在否定理论后,又一学生提出是否还与相交棱相关,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总结出正确理论.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1.平等交流,互促共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才能产生亲和融洽的关系,学生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同步交流,培养师生朋友式的教与学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判断命题“若a,b为异面直线,则经过a至少有一个平面与直线b平行”的真假性.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立体几何思维,很容易分辨不清.教师就通过对已学知识的介绍及实物模拟进行说明.一学生即刻提出,“若a为一个平面,b是平面a外的一条直线,则经过b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平面a垂直”命题是真还是假?我肯定他问得好,接着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说明了问题的本质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融洽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激情渲染,保证热情数学教学内容通常是枯燥、单一的公式、定理、公理等,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感官疲劳,引起消极怠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以高昂饱满的激情开始每一节课,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在讲解数列时,可以从国际象棋的发明谈起,从自然界动物、植物的生活、繁殖规律——斐波那契数列谈起,在引发好奇心的前提下适时提出数列的相关内容.另外,针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讲,尽量采取激励政策,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课堂上和谐、活跃、有序、竞争的教学气氛.
二、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容量是保证
1. 整体把握,细化落实在学期开始,教师就必须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全过程,并将教学任务和进程细化到月、周、日,保证课堂容量的适中.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不间断的作业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然后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与本班学生实际学情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课堂容量,难度低的可适当拓展容量,难度高的可适度取舍,亦可难易相互搭配调和,使得课堂教学时有起伏,充满挑战与激情.
2. 分层兼顾,灵活调整每个班级约有五十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课堂接受能力都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教师一节课的容量不可能兼顾全班所有学生,为
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现象的产生,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隐形分组,以中间百分之七十这一层次学生为课堂容量安排的主要依据,兼顾上、下两层次特殊教学需求.在实际落实中,课堂容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灵活调整.
三、 科学实施衔接式教学是关键
1.初中、高中数学特点
初中数学特点:量少时间充足,初中学科少,数学又是重点科目,分到的课时自然比较多,而且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对较少,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充足的时间巩固;题目雷同,频繁出现,初中数学由于知识点少,考试练习题型相对有限,对固定题型的不断练习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熟练度.
高中数学特点:量多时间缺乏,高中教学科目大量增加,而且每一科目都是重点,所以每科课时按需分配下来就相对较少,加上高中数学知识量大、难度高,给师生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知识点多,结合面广,新课改后数学知识点增加很多,而且难度加大,如幂函数、算法初步、统计案例、对称与群、矩阵等.另外,高中考试题型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师生就很难抓住题型,如函数与数列结合、圆锥曲线与数列结合、立体几何与向量结合,函数与导数结合等,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透彻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实现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改良途径
第一,新旧衔接,承上启下.高一学生受初中知识结构体系的影响,无法顺利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为此,高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讲授新知识前注意复习相关旧知识,利用知识迁移,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如讲“集合”时可以复习初中学习的“点的轨迹”;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可先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等.
第二,鼓励超前,激发创新.敢于超前是创造的前提,是成功的阶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各有不同,为使学生更好地凸显自我、展现自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超前探究学习,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促进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和教师指导下,积极进行超前探究学习.如在复习三角形面积的正弦定理表达式S=absinC时,一学生突然提出:“三棱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它的两个相邻侧面的面积与这两个面的夹角的乘积求得?”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在否定理论后,又一学生提出是否还与相交棱相关,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总结出正确理论.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