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的白天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24——)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以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饮誉文坛,随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和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等战争题材的小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以保护生态为主题,作品塑造了一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定地从事生态保护事业的英雄叶戈尔的形象,他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却有一颗善于忍耐、宽厚、慈爱的金子般美好的心灵。为了追求爱与美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却依然坚贞不屈,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凸显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执着的精神力量。作者通过叶戈尔形象的刻画,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真诚,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生存与命运等层面,表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终级关怀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把握,反映了作家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期冀与瞻望。
  该作品是当代俄罗斯生态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全球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亟待保护的今天,重读这部作品,对于提高社会生态意识、唤醒人类良知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爱的追寻
  
  叶戈尔先后当过木工、勤杂工和护林员,工种的频繁更替,标志着主人公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探索的艰辛历程。叶戈尔起初曾是当地建筑木工队的一员,干活卖力,与世无争。虽然兢兢业业、踏实苦干、技艺娴熟,却不断失去工作,被人们视为“怪物”、“祸星”和“倒霉鬼”。受到妻子的辱骂,领导的责备,孩子也为父亲感到羞愧,连襟费奥多尔对他鄙夷不屑,认为他不懂生活也不会生活,不会主宰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于施工队不顾建筑质量、一味追求进度的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作风叶戈尔实在无法忍受。他不断地从一个工地转到另一个工地,又从一个生产队转到另一个生产队,几乎跑遍了镇上所有的单位。叶戈尔的工作和生活一再陷入悲苦的境地。然而,生活的种种磨难都未能阻止精神探索者坚定的步伐。
  森林中,一群野餐的游客漠视叶戈尔的苦苦劝阻,竟把整罐汽油泼到蚁穴上,划上一根火柴,火焰随即便盘旋着冲上天空。顷刻间吞噬了整个巨大的蚁穴。叶戈尔望着蚂蚁在烟熏火燎之中顽强地挣扎、死亡、化为乌有……大火虽已熄灭,蚂蚁也早已化为灰烬,然而叶戈尔的面前总是出现蚂蚁蠕动的幻觉。喝过游人递过来的一大杯酒,叶戈尔仿佛晕眩起来,蚂蚁全从他的脑袋里爬了出来,往别的地方东躲西藏。在叶戈尔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蚂蚁生命的珍爱,冲淡了他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他认为蚂蚁同人类一样有繁衍生息的权利。叶戈尔的质朴善良,对世界万物的挚爱,正是这种博大的精神的写照。他知道,“人要安宁,不管什么动物,什么蚁类,什么云杉,白桦树,全都向往自己的安宁”。醉态中,叶戈尔面对这些“亲爱的朋友”沉吟着:“人们在痛苦,很痛苦,……因为我们都成了可怜的孤儿:我们和大地母亲闹纠纷,和森林大爷吵架,和阿姐痛苦地分离。我们没有地方可以站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人精神爽快”。这番话道出了现代人尴尬的生存处境和心灵状态:一味追逐物欲的满足,漠视内在灵动的精神,其结局便是失去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精神苦痛的孤儿。自然与人性紧密相连,戕害动物生命的行径不能证明人类的伟大,恰恰相反,它正暴露出人性的缺陷,暴露出人类精神的愚昧与狭隘。叶戈尔疯狂地跳起舞来。这是心灵的狂舞,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呻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抗争。游人火烧蚁穴的举动不仅仅是对一群弱小生命的毁灭,更是对叶戈尔的理想的亵渎与摧残!他怜悯被毁灭的生命,怜悯愚昧无知的人,无限地爱着一切生灵。
  
  美的守望
  
  叶戈尔以无私的爱心、宽厚与仁慈做着最真实的履践,以此消解了自他的距离与隔阂。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美好的,连火烧蚂蚁的游人也全都是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人。他从不抱怨,以平等的心境善待一切,以全部身心拥抱整个世界,认同一切事物存在的价值。这实质上已进入了一种审美的境界:没有功利,没有欲望,自由而充满诗意。现实生活是单调的、痛苦的,叶戈尔以其美的追求为这一不完美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
  为剥椴树皮,叶戈尔父子来到森林中,心情愉快地赤脚走在挂满露珠的小草上,一轮红日已冉冉升起,照得云杉球闪闪发光,草丛里的丸花蜂也唱起了歌儿。然而,迎面而来的凄惨的场面不禁惊慑住了他们:赤裸裸的椴树将凋谢了的花粉纷纷扬扬地撒落在地面上,白净得宛若女人身躯的树干在昏暗的绿荫中发出暗淡的光,树干下面的土都被树液浸湿了。父子两人站在被毁坏的椴树跟前,默默地取下帽子,哀悼失去的自然之美,为美的殒落献上一份庄严的祭礼。本欲剥椴树皮的他们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一笔可观的收入,空手而返,叶戈尔觉得在椴树林中看到的一幕是对命运的嘲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挫伤了他那颗纯真美好的心灵,他一度动摇、彷徨,陷入了迷惘之中,他的心得不到安宁。面对微细而繁杂的思绪,面对形形色色的疑问和困惑,他一度借酒浇愁,试图以此减轻心灵的痛苦,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后来,善良的叶戈尔在工作之余,尽心尽力帮助女教师诺娜·尤里耶芙娜修补房子,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快乐与自由,体验到了为人付出的愉悦和快乐。爱是审美的前提,爱使叶戈尔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姿,他希望以自己的劳动、真挚的爱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美的享受。耕耘美。创造美,奉献美——这就是叶戈尔人生的追求。
  被任命为黑湖原始林区的护林员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叶戈尔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林区的保护和建设之中,徜徉在其所构筑的美的世界中,叶戈尔找到了人生的尊严和价值,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幸福。为了守护好这片林区,叶戈尔忙得不可开交,不分昼夜地忙碌不停,他兴高采烈地清理树木,开出长满杂草的林间小道,将枯枝和朽木拖来堆到一起,并且搭建了一个窝棚住下,又在森林里竖起了一些牌子,写上诗句以提醒游客。
  这里的黑湖以前又叫天鹅湖,曾经有很多美丽的天鹅。为了让这片湖泊、这片林区恢复昔日的隽美,保持原始的生命之貌,叶戈尔从莫斯科带回了两对美丽的白天鹅,放养在天鹅湖中。观赏着岸边游动的天鹅,他内心那种奇怪的苦楚完全消失,体会到一种莫名的快感,与美同在,其乐无穷!然而,白天鹅却被一群殄贪的人残忍地杀害了。为了追求和捍卫圣洁的美,叶戈尔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反平日常人眼中的懦弱与自卑, 无所畏惧,进行顽强的斗争,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叶戈尔以其悲剧性的死亡诠释了其对理想的执著与探寻。
  
  生命的启示
  
  叶戈尔的一生,虽然短暂而艰辛,却犹如皓月耀空,熠熠生辉,赐予我们诸多生命的启示:其一,良心与良知是生存的基石。叶戈尔所做的一切都受良心的驱使,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质朴的本色和纯洁的灵魂。其二,仁爱是生命的源泉。爱使叶戈尔的人生充满了活力。爱使他超越了所有的痛苦、悲伤和忧愁,因此死得很轻松,像熟睡那样轻松。其三,对美的不懈追求,使叶戈尔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沉浸在静谧的原始森林中,欣赏着诺娜·尤里耶芙娜优雅轻松的沐浴,充实身心的快慰和美感得以升华。两对白天鹅的到来,点缀着绿山碧水,也驱散了叶戈尔内心的苦楚,他得到了超越人世间的快乐。其四,生命是短暂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对爱与美的追寻因生命的终结而幻灭,而在死亡的刹那间实现了生命的和谐与圆满。叶戈尔之死涤荡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自私、偏狭和冷漠,激发起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热情,把人们从物质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其五,美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浪花离不开大海的波涛。叶戈尔之所以倒在黑湖边,黑湖之所以又成为黑湖,正说明了这一点。
  叶戈尔这位誓死保护白天鹅、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英雄,饱经了人世的沧桑,却毅然固守着心中的那一方圣土,一如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茕茕孑立,面对强大的现实,他那理想主义的追求,难免如梦幻般破灭,被现实撞得粉碎,但在粉碎的一刹那,他的理想主义的人格魅力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人性张力得以极大发挥,人生价值得到高度体现。■
其他文献
任璧莲(1955-)是继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后风头最劲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应许之地》、《爱妾》和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典型的美国佬》还入围美国文学三大奖项之一的全国书评小说奖。《爱妾》是任璧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认为开启了其“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爱妾》说的是美国波士顿郊区一个国际化的多种族家庭:1999年,这个家庭的男主人
老师不再受尊重  2013年3月底,瑞典民众向政府提出了《将学校的运营和管理责任由地方团体回归国家的请愿书》,之后瑞典政府报纸《每日新闻报》也刊登了题为《将教职员工的月薪提高1万克朗》的文章。一时间广大民众热烈响应,他们对现行学校制度的疑问和批评也随之喷涌而出。  其实,瑞典学校存在的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很早以前,瑞典中小学教师的离职率就非常高。在哥德堡一所高中,从校长到老师频繁更换。而且,有的老师
这个小镇叫Salem。被译成“萨勒姆”。也有译作“歇冷”的。“歇冷”的名字很好听,有点像当年徐志摩将佛罗伦萨翻译成“翡冷翠”。翡的冷的翠。我猜那一定承载着徐志摩时代的忧伤。不过我宁可将这个小镇称作塞勒姆,因为这几个字和Salem的发音最为接近。于是就塞勒姆,这座马萨诸塞州北部的优雅的小镇。宁静而神秘的,有着古老英国乡村风情的。  塞勒姆在波士顿以北不远的地方。同样在大西洋沿岸的一个港湾里。那港湾很
传为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的油画《戴金盔的人》,据现代科学的鉴定研究表明,并非是伦勃朗的画作,那个关于画家兄长为其做模特儿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事实已经掩于历史的迷雾中,一件佚名的杰作,唤起人们多少演绎,无法说清。此处杜撰的寓言即是演绎之一。  这幅画从绘画的手法看,其风格酷似伦勃朗,正像某种推测所说的,它是伦勃朗某位学生的作品。他没有留下姓名,可能是无意,更大的可能是有意。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他这样精
回顾历史,从世界上第一艘由巡洋舰改装的航空母舰诞生到今天,它以其兵力兵器的高度合成、攻防手段的兼备多样、机动远航的快速持久等特点,已驰骋海戰场近百年。回顾百年历史,受武器装备戰技术性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影响,航空母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水上飞机母舰奏响海戰新时代前奏    1913年5月,英国海军对一艘轻巡洋舰“竞技神”号进行了改装,拆除了舰首和舰尾的火炮,在舰首安装了飞行甲
美国一名大学教授借助古老的嫁接法,将40多种核果类植株嫁接到一棵树上。这棵树名为“四十果之树”。这棵树在春天能开出从白色到深红色的各色花朵,并结出各种果实。  在項目刚刚启动时,这名教授发现在当地难以找到那么多种不同的核果树,于是他向纽约州农业试验站求助。所幸这里生长了几乎所有种类的核果树,而且水果的味道差异度相当高。最后,他从250种果树中挑选了40种。  嫁接这种树耗时漫长,需要极好的耐心。他
《荆棘之城》在爱情与欲望的天平上  王 彬    《荆棘之城》是一部以女人之间的爱为基础的作品,欲望、阴谋与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中交织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苏和莫德,一个成长在伦敦阴暗的底层社会,却保留了一颗单纯的心;一个生活在貌似光明的上流社会,而变得阴暗复杂。她们因为一个策划了18年的阴谋而联系在一起,相互欺骗,而又暗生情愫,两个人各自纠结在爱与欲望之间,而事情的真相又远
几年前,当美国男孩普尔还在读医学专业大一时,他的奶奶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阶段。确诊后短短一个月,普尔的奶奶就离世了。这让普尔伤心极了,但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健康状况一向良好的奶奶此前没有一点患癌症的征兆,医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癌症没能在早期诊断出来,以及为什么治疗对她不起作用。要检测患者体内微生物DNA,样本只需一管血液。  在大学里,普尔从教科书上找到了癌症的定义:癌症是人类
印度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吠陀时期、史诗时代、古典文学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学兴盛期,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伴随着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世界文坛上涌现出7-批优秀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纳拉扬、奈保尔、拉什迪、阿兰达蒂·洛伊等印度裔作家大放异彩,他们出生在印度,又有着旅居英美的经历,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反映在作品中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与印度本土作家一起丰富着世界文学之林。  2006年10月
这幅画创作于1926年,当时28岁的马格里特正处于创作的转折点。这一变化已体现在这幅画中,可以说这幅画对他画风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幅画中,马格里特独特的空间表现一点儿也找不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痕迹。他在这里呈现了三层空间,它们各自独立。画中的海滩和树林地面好像被锯子锯过一样,呈现出锯齿状的曲线,而且边缘有一种木头的质感,使人联想到三种风景犹如被装在一个魔法盒子里,锯开盒子就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