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了精神的呻吟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为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的油画《戴金盔的人》,据现代科学的鉴定研究表明,并非是伦勃朗的画作,那个关于画家兄长为其做模特儿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事实已经掩于历史的迷雾中,一件佚名的杰作,唤起人们多少演绎,无法说清。此处杜撰的寓言即是演绎之一。
  这幅画从绘画的手法看,其风格酷似伦勃朗,正像某种推测所说的,它是伦勃朗某位学生的作品。他没有留下姓名,可能是无意,更大的可能是有意。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他这样精湛的绘画技巧,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但是他就这样隐去了,那他是以什么样的意识状态隐遁的?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疑问。再看这幅《戴金盔的人》,我们可以得到某些暗示性的东西。这是一张面容较为疲惫、并且还有些苍白的面孔。然而眼神中依然带着某种坚毅和愤世嫉俗。面对周围的环境,他是一个战士。这张画是一个纪念。
  如果我们把这张画还认定为伦勃朗的画作,从技法的使用上,可以将它归为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这正好说明这张画的真正作者是在目睹了画家生活经历上的一系列变故之后画的这件作品。画中人眉弓及眼睛的造型,十分接近伦勃朗的形象。它是这位无名画家有意的表现吗?如果我们把这张画看作是画家对当时荷兰社会意识状况的一个寓言,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在这个面孔上安装了画家令人尊敬的老师的眉眼。而口和鼻,还有苍白的面色都是这位无名画家的尊容。
  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的欣赏口味是反映现实的市民生活的场景,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市民的审美趣味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像伦勃朗这样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画家,必然会被时尚的审美习惯所抛弃,因为他的人物表现总是令人琢磨不透,意义晦暗不明,越来越没有富足的享乐,没有惬意的享受和温暖的阳光,这些要素可都是中产市民阶级最值得向往的东西,在他们看来这个伦勃朗用越来越多的陈腐气,和幽暗不清的画面来腐蚀他们。
  我们再来对《戴金盔的人》做最后的推论,他多位学生中的一位看到自己的老师将会是一位划时代的大师,他已能谙熟老师的表现技巧与画面的情绪控制,但是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着想,他需要去画迎合世风的作品,这使他的心里十分痛苦。割舍不下对艺术的信念,割舍不下对老师的情谊,他必须找到某种象征,来安慰自己的灵魂,于是就诞生了这幅对于伦勃朗自己来说也算是经典的作品。这位佚名的画家没有在这件作品的任何一处留下标志,就此做了一个永久的悬念。
  下面再来看一看真实的伦勃朗的艺术与他的艺术理想:
  1606年的夏天,准确地说这一天是7月15日,在荷兰的莱顿一户磨坊主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日后被世界美术史牢牢记住的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 randt Ha rmenszoon van RUn)。他的家庭本来计划让他到莱顿大学去学习法律,他14岁就被送到预科学习,据说他并不十分地热衷于此,成绩也不是很好,然而他对绘画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先是在莱顿一位铜版画家的画室中断断续续地学习,17岁时又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历史画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学习,进修了短短的6个月时间,便回到莱顿独自作画。
  1627年,21岁的画家与一位画友开设画室招徒作画,在这期间他与这位画友的画风十分接近,如果对伦勃朗艺术熟悉的人就会注意到,从这时起他就绘画自己的肖像画,有铜版画、油画和炭笔素描,其中一个原因是要通过绘画来研究人的表情,观察面部的肌肉变化,另一种假设是画家的日记,因为他一生画了大量的自画像,但是伦勃朗从不在自己的画稿上注上日期,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恐怕是画家需要深入地研究自己。纵观伦勃朗的一生,他的绘画意蕴的神秘和性格的特立独行,除去他非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之外,这与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自我,应该是不无关系!
  伦勃朗从1632年起定居阿姆斯特丹,希望他的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632-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他26时画的委托订件《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为蒂尔普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绘制的群像,突破当时群体肖像画排列成行的呆板程式,以金字塔式的构图,用侧光的表现手法将人物性格和神情处理得典型而又逼真。这件作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于是他的订件纷至沓来,这一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刻画细腻,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画面中的器物也被描绘得闪闪发光,颇得市民阶层的喜爱,于是他有了很好的收入,声誉金钱使他像王侯一样,在拍卖场上出手阔绰,竞拍古代的物品,这从他的作品中有清晰的反映,例如他把自己的母亲打扮成古代的圣徒,把妻子打扮成花神或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在1633年画家凭着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出身名门、年轻漂亮的莎丝吉亚订婚,转年迎娶了新娘,居住在运河边上漂亮的大房子里。然而这一切舒适生活,并没有阻止他在艺术上的进步,或者说他的人生理想不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只为获得物质生活的惬意幸福,他继续向前拓进,以至跑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习惯的前面。
  从流传的资料可以得知,他的艺术在最辉煌的时候遇到了重大的挫折,这就是他画于1642年的《夜巡》,这幅画也是一件委托订件,为国民自卫队成员绘制,据说这样的集体订件,都是平均摊钱的,而伦勃朗将他们的组合作为一个有情节的主题来绘画的,这样就会有不平均的构图,然后委托者与画家之间发生了争议,拒绝接受作品,一直闹到打官司的地步,这一事件也成为伦勃朗声誉滑坡的起点。关于这个说法,经查出自19世纪,距伦勃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二百年,这段时间有关这位画家的记述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伦勃朗的黑暗时期。从大量的著述可以了解到,19世纪的欧洲艺术界才开始重新认识这位艺术的天才,他的绘画也被人们不断地关注、研究和发现。由于对他身世的了解十分有限,就看图说话,从他的作品中的情节来推测他的身世,说他是一个穷小子,吃土豆长大的,后来居然成为罕见的艺术天才(《画室中的自画像》1629年)。
  关于他身世的传闻也渐渐地泛滥起来,说他闹出像《夜巡》一画那样的官司,画家独具的审美意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以查到的事实是,《夜巡》一画在作为国宝收进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之前,一直在国民自卫队所属的建筑物中悬挂,经研究这幅画边缘不知在哪个年代曾遭损坏,后来还被裁切加工过,而且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画面被一层层地涂了厚厚的上光油,以至画面看起来幽暗难辨,被后人称为《夜巡》,其实它原本的名字是《班宁·柯洛队长与十七个民防队员》,如果说这幅画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引发官司以至严重地影响了伦勃朗作为画家的声誉,这幅画还会被人们长久地妥善保管吗?由此看来画家的这则传闻未必真实。不容否认,伦勃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是他用美洲的蜂蜜来调和颜料,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秘方,所以画面看起来充满诱人的魅力。目前的对他艺术的科学研究,再一次打破了这传说的美好,他的绘画就是用普通的熟油调和,这个结果却使人们以更加神秘的心情来看待他的绘画效果。
  对于伦勃朗绘画为什么会失去市场,最可靠的分析应该是他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出神入化的精彩描摹,他要改变手法,并且是坚定无疑地演化改变自己的风格!这种不被认可还反映在他对粗颗粒绘画颜料的选择上,以这样的颜料绘画,可以使人在一定距离上看到画面上光闪闪的效果。他执着于这样做,每每到他这里来订画的主顾,都被拽到较远的地方来看他的画,以致引来顾客的恼怒。
  从伦勃朗晚年的系列自画像中,再也看不到他对猎奇的偏好,更多的是画家内心的独自,笔触也不再以技巧的精湛讲述物质世界的浮光掠影,他用敏锐而松动的用笔,直书心灵的鲜活与震颤,被四百年后的人们所崇敬。特别在他的晚年,画出了现收藏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美术馆的《浪子回头》(1668-1669)这样伟大的作品,艺术家是孤独的,如果人们站在他的这幅画前,仔细品读,真可以理清他的“前世今生”,这个浪子是谁?画家假借一则《圣经》故事,讲述了自己精神的呻吟与回归。
其他文献
如果一个普通的公民不能接近法律,那么一个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又有什么用呢?  ——【英】戴凯恩  1999年夏,英国议会大厦里所有议员都在聆听一份法案,法案的报告人是时任英国上议院(贵族院)议长、司法大臣尔文拉格大法官,该法案被称为《接近正义法》。乍听来,大家对这份法案的内容不会有清晰的了解,但是该法案的内容却是被英国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一项司法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
编译\陆家齐 苏音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莎拉·伍德拉夫、苏菲、弗朗西斯卡——这是梅丽尔电影创作中最好的三个角色。即使她只出演了其中之一,也足以使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的姓名,并登上创作金字塔的巅峰。  ——[俄罗斯]г.克拉斯诺娃    莎拉    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狂风肆虐,汹涌的巨浪撞击着堤岸,散化作无数晶莹的水花,如雨珠般洒落下来。防波堤的尽头,一名女子迎风而立。黑色的斗篷随风摇曳、舒展飞卷。她一动不动、默默地凝视远方,无视咆哮的
泰晤士河蜿蜒流经古老的伦敦。河的东北岸边,静静地坐落着一大片中世纪建筑群,它由数座古堡、古塔楼错落有致地组成,这便是饱经岁月沧桑的伦敦塔了。历史上,伦敦塔曾经充当多种角色,包括要塞、军火库、铸币厂、天文台,甚至作为动物园,《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乔叟当年就曾来到这里看过狮子。不幸的是,伦敦塔也曾作过监狱,而且关押的几乎都是王公贵族和政界、宗教界等方面著名人士。这其中便有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曾
大部分英国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屋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富有“个性”的家,不管是18世纪的壁炉,地方黏土烧制的砖块,还是原汁原味的木材,皆可展现这一效果。他们重视此类建筑细节,因为这些能够使他们时时体味祖先的建筑技巧、品位和生活。  但是,每天在自己的家里或附近的大街上,如果不了解一些建筑的真正内涵,人们就很难洞悉房屋的历史。以下是英国十个经常不为人所知的房屋特点,有助于解析建筑物的过去。    乔治亚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诸种文化中是比较晚出现的一种形态。阿拔斯朝(750年~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其空间范围西起北非西端和西班牙,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里海和高加索山,南达阿拉伯海和亚丁湾。其中,中东是主体区域。阿拉伯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阿拉伯人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因而兼具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农业社会的文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国现代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便是其中之一,酒是他的生活和写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他的日记中有不少喝醉酒的记述,而他的小说中也频繁出现酒的意象,表面上是写酒,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在其中主要起到了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和增强喜剧效果的作用。  写作之余,每当斯坦贝克想放松一下时,就和朋友们一起喝个一醉方休。幸运的是,他的朋友马丁
任璧莲(1955-)是继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后风头最劲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应许之地》、《爱妾》和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典型的美国佬》还入围美国文学三大奖项之一的全国书评小说奖。《爱妾》是任璧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认为开启了其“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爱妾》说的是美国波士顿郊区一个国际化的多种族家庭:1999年,这个家庭的男主人
老师不再受尊重  2013年3月底,瑞典民众向政府提出了《将学校的运营和管理责任由地方团体回归国家的请愿书》,之后瑞典政府报纸《每日新闻报》也刊登了题为《将教职员工的月薪提高1万克朗》的文章。一时间广大民众热烈响应,他们对现行学校制度的疑问和批评也随之喷涌而出。  其实,瑞典学校存在的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很早以前,瑞典中小学教师的离职率就非常高。在哥德堡一所高中,从校长到老师频繁更换。而且,有的老师
这个小镇叫Salem。被译成“萨勒姆”。也有译作“歇冷”的。“歇冷”的名字很好听,有点像当年徐志摩将佛罗伦萨翻译成“翡冷翠”。翡的冷的翠。我猜那一定承载着徐志摩时代的忧伤。不过我宁可将这个小镇称作塞勒姆,因为这几个字和Salem的发音最为接近。于是就塞勒姆,这座马萨诸塞州北部的优雅的小镇。宁静而神秘的,有着古老英国乡村风情的。  塞勒姆在波士顿以北不远的地方。同样在大西洋沿岸的一个港湾里。那港湾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