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西方音乐成型以来,理性与感性这对难以调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种姿态相互对立着,从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无论是哪种理性都一直与感性的入侵进行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斗争。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感性却得到了暂时的调和,这个时期的音乐将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理性;感性;内容;形式;浪漫主义
一、理性与感性的历史演变
“在希腊神话中,音乐有着一种神圣的源头:它的发明者和早期实践者是神和半神,如阿波罗、安菲翁和奥菲欧。”[1]可见,西方音乐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中。在神话故事中,太阳神阿波罗崇尚着理性的艺术,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崇尚着感性的艺术。原来,理性与感性早在神话世界中就已出现。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起,后来占西方音乐主流的宗教音乐便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作为宗教重要传播工具之一的音乐,经历了一个从“思”到“念”,再到“唱”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思想祷告,到后来的诵念经文,再到最后的吟唱《圣经》,极度理性的宗教音乐其实已经在无形当中打开了一扇通向感性的小门,这其中“唱”与“念”的矛盾就体现出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在这之后,这对矛盾冲突不断发展,从最开始的宗教音乐内部转变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脱离了宗教音乐的极端理性范畴,感性的世俗音乐不断壮大,并对宗教音乐产生着威胁。终于,感性的世俗因素渗透进了宗教音乐中,孔杜克图斯(内容与世俗有关,不受礼拜仪式约束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
除音乐的内容以外,原本单一、理性的音乐形式也受到了感性因素的侵入。而在中世纪表现最为突出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则体现在了和声和复调这两种音乐织体身上。理性的复调与感性的和声,从中世纪开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争斗状态。整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思想上压迫着人们。人们为了摆脱由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引发的弊端,决定以文艺复兴运动进行反击。这场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波及到了音乐的领域,它成功地使音乐同文学艺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脱离了宗教束缚的音乐,再次向感性靠拢。紧接着的巴洛克时期是一个连接主调与复调的时期,也是一个连接声乐与器乐的时期。中世纪宗教之所以禁止乐器和主调,就是因为二者有着感性的内在本质。而巴洛克时期对这二者的逐渐重视,又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感性特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大型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意义上的理性有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相信经验、要求与现实生活发生关系,这样一种思想的背后是相信人的理性的巨大作用。”[2]那么,在这种理性思潮影响下的音乐,自然也就朝着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叙述
当人们谈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时,总是会不加思索地将其与“感性和非规整”相联系。当然,这一观点并非不对,它只是概括得过于笼统罢了。这里说的感性实际上是指音乐形式中的感性,然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除了感性的一面,还有理性的一面。那么,音乐内容中的“理性”究竟该如何定义呢?在笔者看来,把抽象、非物象的音符与现实相结合,转换成可描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画面,从而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特征。
这一时期较能体现音乐内容感性的音乐体裁大致有三种,即艺术歌曲、标题音乐以及歌剧。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它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于一体,其内涵丰富,且旋律特别能够抒发诗歌的内容。舒伯特的《魔王》是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而创作的一首歌曲,其歌词内容真实地反映出了处于当时反动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压抑。而另一种能体现内容理性的音乐体裁是标题音乐,它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代表作品,他试图通过该作品宣泄自己现实中的情感。除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基于现实外,该作品内容的情节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点在乐章内附着的文字解说中得以体现。第三种足以体现音乐内容理性的体裁是歌剧,以马斯卡尼的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为例,该作品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以上三种音乐体裁的作品都涉于现实,并且反映社会,如此一来,原本感性的音乐便被提升到了可物象化和概念化的理性水平。
三、音乐形式的感性表达
“浪漫主义音乐是西方理性音乐的最高体现,它既把理性音乐推向高峰,又导致其走向否定——引导出音乐中的非理性。”[3]这里所说的“非理性”,正是形式中的“感性”。
众所周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以其理性、严谨的外在形式而著称。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相比,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形式上就像一匹尽力挣脱束缚的野马,努力摆脱规整形式所带来的束缚。而这一形式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虽以调性音乐为主,但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掉的频繁应用,调性略显含糊;2.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和声的色彩性不断加强;3.配器手法迅速发展,华丽且多变;4.旋律强调抒情性,节奏多变,乐句结构伸缩性大。从以上四点可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无论是在和声、节奏上,还是在乐句的结构或配器上,都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我将从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这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作品来挖掘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形式的感性所在。
(一)个性的旋律
该时期旋律的个性化是感性形式的突出表现,其中以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最为突出。从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知,他所采用的动机大多短小而集中,且对于同一对象有不同层次上的描述。图1-a表现的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互相钦慕,而图1-b则表达了两人在引用药物后而表露出的更为强烈的爱慕。
(二)丰富的和声
而作为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贝多芬,他的部分作品极大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丰富的和声色彩性。在一些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属七和弦各种转位及导七和弦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音乐紧张的力度。此外,不协和的降二级和二级七和弦的运用在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音乐内部的不稳定感。图2是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的片段,调性为c小调,和声依次为Ⅰ-Ⅵ-Ⅱ(七和弦第一转为)-Ⅴ-Ⅰ,二级七和弦的转为运用在此处为音乐增添了一份生机。
(三)多变的调式调性
而调式调性的感性变化则又一次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奏鸣曲的展开部是将音乐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尖锐化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多采用副调与其远关系调的调性对比来显现矛盾,而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理性的音乐形式中是不常见的。如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副部在降E大调上完满终止后,展开部却在C大调上出现;而他的另一部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副部终止于E大调后,不久就在展开部的C大调上进入。
当然,除了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音乐“整体原则的松动”,如多变的节奏、华丽的乐队编配等等。正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对于这种微观细节因素的突出运用,才成就了它那独具个性的、不受束缚的感性形式。
西方音乐中的理性与感性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斗争后,终于在浪漫主义时期达成了某种共识,即内容理性与形式感性的共同存在。从最开始的宗教理性,再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感性因素从未停止过对理性音乐的渗透,也正是由于这一股永不言败的感性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才能在反映现实以及表现情感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9.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
[3]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4]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蓝光喜
[关键词]理性;感性;内容;形式;浪漫主义
一、理性与感性的历史演变
“在希腊神话中,音乐有着一种神圣的源头:它的发明者和早期实践者是神和半神,如阿波罗、安菲翁和奥菲欧。”[1]可见,西方音乐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中。在神话故事中,太阳神阿波罗崇尚着理性的艺术,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崇尚着感性的艺术。原来,理性与感性早在神话世界中就已出现。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起,后来占西方音乐主流的宗教音乐便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作为宗教重要传播工具之一的音乐,经历了一个从“思”到“念”,再到“唱”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思想祷告,到后来的诵念经文,再到最后的吟唱《圣经》,极度理性的宗教音乐其实已经在无形当中打开了一扇通向感性的小门,这其中“唱”与“念”的矛盾就体现出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在这之后,这对矛盾冲突不断发展,从最开始的宗教音乐内部转变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脱离了宗教音乐的极端理性范畴,感性的世俗音乐不断壮大,并对宗教音乐产生着威胁。终于,感性的世俗因素渗透进了宗教音乐中,孔杜克图斯(内容与世俗有关,不受礼拜仪式约束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
除音乐的内容以外,原本单一、理性的音乐形式也受到了感性因素的侵入。而在中世纪表现最为突出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则体现在了和声和复调这两种音乐织体身上。理性的复调与感性的和声,从中世纪开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争斗状态。整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思想上压迫着人们。人们为了摆脱由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引发的弊端,决定以文艺复兴运动进行反击。这场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波及到了音乐的领域,它成功地使音乐同文学艺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脱离了宗教束缚的音乐,再次向感性靠拢。紧接着的巴洛克时期是一个连接主调与复调的时期,也是一个连接声乐与器乐的时期。中世纪宗教之所以禁止乐器和主调,就是因为二者有着感性的内在本质。而巴洛克时期对这二者的逐渐重视,又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感性特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大型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意义上的理性有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相信经验、要求与现实生活发生关系,这样一种思想的背后是相信人的理性的巨大作用。”[2]那么,在这种理性思潮影响下的音乐,自然也就朝着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叙述
当人们谈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时,总是会不加思索地将其与“感性和非规整”相联系。当然,这一观点并非不对,它只是概括得过于笼统罢了。这里说的感性实际上是指音乐形式中的感性,然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除了感性的一面,还有理性的一面。那么,音乐内容中的“理性”究竟该如何定义呢?在笔者看来,把抽象、非物象的音符与现实相结合,转换成可描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画面,从而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特征。
这一时期较能体现音乐内容感性的音乐体裁大致有三种,即艺术歌曲、标题音乐以及歌剧。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它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于一体,其内涵丰富,且旋律特别能够抒发诗歌的内容。舒伯特的《魔王》是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而创作的一首歌曲,其歌词内容真实地反映出了处于当时反动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压抑。而另一种能体现内容理性的音乐体裁是标题音乐,它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代表作品,他试图通过该作品宣泄自己现实中的情感。除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基于现实外,该作品内容的情节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点在乐章内附着的文字解说中得以体现。第三种足以体现音乐内容理性的体裁是歌剧,以马斯卡尼的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为例,该作品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以上三种音乐体裁的作品都涉于现实,并且反映社会,如此一来,原本感性的音乐便被提升到了可物象化和概念化的理性水平。
三、音乐形式的感性表达
“浪漫主义音乐是西方理性音乐的最高体现,它既把理性音乐推向高峰,又导致其走向否定——引导出音乐中的非理性。”[3]这里所说的“非理性”,正是形式中的“感性”。
众所周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以其理性、严谨的外在形式而著称。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相比,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形式上就像一匹尽力挣脱束缚的野马,努力摆脱规整形式所带来的束缚。而这一形式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虽以调性音乐为主,但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掉的频繁应用,调性略显含糊;2.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和声的色彩性不断加强;3.配器手法迅速发展,华丽且多变;4.旋律强调抒情性,节奏多变,乐句结构伸缩性大。从以上四点可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无论是在和声、节奏上,还是在乐句的结构或配器上,都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我将从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这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作品来挖掘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形式的感性所在。
(一)个性的旋律
该时期旋律的个性化是感性形式的突出表现,其中以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最为突出。从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知,他所采用的动机大多短小而集中,且对于同一对象有不同层次上的描述。图1-a表现的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互相钦慕,而图1-b则表达了两人在引用药物后而表露出的更为强烈的爱慕。
(二)丰富的和声
而作为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贝多芬,他的部分作品极大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丰富的和声色彩性。在一些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属七和弦各种转位及导七和弦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音乐紧张的力度。此外,不协和的降二级和二级七和弦的运用在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音乐内部的不稳定感。图2是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的片段,调性为c小调,和声依次为Ⅰ-Ⅵ-Ⅱ(七和弦第一转为)-Ⅴ-Ⅰ,二级七和弦的转为运用在此处为音乐增添了一份生机。
(三)多变的调式调性
而调式调性的感性变化则又一次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奏鸣曲的展开部是将音乐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尖锐化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多采用副调与其远关系调的调性对比来显现矛盾,而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理性的音乐形式中是不常见的。如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副部在降E大调上完满终止后,展开部却在C大调上出现;而他的另一部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副部终止于E大调后,不久就在展开部的C大调上进入。
当然,除了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音乐“整体原则的松动”,如多变的节奏、华丽的乐队编配等等。正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对于这种微观细节因素的突出运用,才成就了它那独具个性的、不受束缚的感性形式。
西方音乐中的理性与感性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斗争后,终于在浪漫主义时期达成了某种共识,即内容理性与形式感性的共同存在。从最开始的宗教理性,再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感性因素从未停止过对理性音乐的渗透,也正是由于这一股永不言败的感性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才能在反映现实以及表现情感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9.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
[3]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4]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