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版本教材编排“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比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是初中物理的经典实验之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将其列入20个学生必做实验.为了对这个实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搜集了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目前在全国使用的六种版本初中物理教材,分别为: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北师大版、沪粤版.针对这些教材在编排方式上的异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到相对合理的编排模式,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启迪.
  1 《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解读
  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解读: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之一,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了解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六种版本教材编排“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内容的比较
  六种版本教材编排“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内容的比较如表1所示.
  3 六种版本教材编排“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内容的分析
  3.1 人教版、沪科版、教科版、沪粤版利用了常规实验方法
  常规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人教版没有设置用光屏承接虚像,缺少探究虚像的实验过程,对虚像的概念和特点印象不深.
  沪科版只设计了一次实验,很容易给学生传递只需要做一次实验即可得出结论的错误信息,应设置多次实验.
  沪粤版和沪科版没有提供实验记录表格,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刚接触物理的8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为了突出实验重点,教材最好提供实验记录表格.
  教科版虽然也采用了常规实验方法,但是教材先让学生做“平面镜找像”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的像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若用平面镜做实验不能确定像的位置.然后以同学间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通过对比平面镜与玻璃板成像情况,明确了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从而确立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讨论“平面镜找像”这一环节的活动看似多余,实则效果甚佳,学生在确定像的位置的过程中,领悟到实验中不用“镜子”而用“玻璃板”的道理,同时渗透了“替代”的研究思想,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3.2 苏科版对常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常规实验方法虽简单易行,但有以下缺点:蜡烛摆放不方便、不稳定、容易倾倒;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点燃蜡烛,有火存在,不安全;烛烟熏人,烛泪污染桌面,每次实验结束后实验室内便充满了非常难闻的气味、烛泪滴满桌面;蜡烛消耗多且不能重复利用,浪费资源.
  苏科版在器材上有所创新,如图2所示.利用茶色玻璃代替普通玻璃板使虚像更清晰,增大了可见度,减小了实验误差;利用棋子代替蜡烛省去了点燃的麻烦,实验更方便、更安全、更节能环保;利用方格纸代替原实验用的大白纸,学生不用尺量就能清晰、快速地观察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像物对称性一目了然,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得到规律.
  3.3 北师大版让学生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首先利用“一支蜡烛放在平面镜前”的图片引出问题和猜想:若使蜡烛离平面镜的距离变远,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如何变化?镜子里的像的大小与蜡烛离镜面的远近有关吗?镜子里的像与蜡烛左右关系一致吗?然后引导学生制定计划: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什么办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最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设计思路和实验结论.
  教材允许学生任选器材和方法,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空间,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法不可能都与常规方法(玻璃板、蜡烛)一致,这应是科学探究的精髓所在,也就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北师大版教材在本实验中做了有益探索,真正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很难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和点拨.
  4 思考与启示
  4.1 关于虚像难点的突破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人教版没有采取实验的方法体验虚像,而是借助光路图给出虚像的概念和成像原理;北师大版没有虚像的任何实验;沪科版、苏科版、沪粤版采取用白纸承接虚像的方法,通过视觉感知虚像;教科版采取用“平面镜找像→手摸烛火→用纸带模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的方法,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虚像和成像原理,教科版用三个“活动”来突破难点的做法值得借鉴.
  4.2 探究像的“正倒”、“左右”问题
  我们知道,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但是沪科版让学生探究像与物的正倒关系、北师大版让学生探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编者的意思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像”、“像与物左右相反”.但是像的正立、倒立是像相对于物体而言,是一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凭生活经验的正立、倒立.对于像与物左右相反,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很容易混淆,还不如“像与物对称”使用起来方便.为了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究主要内容,确保实验探究质量,对于像的“正倒”、“左右”等次要问题不应该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笔者有意查阅了这六种版本的旧版教材,发现仅有苏科旧版探究了“左右”问题,但苏科新版中去掉了探究“左右”的问题;沪科旧版和北师大旧版并没有探究“正倒”、“左右”问题,但在新版中增加了这两个问题,不知各位编辑是如何考虑的?
  4.3 如何确定像与物的大小
  除北师大版自选器材外,其他五种版本教材均在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物体(蜡烛或棋子),一个作为成像物体,另一个代替成的像.在比较像与物体大小关系的环节中,缺少预设就已经生成“像与物大小相等”,学生不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这个结论的.不如采用以下实验:在玻璃板的一侧将若干个象棋子竖直叠放作为成像物体,可以看到这些象棋子的像;在玻璃板另一侧也竖直叠放象棋子,直至和像完全重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玻璃板的两侧只有叠放的象棋子的个数相同时才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样设计既增加了知识生成的环节,增强了可信度,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其他文献
“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物理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强调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强调探究方法的摸索、积累和运用,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教学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伽利略在寻找落体运动规律时,遵循“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的信念,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提出了:物体下落的过程是一个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假说,并巧妙地借用由此假说出发推出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进行了间接验证,从而寻找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  但据物理学史上介绍,伽利略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提出这样的数学模型的.伽利略起先假设的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下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有趣易懂,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要积极探究能
物理电学是物理教学中比较重要而且学生也感觉到很困难的一个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感觉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从而更没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来亲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电学知识.电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探索,学生往往认为这些知识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各种读数问题一直是学生们的难题,主要是由于教学仪器的多种多样,且各种读数的规则标准不同,使得同学们极容易混淆.由于没有严格的规范等级读数原则,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对高中生的高考备战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文主要阐述各种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1 高中物理常见的仪器分类  1.1 高中物理仪器根据读数原则分类  按不同的读数要求可分为可估读和不可估读两种.不可估读仪器包括:游标卡
摩擦力的处理,关乎到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摩擦力的处理方式展开讨论,并通过四种方式巧妙展示摩擦力的处理问题.希望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对比,向老师和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使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更加精彩.  1 减小摩擦力  实验设计如图1.  第一,因为摩擦力的存在,使我们在计算物体的合力的时候很不方便,所以采用了一种叫气垫导轨的仪器,来减少摩擦,给学生简单介绍气垫导轨的工作原理.第
笔者剖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各种实验,我们可以从实验的种类、目的、价值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它们可优化的空间,通过实践和研究不断优化其价值.  1 丰富实验,让实验引领学生的兴趣与智慧  1.1 丰富导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不仅仅服务于教学目的的达成,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与验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开展服务于新课的导入.一方面是通过导入实验切入教学主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课程资源作为我国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完善,人们对课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室资源的作用甚大,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想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的功能,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 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充分利用实验室中废弃的或者学生身边的随手可取的物品和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
物理学科以实验作为基础,实验在物理教学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无法得到全面培养.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意义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的生活中物理知识随处可见,这也体现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