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KL-6预测肺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风险的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前后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改变在预测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中的意义。

方法

对87例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Ⅰ~Ⅲ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严格随访,动态观察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血清中K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其在预测或早期诊断RP的作用。

结果

87例肺癌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发现有13例被诊断为并发≥2级RP。该13例患者和74例0~1级RP患者在放疗前血清KL-6平均水平分别为(247±105.44)和(209±71.09)U/ml,≥2级RP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内血清KL-6最高水平达(456±202.84)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达(2.01±1.04)倍;而0~1级RP患者放疗3个月内KL-6最高水平为(222±80.42)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为(1.13±0.60)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而血清TGF-β1与LDH在放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对放疗后与放疗前血清KL-6比值升高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以1.435为临界值,血清KL-6比值升高诊断≥2级RP的敏感性为0.923%,特异性为0.85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L-6比值升高(OR=12.886,95%CI=3.372~49.247,P=0.002)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放疗过程中血清KL-6比值升高≥1.435倍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相关,可作为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不同放疗剂量短期疗效差异及耐受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放疗剂量分为46和50 Gy两组,同步化疗方案以卡培他滨为基础,<75岁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联合奥沙利铂,所有患者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结果共有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46 Gy放疗剂量治疗61
目的利用金属伪影去除技术去除基于12 bit和16 bit CT图像中金属植入物伪影,分析其对图像CT值分布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将金属棒插入模体中,CT扫描得到12和16 bit原始CT图像,运用归一化伪影去除法(NMAR)分别对所得到的原始CT图像进行去伪影处理,得到NMAR修正后图像。临床中选取人工股骨头患者CT图像,对其进行同样处理。比较分析各图像伪影去除前后CT值分布。在放疗计划系统
目的分析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病例在离线自适应放疗(off-line ART)中靶区的外扩边界及其剂量学参数。方法选取50例宫颈癌病例,采用随机配对法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每周行2次锥形束CT(CBCT)扫描,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左右(LR)、前后(AP)与头脚(CC)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利用靶区外放边界公式计算新的临床靶区体积(CTV)-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扩边界。同时
目的探索早期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计划设计过程中降低颈部皮肤受照剂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17例已接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早期鼻咽癌病例,将各病例颈部外轮廓内缩3 mm生成新的组织器官即颈部皮肤组织,同时清除各靶区与颈部皮肤组织的交叉部分;针对上述处理过的病例进行两组计划设计,常规(TP)组按照常规计划方法进行螺旋断层放疗计划设计;新计划(NP)组是将颈部皮肤组
目的通过仿真胸部体模研究胸部能谱CT不同方案成像模式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及主观评分对比,获得最佳能谱扫描参数。方法对仿真胸部体模分别进行常规胸部CT扫描以及3种不同扫描方式的能谱CT成像。3种能谱模式为宝石能谱CT(GSI)Assist模式(方案A)、管电流平均值时的GSI模式(方案B)及管电流最大值时的GSI模式(方案C)。所有扫描方式分别在噪声指数(NI)=9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