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标准制定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能进行园林植物生产和应用是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植物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及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植物识别和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設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JYZD201307)。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质量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行业现有工作岗位需要并为以后的再教育再发展创造条件。高职课程标准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了规定,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描述[1];高职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课程标准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和核心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标准建设为依据,阐述了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1、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而这些部门的各岗位工作内容均与园林植物学课程密切相关。园林绿化部门的各岗位及技术人员要实现植物配置时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定植生活率,必须要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并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并在园林设计中熟练运用当地常用植物材料;而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的各类岗位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知识,园林植物生长与土壤、气候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植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制定合理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制度,加速园林植物的繁殖[2]。因此,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能进行园林植物生产和应用就成为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园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标准建设。园林植物学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植物的基本构造,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的繁殖习性。本课程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及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识别和园林植物生产与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2、《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本门课程标准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和评价建议,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做了规定(图1),由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的划分和描述,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图1 《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2.1 学习领域课程定位—确定植物学课程定位、任务与目标
  2.1.1 课程定位和任务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导课程主要是《土壤肥料》,后续课程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3],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见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任务: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学习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1.2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植物学理论课学习使学生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水平理解植物体的结构特征,掌握各器官的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生殖规律;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种子植物,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植物学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2.2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
  《植物学》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第一学期开设,60学时,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表1 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一览表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明确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构造发育及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掌握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基本能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花、果实的各种类型。
  能掌握植物物候观测和冬态观察的各种方法。
  会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鉴定 ;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外出时能够细致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植物识别。 能够准确描述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
  能够将待鉴定的植物分类到科。
  能够准确识别常见植物200余种。
  具备对常见植物的特征及生物学习性、分布及分类的掌控能力;
  具备独立识别及编制植物检索表的能力;   具备进行植物根、茎和叶的解剖能力,了解根、茎、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守时、诚信、规范、责任等方面的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2.3学习情境划分—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
  《植物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园林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岗位任务来选取。确定课程内容之前教研室任课教师需要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该课程所在的行业对应的行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后续课程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考虑到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根据需要课程内容分了7个教学模块60个课时:细胞和组织识别、种子和幼苗、植物的營养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分类和进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每个模块中都提出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及学时,(见表2)。
  表2 《植物学》课程内容
  学习情境/ 项目 项目/任务 学习内容 建议学时
  细胞与组织识别
  (8学时) 1-1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4
  1-2 植物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的观察、洋葱细胞有有丝分裂观察 2
  1-3 植物组织结构 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等各种组织细胞特征观察 2
  种子和幼苗(2學时) 种子的结构和幼苗类型 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和单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结构以及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幼苗类型 2
  植物营养器官
  (14学时)
  1-1 根的生长和发育 根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1-2茎的生长和发育 茎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6
  1-3叶的生长和发育 叶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植物生殖器官
  (14学时)
  1-1 花的发生与组成 花芽的分化、花的组成、花的结构特点、花程式和花图式及花序 4
  1-2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与构造 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花药的寿命 2
  1-3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与构造 胚珠和胚囊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 2
  1-4 开花、传粉与受精 各种植物开花、传粉习性以及受精作用的选择性 2
  1-5 种子与果实 种子的发育以及各部分的来源、果实的形成、类型以及果实与种子的传播 4
  植物的分类与进化
  (8学时)
  1-1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 4
  1-2植物界基本类群 通过调差走访泰州及周边地区的花鸟市场,对常见蕨类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将进行观察。 4
  被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8学时)
  1-1双子叶植物主要科 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木兰科、十字花科、山茶科等的识别 4
  1-2 单子叶植物主要科 单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百合、禾本科、棕榈科科等的识别 4
  裸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6学时) 裸子植物主要科 裸子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识别各科植物的要点和代表植物的特征 6
  3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
  3.1.教学模式建议
  采用启发式教学、自学指导法教学、角色转换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针对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室内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做好课堂设计,以问题、任务、项目等驱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主体。
  3.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4],本课程主要采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学边做,教师在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3.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操作能力、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为考核要素,以学习阶段、学习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宝军.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2):55-58.
  [2]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4):78-79.
  [3] 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9):110-111.
  [12] 龚维,张荣京,谢建光,郝刚.以兴趣培养为核心的植物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21-22.
  作者简介:吴红(1979-),女,汉族,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科技系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和科研。
  *通讯作者:张成霞(1974-),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和草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技术和理性力量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两重性日益凸显.在技术理性和非恐怖的经济协作力量的操纵下,人往往丧失其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维度,从现存世界的反抗
患者 ,女 ,2 6岁。产后 30天 (为产褥期 )。婴儿为头胎、足月、顺产、新发接生一健康男婴。在此期间该产妇以卧床休息为主 ,自觉食欲不振 ,胃部胀满不适嗳气。经妇产科专科医
7月17日,全区人社系统年中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代表首先于16日观摩自治区人民医院、武鸣县中医院社保“一卡通”现场和广西第二届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武鸣赛区比赛。在工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形式繁多的网络服务充斥于市场,而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就最有代表性.虚拟财产作为一种产生于网络游戏、依存于互联网虚拟空间的
摘要: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一般策略和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时空,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9-01  一、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
微博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它的产生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的获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很多侵权问题,著作权侵权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类.本文在论述微博著作权存
肛痔瘘术后癃闭临床常见,西医用抗生素和导尿治疗,但导尿易致尿道损伤及逆行感染.笔者用沉香四磨汤加味治疗本病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
通常来说,企业人力资源评估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人力资源业务评估、人力资源内部关系评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定位评估。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评估工作集中在业务评估层面,如:招聘渠道选取是否合理,人员测评手段是否得当,薪酬政策的激励导向是否正确,劳动用工政策是否存在风险等。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工作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人力资源组织的角色分工及作用机制这一基础性要素出发,来深入开展优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