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童话教学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往往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主要表现手法,也常常通过幻想塑造出不同艺术形态,因此成为儿童最爱阅读的文学样式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集中在低中年段,教学中如果能彰显童话文体的优势,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实现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圆融。
  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各种不同文学体裁承载的意义,忽略语文课承载的东西,没有关注“童话”的特点,更没有品味语言的趣味。我认为童话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从教学角度看,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呈现一条清晰的故事脉络,如同给孩子一张寻宝图。有了它,孩子才能进入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进而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因此,低段童话教学应依故事之序展开教学,并充分利用课前引入、初读检测、复习巩固等环节凸显故事情节,加深孩子对故事的记忆。
  1.初读故事,感知情节。
  低年级孩子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即对儿童而言,听故事比读故事,更容易发挥想象,从而理解内容。因此,低段童话教学应多采用教师范读帮助孩子整体感知故事。其次,低年级的童话课文大多配有连环插图。一幅幅插图再现了文字描述的场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孩子初感故事内容,例如,《北风和小鱼》一课配有三幅图,每幅对应一个自然段。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让孩子根据画面猜猜课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让学生借助插图读通课文。有了插图这个桥梁,孩子很快就能读懂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人或者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指导学生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故事的过程,以便通过复述这一重点训练、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启迪思考与想象,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2.提炼大纲,明晰故事。
  对故事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故事大纲的提炼。让孩子在脑中构建起一个明晰的情节图式,便于后面学习故事细部。如借助板书理顺序:利用板书,采用贴一贴、排顺序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孩子理清故事线索。另外,童话中类似的情节往往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加以描述,作者利用这种反复重现中的微妙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则童话看似很长,但是几处情节结构基本相似,很多词语只有细微的变化,作者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推动情节发展,再现老太婆贪婪、残忍的丑恶形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情节发展线索。
  3.复述表达,理解故事。
  童话的语言浅显、口语化,故事的结构具有复现的特征。因此,学完课文后,应鼓励孩子复述故事,在复述中内化语言、训练能力,同时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复述可以直接叙述,也可以转述,如学完《猴子种果树》后,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情节的复现特征,直接讲故事,也可以换成第一人称讲故事。后者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讲述,孩子就可能经历人物的心路旅程。这样既训练复述能力和语言转化能力,加深对故事的记忆,又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演绎,以及对故事主题的同化。
  二、凸显故事主人公的形象
  童话中的人物具有“典型化”特征,这些人物可以是自然界的任意事物,它们个性鲜明、无所不能,寄托着儿童探究世界、征服世界的愿望。低段童话教学应充分挖掘文本中那些能丰富人物形象的词句或空白,借助想象、朗读等手段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
  1.通过想象,使形象丰满。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教学这些童话故事时,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融入童话故事的意境,走进童话人物的心灵。如何帮助孩子把握形象?最关键的是“想象”,因为儿童擅长以想象的方式把握文本,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细读文本,或糅合字词教学,或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孩子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一年级学生来说,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画面需要用一些具体直观的图画、剪贴画、影视片呈现出来。我们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让童话中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
  引导学生幻想和想象还有一种不可忽略的方法,那就是依据原文续编、扩编故事。一篇优秀的童话都不会在结尾处画上句号,意犹未尽几乎是每一篇童话的特色,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想象的机会。比如,学了《想飞的乌龟》以后引导学生想象:下次乌龟上天时,会采用什么方法呢?再以《丑小鸭》为例,在丑小鸭离开家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给鸭妈妈留一封告别信;在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他又给鸭妈妈写了一封报喜信。在写信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丑小鸭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如此,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变得生动可感。
  2.借助朗读,让形象鲜活。
  朗读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童话语言口语化,故事内容儿童化,读来朗朗上口,极富童趣。因此,低段童话教学应充分指导孩子投入情感,读好课文。朗读,尤其是表情朗读,或者表演朗读,很容易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故事情景,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高兴着对方的欢喜,痛苦着对方的哀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什么时候自由读,什么时候指名读,什么时候齐读,或者分角色读、表演读、配音读、提示读等,让学生不时处于亢奋状态,很有兴趣参与到朗读中。如《丑小鸭》这课中有这么一段话: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鸡公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独,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一位教师教学这段时处理得很好。她采用的是“回声”朗读法。什么是回声朗读法呢?就是老师读完每句话后,学生跟着把这句话中最后几个字重复一遍。这段话中重复的刚好是这几个重点词:疼爱他、欺负他、咬他、啄他、讨厌他。通过这种形式的读,把丑小鸭可怜、受人排挤的境地予以强调。且读的形式新颖,既像歌唱中的重复,又像山谷中的回音,趣味十足。
  三、从正面角度引领孩子成长
  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的收获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还应通过学习童话故事学会思考。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外,还应教会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如学习《青蛙看海》,除了使学生感受到文中的青蛙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可以通过全班交流、课后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懂得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确立正确且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促进学生领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同样快乐”的真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童话中的生活,在明理的过程中感念生活中的童话。童话故事多用正面的形象,寄托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但也不乏一些“反面”人物,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中的小灰兔,《两只小狮子》中的“懒”狮子等。教学中,教师在用心丰满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慎做对“反面”人物的排斥与批判。因为那些小动物身上的小毛病正是一些孩子身上的小缺点。我们应力求发现每个人物的可爱之处,宽容他们的不足,才能保护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具体在教学中,老师应在凸显小白兔勤劳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小灰兔是有点小贪吃,但它有礼貌,又爱帮助人。在凸显小狮子的勤奋刻苦之后,给予“懒”狮子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孩子续编“他听了妈妈的话后改过自新”的故事。童话教学应注重从感性、正面的角度引领学生,让“真、善、美”的形象进驻儿童的精神世界,从此指引他们的言行,完善他们的品格,起到无痕的教育作用。
  总之,童话教学应在抓住语文教学之本的基础上,心存一份对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呵护,对儿童文学原生价值的敬畏。用有趣的故事、可爱的形象正面引导,从而让孩子从喜爱童话开始,迈向语文学习的幸福之路。
其他文献
无形体病和埃立克体病都是新发的且呈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都属于无形体科立克次体目,均为严格的胞内寄生菌,主要由蜱叮咬传播。鼠类、反刍动物以及人类都可以成为其宿
H5亚型禽流感(Avain influenza, AI)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疫苗免疫。由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ain influenza virus,AIV)容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在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语文2011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各项任务,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进鲜活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生字词掌握的多少,做很多机械重复的活动。笔者认为,要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需要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应怎样进行变革和探索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首先,在教学中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
摘 要: 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很少,因为以往人们比较注重研究教师是“怎样教”的。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基本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同时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摘 要: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读”的渐进,那么,学生朗读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不可估价的作用。  关键词: 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