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两部作品都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啊,拓荒者!》中被称为“疯老头”的艾弗(Ivan)和《冷山》中“自然的隐士”—羊婆婆(theGoat-woman),他们尊重自然、热爱和信任自然,其行为具有浓厚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其行为带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伦理
引言:美国作家薇拉.凯瑟(WillaCather,1873-1947)擅长以深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抒情手法描写十九世纪末美国中西部边疆的乡村气息。1913年发表的《啊,拓荒者!》是其最具代表的一部作品,其中塑造的“疯老头”艾弗,作者对此人物着墨不多,却因其身上携带浓厚的自然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Frazier)作为美国当代作家,第一部小说《冷山》,以美国山区为依托,因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中被称为“自然的隐士”—羊婆婆,长期生活在自然中,是典型的自然人。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本文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两个“自然人”的生态思想,以期对文本有新的阐释。
一.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类从自然的索取程度加重,现实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为了让人类拥有忧患意识,建立一种生态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强调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识,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应运而生。它聚焦于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将伦理关怀的范围由人向自然界扩张,对自然自身的价值与权力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生态伦理的宗旨是调节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但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于立新,2007:389)。因为人类是作为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和自然处于平等地位,都是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份子,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啊,拓荒者!》中被称为“疯子”的艾弗和《冷山》中“自然中的隐士”--羊婆婆,他们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拥有浓厚的自然生态意识,更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实践者和捍卫者。
二.两“自然之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啊,拓荒者!》中的“疯老头”艾弗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对自然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之情。艾弗的住处是在“土坝的山坡上挖着一道门和一扇窗[……]甚至蜷曲的草丛里也没有踩出任何路。要不是有一个从土里伸出来的生锈的烟囱,你可能从艾弗住的屋顶上走过也想象不到这里会有人烟”(2010:19)。艾弗的住处是在村外的野地里,很少有人烟的出没,恰如其分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艾弗对自己的住处非常满足。在这片野地里,他的满足感来自于自然的宁静与纯粹,远离了嘈杂无序的生活。小埃米尔也认为艾弗居住的窑洞是很高级的住房,“这窑洞和艾弗都有这令人愉快的不寻常之处”(2010:22)。这种令人愉快的感觉或许来自于艾弗及其住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感。
在艾弗的池塘边时常会有鸟栖息在那里,但是他不会伤害它们的,“他们飞到那里,不受任何打扰。或许我还会撒些玉米粒。他们告诉了其他鸟,第二年更多的鸟飞来了。”(2010:22)他给这些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并精心照顾它们。显然这位孤独的老人已经将这些鸟儿视为自己的伙伴甚至自己的孩子。亚历山德拉家的马生病时,“他拍抚着母马就像拍着小猫一样[……],但他一直轻拍着马,好像自己也很疼似的哼哼着,然后说:‘好了,妹子,舒服点了,好些了吧!’”(2010:18)艾弗用亲人的口吻称呼母马为“妹子”,显示出他以平等的思想对待动物,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生态伦理思想所提倡的。
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吸取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深刻反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冷山》中为主人公英曼(Inman)疗伤的羊婆婆被喻为“自然的隐士”。她的婚姻是不幸的,“离开一个‘黄头发’小子,嫁给残暴的丈夫,却仍痴迷旧情”(2008:113),所以她选择了逃离人世,与自然为伴,以此来忘却痛苦和孤独。在她看来,自然是可以治愈伤痕,缓解痛苦的。她的住处与艾弗一样,远离喧嚣的现代人,位于峡谷之上,周围群山连绵不断,与自然合二为一。她独自生活在深山野林中,养了许多羊,这些羊和艾弗的鸟一样是羊婆婆的伙伴,忘却孤独和痛苦的朋友。施韦泽(Schweitzer)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主张,“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施韦泽,1992:9)。她抚摸着山羊像抚摸自己的孩子,那是对一个生灵的爱抚,在她的日记里也有许多山羊的图画,显然这些山羊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体验到了每个生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支撑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感悟。她通晓自然界的奥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自然中采取草药治病疗伤,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在这个远离人类的世外桃源,她的这种适应力和生存本能是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信任。和自然相处的生活对于羊婆婆来说已经将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们人类不再是自然的统治者或征服者,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正如生态伦理所着重强调的:“大自然——包括人类、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物共同体的平等一员”。(陈春生,2010:45)。
无论是《啊,拓荒者!》中的艾弗还是《冷山》中的羊婆婆,他们都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在这一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我们人类同其他物质形态一样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普通一员。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结语:生态伦理是总结和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折射,这种批评方式“把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由原有的人类的范围扩大到非人类生命或整个自然界”(于立新,2007:389),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中的两个“自然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伦理的思想,反观我们人类现今所处的生态环境,更应以生态伦理的尺度自觉的担负起对生态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Albert Schweitzer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Catherine Buchanan著,王怡(译).《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冷山》.天津:天津科技译出版公司,2008.
[3] 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3(2010):45-50.
[4] 于立新.“美国生态文学、环境伦理与生态经济”,商场现代化,35(2007):389.
[5] 张琼、叶旭军译.《啊,拓荒者!》.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伦理
引言:美国作家薇拉.凯瑟(WillaCather,1873-1947)擅长以深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抒情手法描写十九世纪末美国中西部边疆的乡村气息。1913年发表的《啊,拓荒者!》是其最具代表的一部作品,其中塑造的“疯老头”艾弗,作者对此人物着墨不多,却因其身上携带浓厚的自然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Frazier)作为美国当代作家,第一部小说《冷山》,以美国山区为依托,因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中被称为“自然的隐士”—羊婆婆,长期生活在自然中,是典型的自然人。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本文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两个“自然人”的生态思想,以期对文本有新的阐释。
一.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类从自然的索取程度加重,现实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为了让人类拥有忧患意识,建立一种生态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强调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识,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应运而生。它聚焦于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将伦理关怀的范围由人向自然界扩张,对自然自身的价值与权力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生态伦理的宗旨是调节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但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于立新,2007:389)。因为人类是作为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和自然处于平等地位,都是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份子,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啊,拓荒者!》中被称为“疯子”的艾弗和《冷山》中“自然中的隐士”--羊婆婆,他们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拥有浓厚的自然生态意识,更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实践者和捍卫者。
二.两“自然之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啊,拓荒者!》中的“疯老头”艾弗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对自然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之情。艾弗的住处是在“土坝的山坡上挖着一道门和一扇窗[……]甚至蜷曲的草丛里也没有踩出任何路。要不是有一个从土里伸出来的生锈的烟囱,你可能从艾弗住的屋顶上走过也想象不到这里会有人烟”(2010:19)。艾弗的住处是在村外的野地里,很少有人烟的出没,恰如其分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艾弗对自己的住处非常满足。在这片野地里,他的满足感来自于自然的宁静与纯粹,远离了嘈杂无序的生活。小埃米尔也认为艾弗居住的窑洞是很高级的住房,“这窑洞和艾弗都有这令人愉快的不寻常之处”(2010:22)。这种令人愉快的感觉或许来自于艾弗及其住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感。
在艾弗的池塘边时常会有鸟栖息在那里,但是他不会伤害它们的,“他们飞到那里,不受任何打扰。或许我还会撒些玉米粒。他们告诉了其他鸟,第二年更多的鸟飞来了。”(2010:22)他给这些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并精心照顾它们。显然这位孤独的老人已经将这些鸟儿视为自己的伙伴甚至自己的孩子。亚历山德拉家的马生病时,“他拍抚着母马就像拍着小猫一样[……],但他一直轻拍着马,好像自己也很疼似的哼哼着,然后说:‘好了,妹子,舒服点了,好些了吧!’”(2010:18)艾弗用亲人的口吻称呼母马为“妹子”,显示出他以平等的思想对待动物,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是生态伦理思想所提倡的。
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吸取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深刻反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冷山》中为主人公英曼(Inman)疗伤的羊婆婆被喻为“自然的隐士”。她的婚姻是不幸的,“离开一个‘黄头发’小子,嫁给残暴的丈夫,却仍痴迷旧情”(2008:113),所以她选择了逃离人世,与自然为伴,以此来忘却痛苦和孤独。在她看来,自然是可以治愈伤痕,缓解痛苦的。她的住处与艾弗一样,远离喧嚣的现代人,位于峡谷之上,周围群山连绵不断,与自然合二为一。她独自生活在深山野林中,养了许多羊,这些羊和艾弗的鸟一样是羊婆婆的伙伴,忘却孤独和痛苦的朋友。施韦泽(Schweitzer)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主张,“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施韦泽,1992:9)。她抚摸着山羊像抚摸自己的孩子,那是对一个生灵的爱抚,在她的日记里也有许多山羊的图画,显然这些山羊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体验到了每个生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支撑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感悟。她通晓自然界的奥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自然中采取草药治病疗伤,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在这个远离人类的世外桃源,她的这种适应力和生存本能是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信任。和自然相处的生活对于羊婆婆来说已经将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我们人类不再是自然的统治者或征服者,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正如生态伦理所着重强调的:“大自然——包括人类、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物共同体的平等一员”。(陈春生,2010:45)。
无论是《啊,拓荒者!》中的艾弗还是《冷山》中的羊婆婆,他们都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在这一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我们人类同其他物质形态一样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普通一员。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结语:生态伦理是总结和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折射,这种批评方式“把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由原有的人类的范围扩大到非人类生命或整个自然界”(于立新,2007:389),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中的两个“自然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伦理的思想,反观我们人类现今所处的生态环境,更应以生态伦理的尺度自觉的担负起对生态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Albert Schweitzer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Catherine Buchanan著,王怡(译).《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冷山》.天津:天津科技译出版公司,2008.
[3] 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3(2010):45-50.
[4] 于立新.“美国生态文学、环境伦理与生态经济”,商场现代化,35(2007):389.
[5] 张琼、叶旭军译.《啊,拓荒者!》.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