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析,主要从人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手段。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多人称;意识流;象征
  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霍尔顿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他第四次被学校开出以后不敢回家,于是游荡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晚上住在小客栈里,逛着夜总会,每天喝的酩酊大醉,在流浪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社会丑恶虚伪的一面,因此产生了厌恶着个社会的情绪,甚至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现实,躲到乡村装聋作哑的过完此生,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他十分痛恨电影,但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本文试图从多人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手段。
  一、多人称
  1.第一人称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和口吻记录了自己在纽约流浪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批判了这个虚伪、丑恶的世界。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得小说的叙述者和主人公合二为一,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听一个当事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栩栩如生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还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局部观察,这样不仅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的丰满,同时让故事的发展更为流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霍尔顿敏锐的观察到现实世界的虚伪和对经济社会地位的疯狂追求:奥森伯格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于专营、油嘴滑舌的中产阶级的代表”。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在文学作品中很少单独使用,这种叙述一方面能够弥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缺陷,同时能够使读者的情感得到升华。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二人称叙述是与第一人称视角混合使用。在小说中,叙述者经常变换角度,时而是“我”,时而是“你”。比如“接着我想跟她们谈些有意思的事,可那简直办不到。你干什么都得扯着她们的胳膊”、“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我真希望自己能回家去,跟我妹妹菲比瞎扯一块儿”。在小说的开始作者便写道:“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以及最后一章的开始:“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些。我本来也可以告诉你我回家以后干了些什么,我怎么生了一场病,可我实在没那心情。”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都能发现读者被作者用第二人称的“你”来指称,实际上是在向读者倾诉、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二、意识流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实际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但是作者在其中使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技巧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比如内心独白和蒙太奇。
  内心独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发生在人物心里而没有说出来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的使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更加真实和深刻,似乎能够看到人物灵魂深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大量主人公霍尔顿的内心独白。比如当霍尔顿在纽约看完电影以后在去酒吧的路上,边走边想起了战争,“那些战争片老引起我胡思乱想。我觉得自己要是被征去当兵,恐怕会受不了。我真的会受不了。要是他们光让你去送死什么的,那倒也太坏,问题是你得在军队里呆那么久,这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主人公由战争而引发的个人感想,语言虽然简单,但是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同流合污,宁愿与之同归于尽的憎恶心理。
  蒙太奇手法原本是电影中的剪辑手段,把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的很多事件与场景组合在一起。意识流小说中正是借用了这种方式表现人物的意识跨域时间和空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段关于霍尔顿在纽约第五大道散步时的意识流描写:在临近圣诞节时,他希望找到昨天遇见的两个修女,但未能如愿“嗯,不管怎样,一霎时已是一片圣诞气象。千万个小孩子跟他们的母亲一起来到市中心,在公共汽车里上上下下的铺子里进进出出。当我们读到这些时会感到有些混乱,但也正因如此,主人公思想的前后波动,使得描述的更为真实可信。作者通过意识流的一些技巧在不经意间向读者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主人公的那种真实深深打动。
  三、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指“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之以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而非故意的相似;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有如一种意念、一种品质、或如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之整体。”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大量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主要体现在环境的象征和人物的象征两个方面。
  小说中有两个大的背景环境,一个是主人公就读的潘西中学,另一个是主人公流浪的大都市纽约,他们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潘西中学象征着主流的社会文化传统,它是专为有钱人的孩子开设的学校,学校的招生广告就公开声称“自从1888年起,我们就把孩子培养成有脑子的年轻人”。潘西中学正是按照当时美国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推行的教育,妄图把学生培养成所谓的有主见、符合主流社会的公民。但事实上,当时美国的社会中那些温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早已被冷漠和虚假所取代。在小说的开头,当学校所有的人都在观看橄榄球赛的时候,只有主人公霍尔顿一个人站在远处的山顶,远离其他人,这表明主人公无法融入到学校当中,也就是无法融入到所谓的主流社会。当主人公霍尔顿来到纽约时,决定融入这些文化来与主流社会决裂,但他仍然觉得痛苦和郁闷,最终发现纽约并非他理想的栖息地。
  四、结语
  由此可见,《麦田里的守望者》充分体现了塞林格作为文学大师的深厚的创作功底,使得小说的情节安排更加立体,对主人公霍尔顿流浪生活的刻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其他文献
摘要:金佩璋是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小说中她的形象经历了两次转变,从向往“事业独立”到专注于家庭琐碎事务为其一,小说末尾因焕之之死而决定“做点事儿”为其二。焕之对妻子沉溺于家庭而感到失望,却忽视了女性固有的特点。女性具有易柔易刚的特色,而女性解放,解放的也应该是带有封建色彩的部分,而不是把女性内涵全然都抹杀掉,这种过于极端的表现其实反映的是整个五四时代人物的局限性。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导性  摘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对马克思关于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阿氏论证出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教育也同样发挥着阿氏所指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表征,其主导性
期刊
摘要:宋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是其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趣诗是宋诗的一种典型的诗歌样式,它是与雅趣诗相对的一种诗,主要是受到雅俗观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类别。雅俗观的发展变化深深的影响着俗趣诗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俗趣诗的出现是雅俗两种文学观对立融合的产物,俗趣诗的产生发展变化都和雅俗观紧密
期刊
摘要:“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竹坞听琴》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俗套的婚姻故事,其实不然,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婚姻结合速度之快、婚约束缚影响深重、美满结局羡煞旁人等造就了亦真亦假的秦郑婚姻,甚至还促成了老道姑的夫妻重逢。  关键词:《竹坞听琴》;疾速;婚姻及时戏;婚约;  纵观许多元代杂剧作品,为数众多的爱情故事都选择“书生”来作为男主的身份;而女主多为下层人士,或是妓女,或是遁入空门的
期刊
时间有如白驹过隙,忽忽然就跑远了。转眼间,慈母已经离我们远去近两年了。每天看着天亮了又暗,花谢了又开,,一切都还存在,一切也都寻常。只是身边没有了白发亲娘!娘的笑容,历历在目;娘的话语,犹在耳旁。只是没有办法再承欢膝前,没有办法再喂药送汤。只能以此文,深深回忆母亲,遥祭慈母在天之灵。  我的母亲,叫王应生,湖南华容人,生于1939年8月,殁于2013年6月,终年74岁。母亲是一名教师。奉献祖国的教
期刊
《采芝集》一卷、《续稿》一卷,宋刻《南宋群贤小集》本。  宋释斯植撰。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宋宝祐(1256)年间。斯植初住南岳寺,旋投单四方,曾游历吴越、长安、长洲、江淮、金陵等地,集中《登吴山》、《吴中即事》、《长安晓发》、《故宫怀古》、《西湖晚望》、《长洲夜泊》、《江淮伤感》、《金陵道中》、《金陵道上》、《金陵怀古》诸诗,皆其行旅所作。斯植所交,泰半为冯去非(
期刊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学科;一级学科;学科标准;学科定位  摘 要: 传统的“三独立”学科标准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已过时。在以对象和规律为内容的新的“两要素”学科标准视域下,高等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已确认无疑。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存在分离、并列和借鉴关系:分离关系体现为高等教育的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超越了教育学范畴;并列关系体现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大致相同,但又独具特点;借鉴关系体现
期刊
摘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生活在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社会矛盾冲突激烈的革命时代,她们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使她们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她们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都有稳定的家庭却不满现状,追求浪漫但并不现实的爱情,为情所困,背叛家庭,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们的命运是相似的,却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悲剧  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
期刊
摘要: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主要是现代主义文学作文学界的精神支柱,当时的法国文学学说主要分为四种:1、浪漫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文学;3、自然主义文学;4、巴黎公社文学;5、早期象征主义文学。那个时期的法国文学枝繁叶茂,对于我国刚刚步入现代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帮助,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20世纪我国的文学处于传统型文学与现代性文学相互交替,互相影响的转换过程中,这期间我国的历史变革也面临着巨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文献研究  摘 要: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的检索数据,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在国际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经在大量规范研究的基础上走向案例和实证研究,并有走向精确化、技术化和定量化的研究趋势;而参与的学科也较为广泛,涉及到文理各科,特别是涉及到现代尖端的多媒体和化工等科学技术领域,其成果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科学决策更具指导性。相比较而言,国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