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sh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为背景,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的国际化就业能力要求,探索研究了高职高专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提高职高专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培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化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显著,国际就业市场上面临巨大需求缺口。国内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渐开始显示出国际化趋势,在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中就业的现象都越来越普遍,与之对应,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日益出现国际化要求。
  二、高职高专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要求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国内外暂无统一定论,但大多学者均认同就业能力即大学生通过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积累开发从而获得理想就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是一系列技能、个体特征的组合。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工作获得能力,还包括后继的工作保持能力与职业晋升能力。就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国际化就业能力,除以上常规能力要求外,还包括国际语言能力、文化差异融合能力、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一)、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其自身素质、自我能力的综合反映,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则与他的思想品格、知识技能、创造能力、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对于刚刚踏进社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就业于国际性企业的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情况常常会产生不安、不满、烦躁的情绪。相对来说,高职高专学生适应社会的意识不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因此,高职学生应平时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注意将适应社会同自我发展、改造相结合。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自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提升。这样才在走向社会后尽快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高专毕业生常常工作在教学、科研、生产等一线工作岗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自身能力的发挥。实际操作能力是指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要求。实际工作中,操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工作的成败。所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及学校培养过程中应该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
  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操作的速度、准确度和灵活度。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看、多练。通过实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只有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一手过硬的本领,才可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指的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刚刚走上职业岗位时,由于年龄和阅历尚浅,缺少国际化就业方面的经验,往往在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面前茫然失措。如果在较长时期内无法适应,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幸福指数和成就感,以及社会价值满意度。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步入社会后,要时刻准备好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各种工作关系,注意平时能力锻炼积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国际就业针对性能力
  对于就业于国际性工作岗位的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除了常规就业能力之外,对于国际语言应用、国际文化差异的了解认知及适应融合等方面较之一般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一般来说,一些国际性大企业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较快的知识、技术更新。这就要求国际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能力。以确保自身与企业的成长发展能够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已获得更为长远的职业发展。
  三、高职高专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转变办学理念,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高职院校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的前提。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突出"一体三合"和四双的办学特色。"一体"即校企一体化,"三合"即资源整合、工学结合和产教结合,"四双"即学生双身份、教师双师型、教学双任务、基地双功能。学生毕业后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适应国际化就业市场需要一线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企业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与普通本科教育进行"错位经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根据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经济发展国际化这一趋势,以国际化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是适应国际化社会不可缺少的。所谓竞争,就是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各种事物对生存权利的争取。竞争必然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任何置身于竞争环境中的人总是要争取优胜,这样才能避免淘汰。竞争必然推动优化,使参与竞争的个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所谓创新,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敢于另辟蹊径,开辟出新的职业领域。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一个人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因为,国际化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迫切要求毕业生具有创新观念,具备创业能力。
  (三)、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在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新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发展等相关的知识和服务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学校不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国际化就业,可开始一些国际文化、国际礼仪等相关讲座,建立就业咨询室,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实行分类分阶段指导。
  (2)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
  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与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单位的合作,广泛收集就业、实习信息,并组织好相应的就业双选会。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交互平台与学生交流,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缓解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就业层次低等问题。同时,广泛开辟的国际化就业市场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开展以人为本、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变本土化教育为国际化教育,实行开放式办学,培养行之有效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这不仅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出一条新的途径,为高职高专学生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也成为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飒 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国际化能力中国加入WTO后高职教育人才能力培养的重点[J].教育与职业,2000,(1)
  [2]陈峰 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55.
  作者简介:王蓓蓓(1983-)女,汉,河南省鹤壁人,教育学硕士,初级,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杨晶(1984-),男,汉,河南省鹤壁人,工学硕士,中级,研究方向:电子控制技术。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一年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关于"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再次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90后"大学新生和以往新生相比,有着其时代独有的特征,传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契合"90后"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适合"90后"新生入学教育。  关键词:"90 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对"9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浅谈。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推进,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分数评定优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尝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帮
1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已有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rn2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花大而香,故有“国色天香”之称.
期刊
每一个时代有特定的产物,方便快捷、直戳人心的艺术形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而文人画则在北宋最为鼎盛.谈到文人画,不得不感叹其至深品格,本文试从文人画的审美品格,代表人
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对于企业企业内部有着监督、控制、调配的作用,它对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在经济活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将企业的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