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已成为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责任。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即在实践中完成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头真实的任务学习。必须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这说明进行任务的设计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那么,进行任务设计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粗浅谈谈几点体会。
一、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方法得当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如:采用“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方法。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初中性很强的课程。通常,是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效果要好得多。目前我们地区每校配置的微机一般在40台左右,而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处理呢?首先利用校本课程留给我们的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节课,保证每生一星期至少有一节操作课。其次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一半学生上机振作,一半学生上理论课,如只有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半学生上机,一半学生在教室自习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适宜学生差异、分散重点和难点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老师最好事演示或给出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输入一段文字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所掌握的输入方法进行,输完之后,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老师,我做好了,下次能看到我做的吗?”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从求知欲中获取新知。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逐步积累的。任务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方面的因素,不要急于求成。一般情况,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一点或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收不到良好效果;前后任务之间尽力做到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昕,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是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现代教育学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环境处于最和谐状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创设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本身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形象、动画、视频及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的魅力,设计适合学习任务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诱导,逐步把任务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本质及规律。转变学习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步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问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认真地对每堂课进行设计,采用适合儿童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方法得当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如:采用“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方法。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初中性很强的课程。通常,是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效果要好得多。目前我们地区每校配置的微机一般在40台左右,而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处理呢?首先利用校本课程留给我们的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节课,保证每生一星期至少有一节操作课。其次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一半学生上机振作,一半学生上理论课,如只有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半学生上机,一半学生在教室自习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适宜学生差异、分散重点和难点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老师最好事演示或给出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输入一段文字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所掌握的输入方法进行,输完之后,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老师,我做好了,下次能看到我做的吗?”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从求知欲中获取新知。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逐步积累的。任务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方面的因素,不要急于求成。一般情况,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一点或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收不到良好效果;前后任务之间尽力做到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昕,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是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现代教育学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环境处于最和谐状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创设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本身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形象、动画、视频及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的魅力,设计适合学习任务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诱导,逐步把任务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本质及规律。转变学习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步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问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认真地对每堂课进行设计,采用适合儿童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