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别普京一言难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20日,普京在莫斯科会见默克尔。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她是来自东德的物理学家,担任总理后领导德国走过16年风雨,经受了金融危机、难民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考验。在她执政期间,德国尽可能维护欧盟团结,国际话语权稳步提升,同时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就业良好。她不一味追随美国,而是试图获得更大自主权。她的支持率维持在50%以上,一度达到86%,任职时间则超过二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仅次于其政治导师、促成两德统一的科尔。
  但她依旧保持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与敦厚,不喜欢激烈的改变。她与丈夫住在普通公寓里,退休金每月1.5万欧元。 她就是默克尔。在总理生涯行将结束之际,她到访莫斯科,与同样“超长待机”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话别,为两位政坛强人的特殊情谊写下尾声。

普京向她送上鲜花


  8月20日,默克尔开始任期内最后一次访俄。这是她任上第二十次访俄,也是她和普京第三十次会面。
  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默克尔,穿着矢车菊蓝的上衣。蓝色矢车菊是德国的国花,矢车菊蓝则是她最喜欢的颜色。会谈开始前,普京向默克尔送上一束鲜花。这被媒体解读为展示了普京的浪漫。默克尔当天也献了花——她是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亚历山大花园无名烈士墓献花,那里埋葬着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苏军将士。
  普京致欢迎词时,现场忽然响起手机铃声。默克尔从兜里掏出手机,调为静音模式。普京似乎没有注意这一情况,继续发言。随后,两人举行了近3个小时的会谈。普京说:“默克尔本次访问的特殊性在于,她即将辞去总理职务。我想说的是,我们随时欢迎默克尔女士作为客人来俄罗斯。”他补充说,自己和默克尔的观点“并不是一直相同”,但两人进行“坦诚且有意义的对话”,以找到妥协方案来解决复杂问题。
  默克尔說,这次的访问不仅是告别访问,也是工作访问,“我们有许多可以谈的问题”。虽然双方观点上存在分歧,但“相互对话并且有意继续保持沟通这一点非常好”。这次两人会面,默克尔最急着谈的“复杂问题”是阿富汗。她说,阿富汗的反恐形势与20年前相比有所改善,但国际社会必须防范恐怖主义复燃。现在应该和塔利班进行谈判,“请俄罗斯在与塔利班的谈判中提出在阿富汗保障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那些曾帮过德国国防军的人应该得到离开阿富汗的机会”。普京则说:“(西方)在阿富汗的行动当然不能说是成功的。但纠结此事并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我们还是希望阿富汗保持稳定。”他强调,目前尤为重要的是不让各色恐怖分子渗透到阿富汗邻国,包括冒充难民渗透进去。
  两人间的另一话题是俄德“北溪-2”跨境天然气管道项目。2015年动工的“北溪-2”,规划了两条天然气管道,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美国认为它会让欧洲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同时美国也想兜售本国天然气。乌克兰则担心该项目让其损失原先输气管道的“过境费”。2019年,美国对“北溪-2”进行制裁。德国是项目的终点国和最大受益方,默克尔一直坚持完成该项目。最终,默克尔今年7月赴美“告别之旅”中,和美国达成协议,“放行”项目。
  德国政治观察人士表示,默克尔访俄期间努力为解决乌克兰东部问题等创造条件,通过向俄迈出积极的一步来结束她的总理任期。她希望与俄建立一座桥梁,让她的继任者与俄继续合作。
2002年2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当时的德国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左)。
2018年8月18日,普京访问德国时与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
2020年1月11日,普京和默克尔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晤。

相识于多事之秋


  年轻时的默克尔喜欢俄罗斯文化,曾到莫斯科参加俄语竞赛。普京则有东德工作经历,德语流利。默克尔是西方执政时间最长的大国现任领导人,普京则在世界大国现任领袖中执政时间第一。两人也是当今大国领袖中打交道时间最长的。在纪录片《普京》中,普京说:“默克尔不时会送我几瓶拉德贝格啤酒。”后来,默克尔也透露:“有次我也(从他那)得到了非常好的熏鱼。”拉德贝格啤酒产自德国萨克森州一家老牌酿酒厂,普京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酿酒厂之一”。而俄式熏鱼则是俄罗斯知名美食。两位领导人以啤酒和熏鱼互赠,让人品出他们间的特殊情谊。
  1952年出生的普京和1954年出生的默克尔,人生轨迹也有着相似性。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随后接受特工训练,进入情报机关。1985年至1990年,普京被派往东德从事经济情报搜集工作。两德统一后,普京回到列宁格勒大学担任校长的外事助理,随后出任圣彼得堡市市长助理、第一副市长等职,初步积累政治经验。1999年,俄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宣布“爆炸新闻”:由时任总理普京出任代总统。叶利钦把“核钥匙”交到普京手上,并对他说:“请照顾好俄罗斯。”时年47岁的普京由此登上权力顶峰。   这段时期,出生于东德的默克尔也进入人生快车道:1986年,她获得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失去了宪法赋予的执政地位,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下文称基民盟)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基民盟领导人德梅齐埃成为东德总理,年轻党员默克尔被任命为政府副发言人。两德合并后,东西德的基民盟也合并为一个政党。1990年底,默克尔成功当选议员,1991年成为基民盟副主席。当年的她矜持而不苟言笑,但东德女性身份能反映两德融合及西德对东德的接纳。总理科尔任命她为德国妇女与青年部部长,默克尔很快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在科尔发生丑闻时,默克尔一举成为新一代领导人。2000年,她出任基民盟主席。
  在柏林墙倒塌前夜,默克尔和普京互不相识,但都期待在新时代大展拳脚。柏林墙倒塌后10年,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普京放出豪言:“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2001年9月,普京作为俄总统访问德国,以流利的德语在德国议会发表演讲。此时,坐在台下的就有身为最大反对党主席的默克尔。
  2005年11月,默克尔出任联盟党和社民党联合政府总理,成为德国史上首位女总理。随后她三次连任,一干就是16年。同一时期,美国总统从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英国首相从布莱尔、布朗、卡梅伦、特雷莎·梅到约翰逊,只有莫斯科的当家人始终是普京(有几年他的头衔换成了政府总理)。
  2006年1月,默克尔首次以总理身份访俄。除与普京会面,她还邀请俄反对派人士座谈。这让普京不甚愉快,但默克尔有自己的考虑:她是击败亲俄的社民党总理施罗德上台的,一方面她执政两个月就访俄以稳定德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做出与前任不同的姿态。当年4月,普京在西伯利亚接待默克尔,用熊肉款待了默克尔。熊肉在俄罗斯是价格昂贵的珍品,且熊是俄罗斯及支持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的象征,柏林的市徽也有熊的形象,这一安排可谓用心良苦。

看重的是“德國式稳重”


  不久前,普京在回答是否会想念默克尔时说:“一定会的,我非常重视她。”他说,默克尔直率、可靠,始终如一地捍卫立场,希望未来德国能保持同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次会面,普京再次重申:“德国仍是我们在欧洲乃至世界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
  普京和默克尔都是冷战后崭露头角的领导人。普京性格冷峻沉稳,处理问题立足现实,对意识形态之争并不热衷。默克尔同样沉稳冷静。她以发展经济为重,不纠结政治争议,被誉为动荡时期的“船锚”。
  2008年,离任在即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力推北约东扩,普京坚决反对。默克尔从欧洲长远利益出发,也表示反对。这使默克尔成为西方世界与普京之间“公正的中间人”。此后普京对默克尔更加温和,有次还将盖毯披在默克尔肩上,受宠若惊的默克尔笑靥如花。
  默克尔的官方传记作家说:默克尔和普京像一对夫妻,但也绝非没有矛盾。2013年乌克兰危机后,普京寸步不让,默克尔说“奉陪到底”。克里米亚被并入俄罗斯后,德俄关系降到冰点,两人经常隔空吵嘴。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德国等盟友的态度变得冷冰冰。这反给德俄关系回暖提供了机会。2018年,默克尔再次访俄,普京又手捧一大束粉白鲜花,站在官邸门口等她。两国经济合作也回暖了。如今,德国迎来“后默克尔时代”。8月21日,她在出席联盟党竞选活动时再次重申对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拉舍特的支持。但拉舍特能否如愿“接班”,是否维护默克尔的政治遗产,还是未知数。而对普京来说,面对“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也将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朱东润先生从三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传记文学的研究、著述和教学。先后发表了《中国传叙文学底进展》、《传叙文学之前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述论》、《传叙文学与人性》以及《八代传叙文学述论》等论著,出版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五六部作品。他取得了累累硕果,开拓了传记文学的新局面,真不愧是位“斩伐荆棘”的传记文学大家。六十年代初期,我听过朱先生的传记文学专题课。他那寓庄
我和颉刚都是苏州人,但不是同学,圣陶则两兼之。我俩虽不同学,但我的心头却早已深深地打上了他的印象。当时苏州有四个小学,有时一起开会,我见到他学校里,有个学生在黑板上作作文测验,由来宾临时出题,而此人在黑板上用粉笔作文,写得很快,好象默写宿构,一些也不停顿。我奇其才,后来听人家说,这即是顾涌坤——当时颉刚的学名。后来我在《新潮》中读到颉刚的文章,常是一气读完,不作停顿。此后再在《古史辨》第一册读他写
《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第五九一期(一九八三年六月十四日)上有一篇《花蕊夫人宫词作者是谁?》,署名樊一。里边说:  《宫词》百首,历代相传均谓后蜀花蕊夫人作。直到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之《唐诗选注》(一九八二年修订本)和中华书局《文史知识》一九八二年第十期《唐代的马戏》一文等仍持此说。可是,早在六十年代初,《辞海》(未定稿)便曾说《宫词》的作者非是后蜀花蕊夫人,而是前蜀花蕊夫人即小
近年出版了好几部值得注意的现代诗歌总集,其中《九叶集》和《倾盖集》是我所特别重视的。这不但因为诗人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所表达的特定时代感打动了我的心灵,而且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同时引起了我对于诗歌发展史上一些问题的思考。《九叶集》的诗人们早在四十年代就在新诗的表现方式上作了非常可贵的尝试,他们的确显示了一些为前此新诗苑中所无的特色;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特色似乎没有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发展,以至于几十
一九七八年底,我收到从上海某大学寄来的“平反说明”和三十余万字的“罪证材料”。我静心翻阅着这些材料,准备看后付之一炬,发现最有意思的是我的“语录”:有的从日记本上挖下来贴在材料纸上,有的是“专案组”整理的。上面画满了圈圈点点,条条杠杠,眉批尾批,不知象个什么怪物。应该谢谢那些精心制作的人们,竟象孔夫子的学生为他编辑《论语》那样,甚至还要详尽,对我的“微言大义”解释得何等“透彻”!“语录”的题目其实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    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尽管数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和中国的万里长城等还存在于今天,尽管今天的人们对这些古代建筑仍然能够产生美感,然而,它们在形象、环境、含义和功能上已经与当时相差甚远了,在对它们的美感中也已经渗入了许多过去所没有的含义或成分。特别到了近现代,建筑的这种变幻来得更为急剧。《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以大量生动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  建筑,既是解
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埃及的金字塔,从非洲丛林中的原始部落,到欧美现代的大都市,从印度恒河中迎着朝阳的沐浴,到美洲印第安人的奇风异俗……人类迄今创造的文明,林林总总,是如此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我们不禁向足下望去,为什么我们一提到某一个特定地区,总是首先想到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间的差异和地域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
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丑史吗?  不!《儒林外史》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痛史。  《儒林外史》写的不是知识分子百出的丑态,而是知识分子百出的痛态。  《儒林外史》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痛苦了一生的儒。他,“文澜学海,落笔千言徒洒洒”。他,“三十年来,哪得双眉时暂开”。他,“明日明年,踪迹浮萍剧可怜”(均吴敬梓作八首《减字木兰花》中句)。他看透了世态炎凉:“竟有造请而不报,或至对
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思想过去一直是这样解释的:他起初只打算写一部“家庭纪事”,写到第四年,才忽然发生一个“质变”,写成为一部“人民史诗”。这种解释对不对,很难证明,因为托翁的初稿本据专家认为根本无法辨读。现在这一问题已经解决:《战争与和平》的初稿本由札敦什努尔女士整理完毕,从而说明托翁根本没有先写“家庭纪事”的打算,并发现此书在最后版本中删改的内容。  札敦什努尔做这一工作所化的努力令
据说现在书籍正处于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硅片就可包容几十万字的书,几片光盘就能存储一大部百科全书;说是不这样就应付不了“信息爆炸”;又说是如同兵马俑似的强者打败病夫而大生产战胜小生产那样,将来知识的强国会胜过知识的弱国,知识密集型的小生产会胜过劳动力密集型的大生产。照这样说,象过去有工业殖民地那样会不会出现“知识殖民地”呢?这种“殖民地”是不是更难翻身呢?有人说目前在微型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方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