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学生长知识长智慧,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还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规律、探索研究数学问题、敏捷灵活解题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有了欲望,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并感觉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反之,当小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一点好感,怎么愿意学习呢?面对抽象的数学,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学习,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引入到课堂上,形成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成功的导课,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如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我制作了小刺猬背苹果的课件,有5个苹果,来了一只小刺猬背走了2个苹果(动态显示),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演示过程,试试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当中,使课堂“活”起来。
二、问题引导学生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没有问题就是学好了,如果没有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去问,二是学生没有深入学习,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问问题,并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我们要切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并提供适当的探索机会,并在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加以指导,给他们适当的帮助,让他们的探究更为顺利,并让他们学会探究的方法。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我给学生出了14-6=?的例题,但我并没有根据教材上的教法去教,而是把这个问题先留给学生去算,发现有很多同学已经会了,而不会的同学我就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一,可以用小棒摆,先摆14根小棒,再一根一根地减去6根,得出14-6=8;第二,把14分成10和4,10-6=4,4 4=8;第三,把6分成4和2,14-4=10,10-2=8;第四,想一下6 ( )=14,因为6 8=14,所以14-6=8。当学生对这四种算法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认为哪一种更为方便呢?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比较与感觉,给出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的算法。这种教法把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较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把生活引入教学中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创设创新性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观察事物,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建立更灵活的知识结构。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书本上的知识上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一日24时活动内容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思考用加法还是减法。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我还要求每个学生把家中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进行计算。这样,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会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培养,慢慢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主动探索、结合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精心设计、指导和延伸,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让他们能寻求多种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集团聚亨路学校)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有了欲望,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并感觉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反之,当小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一点好感,怎么愿意学习呢?面对抽象的数学,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学习,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引入到课堂上,形成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成功的导课,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到设置的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如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我制作了小刺猬背苹果的课件,有5个苹果,来了一只小刺猬背走了2个苹果(动态显示),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演示过程,试试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就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当中,使课堂“活”起来。
二、问题引导学生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没有问题就是学好了,如果没有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去问,二是学生没有深入学习,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问问题,并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我们要切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并提供适当的探索机会,并在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加以指导,给他们适当的帮助,让他们的探究更为顺利,并让他们学会探究的方法。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我给学生出了14-6=?的例题,但我并没有根据教材上的教法去教,而是把这个问题先留给学生去算,发现有很多同学已经会了,而不会的同学我就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一,可以用小棒摆,先摆14根小棒,再一根一根地减去6根,得出14-6=8;第二,把14分成10和4,10-6=4,4 4=8;第三,把6分成4和2,14-4=10,10-2=8;第四,想一下6 ( )=14,因为6 8=14,所以14-6=8。当学生对这四种算法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认为哪一种更为方便呢?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比较与感觉,给出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的算法。这种教法把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较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把生活引入教学中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创设创新性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观察事物,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建立更灵活的知识结构。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书本上的知识上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一日24时活动内容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思考用加法还是减法。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我还要求每个学生把家中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进行计算。这样,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会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培养,慢慢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主动探索、结合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精心设计、指导和延伸,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让他们能寻求多种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集团聚亨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