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现结合本人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中,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在深入研讨环节之前,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条曲线“~~~”你会想到什么?课文开头借用图形提出一个很有趣、独特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安排?看这两个图形“○”“口”由圆和矩形你想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就有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我们进入课堂,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应只是想着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以后的道路;教师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而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自学当中,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自主性的发挥。
三、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建立并采用新的机制,这就是课内与课外联通,建立起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的主体网络。让各种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中的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看书读书的习惯,并坚持不懈。这样,学生就能随时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产生自主开发的意识,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让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中,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在深入研讨环节之前,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条曲线“~~~”你会想到什么?课文开头借用图形提出一个很有趣、独特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安排?看这两个图形“○”“口”由圆和矩形你想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就有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我们进入课堂,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应只是想着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以后的道路;教师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而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自学当中,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自主性的发挥。
三、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建立并采用新的机制,这就是课内与课外联通,建立起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的主体网络。让各种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中的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看书读书的习惯,并坚持不懈。这样,学生就能随时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产生自主开发的意识,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让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