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脱节.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呢?现谈几点雏见.
一、要做好高中学生数学入门的学法指导
1.读书指导
高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书.他们往往沿用初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知所用.就数学的阅读而言,可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看书,先获得书本结论信息,然后通过思考理解该结论,进而掌握结论.这种阅读仍属于被动消化理解.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但这种阅读也同时失去了如创造性能力、归纳猜想能力等.而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的结构特点,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文作出预知、猜想、估计,得出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再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而获取知识.主动式阅读是数学阅读特有的方式.在实践中,通过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的交叉使用,能从本质上改变学生读数学书的方式,大大提高自学能力.
2.听课指导
高中学生往往对课堂学习容量的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充分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程度.但是,他们听课的“口味”却提高了,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因此,教师提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并补充适当的例题,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听课注意力.而对上课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从而引起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需给足思考时间,并留有一定的答疑和练习时间.首先,需使其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其次,需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再次,要指导他们怎么听、听什么.
3.书写指导
高中学生在解题时,特别是在解立体几何证明题时,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有很多学生知道解题思路,却写不清证明过程.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书写方法不重视引起的.指导书写方法,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符号是演算的前提,需熟悉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在反复训练中和不断校正中掌握常用书写格式.三是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这样多形式、多层次的指导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4.思法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高中学生常常固守初中数学中的思维定势,思路较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在进行思法指导时,一是要求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学中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以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应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化归、推理、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能力.四是从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分析、反思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如何捕捉老师的思维过程的实质之所在.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1.温故知新
高一新教材有许多都是以初中的教材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进行升华与提高,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
如函数部分知识的复习,因高一的函数知识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尤其是数形结合的运用,函数图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应从图象特征、函数解析式、画函数示意图入手,同时结合前面方程的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1)画图象的基本方法.(2)开口方向变化时,系数a、b、c取何值时图象能关于y轴对称,x取哪些值时,y值分别大于、等于、小于0.这样就为学生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打下了基础.
2.查缺补漏
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量削减,为了尽量减少目前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过渡中的困难,必须首先补足初中数学中被削减部分中的有用的基础知识,并注意从学生初中的实际水平较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初中数学压缩了部分教学内容,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其中一部分内容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这种处理带来的问题不少.同时由于目前处于教材衔接时期,配套的练习册、课外书还没跟上,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和训练感到困难.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作为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内容先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可弥补新旧教材交替时期产生的脱节,同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与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力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指导,尽快达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平稳、顺利过渡的目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要做好高中学生数学入门的学法指导
1.读书指导
高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书.他们往往沿用初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知所用.就数学的阅读而言,可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看书,先获得书本结论信息,然后通过思考理解该结论,进而掌握结论.这种阅读仍属于被动消化理解.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但这种阅读也同时失去了如创造性能力、归纳猜想能力等.而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的结构特点,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文作出预知、猜想、估计,得出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再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而获取知识.主动式阅读是数学阅读特有的方式.在实践中,通过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的交叉使用,能从本质上改变学生读数学书的方式,大大提高自学能力.
2.听课指导
高中学生往往对课堂学习容量的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充分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程度.但是,他们听课的“口味”却提高了,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因此,教师提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并补充适当的例题,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听课注意力.而对上课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从而引起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需给足思考时间,并留有一定的答疑和练习时间.首先,需使其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其次,需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再次,要指导他们怎么听、听什么.
3.书写指导
高中学生在解题时,特别是在解立体几何证明题时,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有很多学生知道解题思路,却写不清证明过程.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书写方法不重视引起的.指导书写方法,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符号是演算的前提,需熟悉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在反复训练中和不断校正中掌握常用书写格式.三是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这样多形式、多层次的指导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4.思法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高中学生常常固守初中数学中的思维定势,思路较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在进行思法指导时,一是要求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学中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以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应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化归、推理、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能力.四是从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分析、反思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如何捕捉老师的思维过程的实质之所在.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1.温故知新
高一新教材有许多都是以初中的教材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进行升华与提高,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
如函数部分知识的复习,因高一的函数知识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尤其是数形结合的运用,函数图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应从图象特征、函数解析式、画函数示意图入手,同时结合前面方程的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1)画图象的基本方法.(2)开口方向变化时,系数a、b、c取何值时图象能关于y轴对称,x取哪些值时,y值分别大于、等于、小于0.这样就为学生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打下了基础.
2.查缺补漏
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量削减,为了尽量减少目前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过渡中的困难,必须首先补足初中数学中被削减部分中的有用的基础知识,并注意从学生初中的实际水平较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初中数学压缩了部分教学内容,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其中一部分内容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这种处理带来的问题不少.同时由于目前处于教材衔接时期,配套的练习册、课外书还没跟上,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和训练感到困难.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作为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内容先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可弥补新旧教材交替时期产生的脱节,同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与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力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指导,尽快达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平稳、顺利过渡的目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