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语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逐步脱离社会实际,有必要重申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大意义。初中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文化延续的基础性教育方式,必须尊重历史实际,恰到好处地实施语文教学实践观,进一步深刻认识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内涵。应当包含语文学科特征和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也有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文化教育
一、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内涵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定义
语文离不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使得“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充分条件”这一论断,把语文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是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即语文教育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让受教育者能够尽快从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追寻语文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体验,强调教育的活动性。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特征
初中语文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范畴,其生活化教学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开放性。在语文教育上要实现多学科联系和结合,将其逐步发展为跨学科、领域和时代的文化历史传承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的范围扩张;二是自主性,初中阶段是培育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时期,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应当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实践性,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将情感态度和处事原则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实践中获取价值观的正确性。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促成要素
(一)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要素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语文本身,它是交际的基本工具,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在语文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必定要注重实践的运用,语文教育者应当积极引导中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语文知识去解答生活问题,用生活体验去理解语文学习。这样的要求正是促成当前提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根源,也是语文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素
初中生年龄基本处于12~15岁之间,经验丰富的语文教育者在掌握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实施活动性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的感性和不成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语文生活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本质。在语文教育者运用多学科的教育中,结合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生活中的平台进行生活化教育,最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同事让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实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要素
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从小学、初中、高中进行所有课程的改革”,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从2011年开始不再适用义务教育2010—2020纲要,而是提出新课标(2011年版),把学生学习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沟通效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与人沟通和社会交往”,由此实施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也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必由选择,生活化教学在整个文化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三、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意义的再深化
提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再深化,是对未来走活动教育路线的教育之路总方向把握,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强化,更是对符合初中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良好情操的重要路径。
(一)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促进要义
文化教育根本在于实现民族精神发扬和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不断的思想创新和文化丰富实现民族传承的基本要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要求语文教育者不能再单纯的教书学字,而是要把语文教学的作用体现在实践当中,有效除去语文学习的无效性。以生活化教学解决语文学习和实践生活脱节的弊病,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并结合民族实际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
(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显性促进
显性促进指学生学习语文的两个直接方面,一是用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上,通过学习化教学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台,对外界和跨学科的联系更加全面和频繁,逐步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在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方面,在生活化教育中增加时政教育,诸如“中国梦”“雷锋精神”“清正廉洁”等词语内涵,让学生学习优秀榜样,培育文化素养中的积极元素。
(三)初中学生良好情操培养深化
除了初中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促进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育,生活化教学更要注重的是学生本身在个人情操培养上的深化。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把学生的情操培养当作重要目标,因为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民族文化精髓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让学生在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中感受生活中善良和温暖。通过语文生活化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对错误的不良行为深思,对积极向上的行为发扬传颂,以此来丰富情感世界最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劉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曹兰胜.以生活化教学推进“中国梦”进课堂[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3]任志姗.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及其实施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8).
[4]王旭明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文化教育
一、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内涵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定义
语文离不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使得“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充分条件”这一论断,把语文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是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即语文教育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让受教育者能够尽快从语文学习中理解生活,追寻语文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体验,强调教育的活动性。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特征
初中语文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范畴,其生活化教学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开放性。在语文教育上要实现多学科联系和结合,将其逐步发展为跨学科、领域和时代的文化历史传承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的范围扩张;二是自主性,初中阶段是培育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时期,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应当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实践性,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将情感态度和处事原则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实践中获取价值观的正确性。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促成要素
(一)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要素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语文本身,它是交际的基本工具,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在语文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必定要注重实践的运用,语文教育者应当积极引导中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语文知识去解答生活问题,用生活体验去理解语文学习。这样的要求正是促成当前提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根源,也是语文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素
初中生年龄基本处于12~15岁之间,经验丰富的语文教育者在掌握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实施活动性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的感性和不成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语文生活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本质。在语文教育者运用多学科的教育中,结合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生活中的平台进行生活化教育,最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同事让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实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要素
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从小学、初中、高中进行所有课程的改革”,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从2011年开始不再适用义务教育2010—2020纲要,而是提出新课标(2011年版),把学生学习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沟通效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与人沟通和社会交往”,由此实施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也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必由选择,生活化教学在整个文化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三、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意义的再深化
提出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再深化,是对未来走活动教育路线的教育之路总方向把握,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强化,更是对符合初中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良好情操的重要路径。
(一)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促进要义
文化教育根本在于实现民族精神发扬和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不断的思想创新和文化丰富实现民族传承的基本要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要求语文教育者不能再单纯的教书学字,而是要把语文教学的作用体现在实践当中,有效除去语文学习的无效性。以生活化教学解决语文学习和实践生活脱节的弊病,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并结合民族实际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
(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显性促进
显性促进指学生学习语文的两个直接方面,一是用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上,通过学习化教学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台,对外界和跨学科的联系更加全面和频繁,逐步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在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方面,在生活化教育中增加时政教育,诸如“中国梦”“雷锋精神”“清正廉洁”等词语内涵,让学生学习优秀榜样,培育文化素养中的积极元素。
(三)初中学生良好情操培养深化
除了初中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促进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育,生活化教学更要注重的是学生本身在个人情操培养上的深化。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把学生的情操培养当作重要目标,因为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民族文化精髓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让学生在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中感受生活中善良和温暖。通过语文生活化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对错误的不良行为深思,对积极向上的行为发扬传颂,以此来丰富情感世界最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劉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曹兰胜.以生活化教学推进“中国梦”进课堂[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3]任志姗.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及其实施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8).
[4]王旭明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