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着从实践层面来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内驱力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关键词】阅读内驱力自主性语文素养
古今中外,许多卓有建树的大家,都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可见,阅读一定量的好书是构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必然途径。
不少中学生有轻视语文素养积累、缺少阅读热情的情绪和行为,虽是母语,学生却几乎普遍地存在着轻视语文的心理,认为语文学习无关紧要,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和耐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不想付出努力和代价。更有不少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成功体验的不易获得使他们逐渐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感到知识的琐碎,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而手足无措,同时大多知识又似曾相识而逐渐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作文,更是学生们非常不愿意提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好像成了沉重的负担。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难度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即没有挖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味就想凭借课堂的有效化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轻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这样就愈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语文学习的追求,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丧失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一、明确内驱力的概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的重要作用,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 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内驱力的最高层次。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在孔子之后,我国历代很多学者虽未明确提出内驱力的概念,但都从强调学习兴趣的角度突出了内驱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宋代张载认为“学者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此始学之良术也”。清代王筠则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心理学告诉我们: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内驱力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其中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只要能把握住适合的行为刺激,那么内驱力就会成为一种进取心,驱使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学习内驱力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习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实验证明,有内驱力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驱力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学习内驱力可以促进学习这一点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特别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内驱力是绝对必要的。
事实上,学生作为一个性格逐渐形成和有意识的逐渐完善的人,随着成人意识的逐渐增强,期待得到认可和赞扬,期待获得成就感;同样期待着增加知识储备,得到更多德育和美育的熏陶,以增强修养,完善自我。尤其是语文世界如此生动,如此精彩,而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机会如此之多,语文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如此之大。学生当然会产生巨大的好奇心、责任心,以至于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功利心。学生蛰伏的内驱力如此巨大,实在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育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又是非常可能的。
培育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形成贯穿始终的恒心,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热忱,并形成执着的学习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质,乃至于实现更高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推动阅读内驱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培育学生的责任心,培育其可贵的阅读内驱力,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既使学生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阅读兴趣推动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阅读内驱力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首先激发阅读兴趣应从课堂抓起,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其次,激发阅读兴趣要注重引导,课堂上教师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课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提供给他们有益的图书,然后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
3、营造氛围巩固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营造阅读的氛围。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
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巧妙地在教室中营造阅读氛围,让一部分同学先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以点带面的用他们的阅读热情来感染周围的人,关键是要学生明白:不是老师逼迫大家读书,而是大家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4、及时反馈学习成果,进一步调控增强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已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当学生因为阅读积累而有突出表现时,一定不吝表扬,大肆鼓励。对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表现出来的阅读成果一定予以充分肯定。实验证明,肯定、表扬和鼓励(当然这种肯定、鼓励、表扬必须是恰如其分的)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评价尽量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鼓励学生互评,既激发习作者的内驱力,还可唤起其他同学对其优点的注意,产生效仿和竞争心理。在批改和发还学生的阅读作业、练笔、作文时要积极发现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并及时在适当场合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既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而且这些中肯的评价也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极大的注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能发挥阅读内驱力,真正遨翔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给自己的人生添上更加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广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内驱力自主性语文素养
古今中外,许多卓有建树的大家,都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可见,阅读一定量的好书是构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必然途径。
不少中学生有轻视语文素养积累、缺少阅读热情的情绪和行为,虽是母语,学生却几乎普遍地存在着轻视语文的心理,认为语文学习无关紧要,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和耐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不想付出努力和代价。更有不少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成功体验的不易获得使他们逐渐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感到知识的琐碎,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而手足无措,同时大多知识又似曾相识而逐渐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作文,更是学生们非常不愿意提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好像成了沉重的负担。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难度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即没有挖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味就想凭借课堂的有效化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轻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这样就愈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语文学习的追求,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丧失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一、明确内驱力的概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的重要作用,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 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内驱力的最高层次。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在孔子之后,我国历代很多学者虽未明确提出内驱力的概念,但都从强调学习兴趣的角度突出了内驱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宋代张载认为“学者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此始学之良术也”。清代王筠则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心理学告诉我们: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内驱力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其中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只要能把握住适合的行为刺激,那么内驱力就会成为一种进取心,驱使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学习内驱力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习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实验证明,有内驱力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驱力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学习内驱力可以促进学习这一点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特别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内驱力是绝对必要的。
事实上,学生作为一个性格逐渐形成和有意识的逐渐完善的人,随着成人意识的逐渐增强,期待得到认可和赞扬,期待获得成就感;同样期待着增加知识储备,得到更多德育和美育的熏陶,以增强修养,完善自我。尤其是语文世界如此生动,如此精彩,而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机会如此之多,语文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如此之大。学生当然会产生巨大的好奇心、责任心,以至于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功利心。学生蛰伏的内驱力如此巨大,实在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育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又是非常可能的。
培育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形成贯穿始终的恒心,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热忱,并形成执着的学习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质,乃至于实现更高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推动阅读内驱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培育学生的责任心,培育其可贵的阅读内驱力,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既使学生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阅读兴趣推动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阅读内驱力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首先激发阅读兴趣应从课堂抓起,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其次,激发阅读兴趣要注重引导,课堂上教师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课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提供给他们有益的图书,然后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
3、营造氛围巩固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营造阅读的氛围。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
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巧妙地在教室中营造阅读氛围,让一部分同学先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以点带面的用他们的阅读热情来感染周围的人,关键是要学生明白:不是老师逼迫大家读书,而是大家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4、及时反馈学习成果,进一步调控增强阅读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已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当学生因为阅读积累而有突出表现时,一定不吝表扬,大肆鼓励。对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表现出来的阅读成果一定予以充分肯定。实验证明,肯定、表扬和鼓励(当然这种肯定、鼓励、表扬必须是恰如其分的)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评价尽量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鼓励学生互评,既激发习作者的内驱力,还可唤起其他同学对其优点的注意,产生效仿和竞争心理。在批改和发还学生的阅读作业、练笔、作文时要积极发现阅读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的典型事例,并及时在适当场合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既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而且这些中肯的评价也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极大的注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能发挥阅读内驱力,真正遨翔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给自己的人生添上更加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