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小学课堂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主体、指导思想及终极目标上的高度交融性,决定了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宣化功能、价值拓展功能、价值定位功能及价值导向功能。要保障功能的实现,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四个总要求为根本遵循,切实发挥小学课堂立德树人的主旋律作用,并积极创新小学课堂德育模式。分析探究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既是深化学科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细化、深化、实化的重要内容,对凝聚道德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
其他文献
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不同于中小学。为了建构属于幼儿园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研究者在“3SE”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了幼儿园项目式学习框架,并通过“珠宝设计师”案例,检验框架合理性,总结了幼儿园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模式及开展活动的思路与要求,为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教育变革中,教师应该从研究教育规律着手,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共同体学习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体学习平台能够让校本教研更具实效性,让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更具能动性。学校要借助共同体学习平台,深度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引领每个教师自觉走上专业成长道路,实现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乡村教师面临着专业理念式微、忽视育人逻辑、评价掩盖教师个性等困境。为此,需要吸收增值性评价的合理内核,营造增值性评价的环境氛围,形成本土化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教育质量。
当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已经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是培育个体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人伦道德规范是家庭文明的灵魂。我国经历先秦、汉唐、两宋三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和主流家庭伦理规范重建,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文明传统。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社会性质和结构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文化改造中,家庭文明变革因“破之有余,立之不足”导致了传统严重断裂。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上升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主流家庭和厘清家庭伦理重建的基本问题,构建新的人伦道德体系,已成为家庭教育变革的重要使命。
艺术允许幼儿想象,解决问题,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使他们的体验更有意义。经验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经历、行动和过程,是伴随着交互作用不断生成、动态发展的。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幼儿园结合“艺术学习角”的创设,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不断丰富艺术体验,在循环往复的经验建构过程中丰富艺术认知,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经验、能力、素养的提升,为终身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加强统编语文革命传统教育,需要厘清相关概念的内涵,系统梳理统编教材编写体系,探索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真正落实统编教材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小学生规矩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小学生品德素养,强化小学生自控能力,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遵守规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规矩,严格执行规矩,言传身教,发挥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规矩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学前特殊儿童的入园数量在逐步增加,但距离融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既包括普遍性问题,也存在特殊性问题,同时还受到特殊专业师资纳入、职前职后教育、家园沟通与合作等因素影响。为改善这种情况可通过创新特教师资进入的多种渠道,打造幼儿教师融合教育学习共同体,探寻家园融合教育的有效合作机制,以专业的督导帮助特殊儿童探寻适合自己的未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当前的线上教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线上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提供更多数量和形式的支架才能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可按照预测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独立探索、效果评价等步骤实现支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