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变革的伦理问题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伦道德规范是家庭文明的灵魂。我国经历先秦、汉唐、两宋三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和主流家庭伦理规范重建,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庭文明传统。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社会性质和结构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文化改造中,家庭文明变革因“破之有余,立之不足”导致了传统严重断裂。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上升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主流家庭和厘清家庭伦理重建的基本问题,构建新的人伦道德体系,已成为家庭教育变革的重要使命。
其他文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改革与实践都以此为指向和归宿。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教育目的,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目的的本质。而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目的,由于依靠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进行联结,因此以进阶形式呈现出来。
GeoGebra软件具有强大的几何和代数功能。以高中数学“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问题链驱动式的教学设计为例,将GeoGebra的运用与教材深度融合,对于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学科核心素养、深化数学审美价值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既要观照现实,对接核心素养理念,又要与“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高度契合,还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贯通。同时,也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核心办学理念的凝练过程,正是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小学阶段,班级的存在价值是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品格,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此,班主任应以生为本,可基于学情,带领学生创建标识文化,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走适合学生特色的班级发展之路,与学生共同成长。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分析性的、反省性的技能和思想态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讨论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正确、深入进行趣味性学习。
为满足学生适应未来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新实践活动“三级”STEAM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一系列步骤和方法,开发和实施STEAM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理念的落实提供了一种理想构型和价值取向。
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不同于中小学。为了建构属于幼儿园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研究者在“3SE”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了幼儿园项目式学习框架,并通过“珠宝设计师”案例,检验框架合理性,总结了幼儿园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模式及开展活动的思路与要求,为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教育变革中,教师应该从研究教育规律着手,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共同体学习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体学习平台能够让校本教研更具实效性,让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更具能动性。学校要借助共同体学习平台,深度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引领每个教师自觉走上专业成长道路,实现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乡村教师面临着专业理念式微、忽视育人逻辑、评价掩盖教师个性等困境。为此,需要吸收增值性评价的合理内核,营造增值性评价的环境氛围,形成本土化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教育质量。
当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已经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是培育个体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