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针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語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
  三、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再如,教标点符号时,我便将人们流传的有关误用或不用标点符号所造成的笑话插进来,引得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懂得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四、多练
  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达到此目的,我采用了“四个一”。
  1.“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
  2.“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
  3.“一周一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斗志,克服困难,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它比无竞赛时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所以我在全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课文背诵竞赛”、“讲演比赛”、“汉语知识竞赛”等。课文背诵竞赛采用拈阄形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在竞赛中曾出现过一气背诵八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成绩,就连背诵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利地背诵4—5篇课文,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
  4.“一月一报”:每月按小组轮流办《班级月报》。为了办好此报,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可以收一箭数雕之效,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切望各位高明批评指教,使我在语文教学上有所进步。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建立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過程。笔者在开展新课程中关于“问题串”的教学教改实践研究与探索中有效地贯彻的这方面——培养学生
中学化学学习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化的学习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初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是“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是一条有效途径。进行课堂自学的指导,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以下是我指导学生课堂自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摘要】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就是把课文的阅读理解与作文训练不断结合,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能不断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在开发语文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间断的提升,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和写作欲望,培养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能力和学习潜力,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思维能力 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文化素养的不断升华,同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情境教学的含义和特征,并对初中政治课中情境教学的实施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初中政治 情境教学    1、研究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深入思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化归思想的认识、挖掘和渗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直拼法能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单词的音、形、义分家,是培养中学生单词拼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介绍直拼法的运用。  【关键词】直拼法 字母 见词能读 听音能写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单词时音、形分离,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读硬背单词,根本不具备拼读单词的能力,一遇到生词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的后续学习缺乏后劲,丧失了学习英语
【摘要】勾股定理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数学建模是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重要工具,也是初中新知识学习及解题的常见思想方法之一。巧建几何模型,智解勾股定理问题。  【关键词】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几何模型  勾股定理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西方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把它喻为地球人与“外星人”交流的语言,勾股定理还被人们誉为“千古第一定理”,它揭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用“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会对学习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历史行为习惯还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养成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尤其重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我校晋江内坑中学是一所“三级达标”农村高中校,学生生源素质差。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面向高一的6个班,共回收到334份,实际有效卷30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