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丝抽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musi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古诗词鉴赏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首好诗词,可以丰富情感,滋润心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时下语文课堂,还停留在对课内诗文的“生背生解”上,教者依照教参有条不紊地介绍作者、分析诗境、强调旨意,学生也努力背记、循序跟进却依然在一道道陌生题目面前束手无措,方寸大乱。正当我们迷惑于课内赏析答题不得要领时,形势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江苏省十二市的诗词赏析有九市考的是课外古诗词。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指向更加明晰,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自然生成。真正的诗词鉴赏一定是要求读者有能力建构与运用语言、发展与提升思维、鉴赏与创造审美和传承与理解文化。这种能力一定是建立在对陌生诗词的领悟上,做到触类旁通,精准深入。
  再度观察上表格,从题型来看,半开放式的描述画面题渐已淡出赏析舞台,而“炼字”和情感理解却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所谓炼字,即通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创造出最优美、最生动的诗句达到语言“精炼美”的艺术效果。
  明确教学重点,整合教学资源,来一场“纵解横联”的思维导航演练,的确能够收到通悟精解的鉴赏效果。
  笔者且以2017年苏州中考诗词赏析题蒋捷的《一剪梅 舟过吴江》为例,浅谈运用炼字来破解课外古诗词教学难点的奥秘。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聚焦——寻一个词眼
  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引导学生找准视角,以高屋建瓴的眼光率先发现诗词的神采,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索或联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建构良好规范的汉语表达及运用的模式。
  【实录】——1.初读诗词,寻找亲切感。
  熟悉的感觉,经常见到同学们的作文里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原来出自这里。
  2.关注注释,了解背景和风俗典故以领悟诗意。
  “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可见时代、地域,可定位为羁旅抒怀词。
  “帘招,指酒旗。”可质疑“酒旗为何招展?”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可深思“银字、心字”的用意。
  3.放眼全词,发现聚睛一笔。
  中国古诗尺幅千里、惜墨如金却也含蓄蕴藉。有人说“舟过吴江”这个题目并不见高妙,作品中有一个词却很有神采,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所在,你有发现吗?(春愁)。
  详解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春”象征美好事物,“春愁”指的是因美好事物逝去而忧愁;“一片”,不是“一种”,强调愁多,连绵不绝;“酒浇”,可以联想到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味着愁盛,需解愁之物;一个“待”字,运用拟人修辞,写出销愁之急切心情。全句没有渲染烘托,开篇直抒胸臆,愁情微笼全词。
  以此为例可以发现,古诗词每词每句都可炼,要想炼出情味须解读有法。
  总结:①抓情态(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②品意象(像“酒”这样托物寓意的事物需要揣摩);
  ③辨手法(辨析修辞,写作手法如动静、虚实、联想想象、象征、白描等);
  ④融感情(字为情生,细品作者的几重情蕴)。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秀”和“隐”,“秀”乃文字美,“隐”为寓意深,正所谓“用意十分,下笔三分”,力争达到“刹那间见终古,微尘中显大千”之境界。所以“炼字”得法,足以破全诗。
  二、纵解——觅几种隐情
  古诗教学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对于才显情隐的课外作品,如果能够理出画面背后的情感层次,无疑可以看到纵深层面的表达意图。这一思维过程需要以感悟生命为基点,以把握情感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出发点,最终实现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位,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
  【实录】——提问一线穿珠:作者因何而愁,哪里可见?
  羁旅:“江上舟摇”写出动荡、漂泊;“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写景,叠词,渲染愁深;“洗”承接落雨湿衣,有想要结束漂泊之意。
  思乡:“归家”、“调笙”、“烧香”,动词,怀想和谐幸福平安的生活。
  思人:“秋娘、泰娘”,由吴江地名联想到唐朝著名歌女,继续联想到爱慕思恋的娘子;“银字、心字”指和亲人团聚过上精致幸福美好的生活。
  春逝:“流光”飞逝,把一切过往都“抛”掉,拟人可见无情;“红、绿”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植物的色彩渐变,化虚为实,写出春光老去的动态。
  国破:“摇、飘飘、萧萧”写出国家动荡、风雨飘摇的局势;“何日”控诉动乱无期,“抛”写出流光把春天、纯真、快乐、志向、家、国都甩掉了的落寞。
  炼字实际上也是一种微观分析,通过还原揭示矛盾,发现变异寻获冲突,以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推测想象,聚合、发散、重组、舍离,最终形成一条明晰的主线即是作品的本真气质。
  三、横联——比几处炼字妙语道心声
  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大声疾呼:“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如果不将一首诗放到古典长河中去,放到历史文化中去,是根本无法发现其独有魅力的。而联类比照,却是可以通过联想把握诗词的情感主题与艺术特色,提高语言感悟力和鉴赏力。赏优汰劣、触类旁通,由课外再联系到课内的范本,很多情感猜想都能够得到印证,很多艺术细节也都能够得到凿实。比较联读,才能发现“平字之奇、常字之险、陈字之新、朴字之色。”   【实录】——
  1.炼动词,回顾一首怀乡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两篇都是客路在外,都心怀家乡,都是舟在水上。请注意动词。“摇”和“行”互换一下好吗?(不好,“摇”写出蒋捷漂流吴江,扣舷而歌,思亲怀国、飘摇无依之感,船行速度慢;“行”写出王湾心境开阔,渴望新生,归家有向,船行速度快。可见,愁是有速度的。)
  2.炼形容词、数量词,回顾一首亡国词——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用“乱”,像丝麻,春愁是“一片”,像云朵,为什么不一样呢?
  (一片:从惜春开始,到念家心切,所以过酒楼而不入,所以漂江过桥迎风沐雨。词人有梦,梦里是和谐美满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是,亡了国的士子,没了国就没有家。也许现實中的家还在,但精神的家园早已毁了、逝了。蒋捷的忧愁不绝如缕,是线性的,片状的,柔而不弱。
  乱:有悔亡国、怀山河、痛失亲、苦幽困、念往昔,复杂种种,交织交缠,这愁是放射状的,是立体的,这愁是王国之君的挫败。
  所以,愁是有形状的。)
  3.炼虚词,回顾一首怀才不遇词——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两首词都提到风雨,大家注意风雨前的虚词“又、更”这两个词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蒋词中的风雨象征归家路上的阻挠,“又”表递进,突出风雨阻路之恼;陆词中的风雨写出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梅雪上加霜的境遇,“更“也表递进,突出处境之艰,反衬梅的执著精神。两个虚词都有强调作用,可见,愁是有重量的。)
  揣摩品味,真可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以才有“洗练缜密,语多创获。”用比较涵养心灵、知人论世,借比较探幽烛微、开拓思维,一举多得。
  炼字解读,透辟入理,全面完善,在考场能否实用呢?我们来看一下中考真题——
  1.上阙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可以说学生掌握了“纵解横联”的鉴赏方法,这些题目完全可以应对自如。每道题都可以运用炼字来通解,真可谓“字通则诗通,诗通则情通,情通则古今通。”
  课外诗古诗词赏析,教学得法,学生实践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至谈之色变。教者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透析与深挖,重组与比读,都能从不同层面调动学生思维,打通鉴赏的藩篱。考试仅仅是一个方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弘扬国学的时代要求,基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使命,都促使我们有更深的思考,有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实践。唯有经过心灵的淬炼与燃烧才能读懂作者的第一等襟怀,唯有具备剥丝抽茧的匠心,才能打造高效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孙绍振.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徐国新,吴伟昌.江苏卷古诗词鉴赏试题特点、走向及教学指津[J].语文教学通讯,2014,(31):67-68.
  [4]张宝贞.中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08):72-75.
其他文献
江苏人民出版社    《开放的帝国:1600前的中国历史》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显然,教育不仅是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及其生命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尤为如此,因为语文的高贵在于让生命诗意的栖居,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理解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近年来,在全区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指导、整体推进“行知品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构建
台湾于1949年开始“戒严”,并颁布《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严禁大陆作家、学者的书在台湾出版和流通。可是,有不少大陆学术著作,对于台湾地区的学者、研究人员、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都想看。慑于台湾当局的压力,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读。出版商为了适应读者这一需求,只好采取盗版的方式。盗版可免付作者稿费,对讲究经济效益的书商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为避免查禁,台湾书商只能将大陆学者的著
当我们谈论政治的时候,总会把它当做是“他们”的事——那些领导人,那些喜爱权力的人,那些政客,那些热衷获取利益的人……然而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政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这意味着,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或者说他们可以被我们所取代。人类社会本身是以复数的人组成的,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和他们平等地站立在社会上,平等地期待和创造自己有限生命之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法律、制
借用电影《匹夫》的一句广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每部小说也都有自己要站的类型,或言情,或武侠,或历史、军事、职场、推理等,不一而足。当然,小说本身的创造很可能只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过程,作者在创作中是自由的,甚至在完成之后也不在意它到底属于哪个类型。但读者在意,包括围观者和评论者。面对一种沛然而起的新局面,人们总是希望构建出一套系统框架,以便于在这个框架内达成一定的共识,梳理其规律和发展趋势
笔者看到《鲁迅虐待过原配夫人朱安吗》(《博览群书》2010年第6期,以下简称《虐待文》)之后,和看到该文作者的《鲁迅触犯了(婚姻法)了吗》(《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26日,以下简称《婚姻文》)、《鲁迅和许广平犯有“通奸罪”吗?》(《中华读书报》2010年1月20日,以下简称《通奸文》)两文的感觉一样,就是需要指出其错误以正视听。  既然从法律层面讨论鲁迅的婚姻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回到历史的语境,
从1995年至今我一直在关注生活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族群,我将其称之为“俄裔”。顾名思义,俄裔就是俄罗斯人的后裔。这个族群可以继续分为两个亚族群,一个亚族群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按国籍可分为俄罗斯侨民(简称“俄侨”)、无国籍侨民和中国籍的纯血统的俄罗斯人。另一个亚族群是中俄混血人。“混血人”是民间使用的汉语族称,“中俄”二字是我加上去的,以示与以“混血人”为族称的其他族群相区别。  如今生活在中国的俄
2011年5月底,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欢乐梦想》(Dreams of joy,也被译作《梦中的喜悦》、《喜梦》和《幸福之梦》等)一书。该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在发行两周内便登上了《纽约时报》新书排行榜的榜首。《欢乐梦想》的作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她就是华裔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她此前的小说《雪花和秘扇》经改编,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执导、集中外一流演员阵容,被拍摄成了电影《雪花秘扇》,
友人董宁文君给我出了个“我与《开卷》”的题目。《开卷》是一本“民刊”,由南京凤凰读书俱乐部主办。32开,28页,每月一期,有内准出字,快要出满一百期了。国内类似这样的刊物不止这一种,我常见到的有长沙的《书人》,十堰的《书友》,武汉的《崇文》,北京的《芳草地》《书脉》,济南的《日记杂志》,呼和浩特的《清泉》,上海的《博古》,进贤的《文笔》等,均为寄赠,并不发售。就中以《开卷》水准最高,也最稳定,虽是
我不知道天下的“主编”分几种,但私心以为其中至少包括“包工头”和“二道贩子”两类。主编中的包工头,跟装修、筑路中的同行一样,也是到老板——书商或编辑那儿领上活儿,招呼一把子人——大约少不了自己的门生弟子友朋——分工之后,各自回家干活儿,竣稿后交差领钱。这类主编对“工程质量”并不关心,对“民工”们的抄袭剽窃睁眼闭眼。于是,“豆腐渣”工程堂皇跻身学府。主编中的“二道贩子”虽然也是跟书商或出版社联手,但